为百花园里添芳菲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那么,作为民营剧团,如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百花园增添一缕芳菲?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期盼?记者带着这个命题,驱车三百里。走访了淄博市鲁艺吕剧团。
  一、把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鲁艺吕剧团组建之初,团长路晓荣和演员们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去那里演?他们通过走访基层群众和演出市场调查,达成了共识,即把根扎在群众之中,演老百姓的戏,为老百姓而演。
  方向找准了,思路想对了,做法也就明确了。淄博市国有剧团有市京剧团、歌舞团、五音戏剧团,而吕剧更是淄博老百姓喜爱的剧种,尤其是吕剧经典剧目《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戏,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胃口,路晓荣和剧团演员们赶排了《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重头戏和《喝面叶》、《颜文姜》等一批小戏,踏上了赴基层演出之路。
  赴基层演出,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是艰难。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只能租车;没有演出场地,就在空旷处清扫出一块场地来。有时,演出中遇到下雨,演员们即使自己淋湿,也要坚持把戏演完。2009年,在博山区的一次演出中,一位演员发高烧,其它演员劝他换个节目让别人演,他说既然来了就坚持演,演完再去打针,坚持着把戏演完。
  鲁艺吕剧团坚持为老百姓演戏,把剧团的根深扎在群众之中,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好评,老百姓称赞他们为“自家门口的吕剧团”。剧团遇到困难,老百姓也伸出援手,给以鱼水情式的帮助。2009年正月初六,剧团在淄博与莱芜交界的一个山村演出《李二嫂改嫁》,莱芜那边好几个山村的老百姓也来了,黑压压的3000多人,山风格外的寒冷,吹得人们伸不出手来。演员们穿着戏服。更是冻得浑身打颤,观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的热心观众站在台口,拿出自己的大衣给演员披上,有的观众给演员端来开水,让演。员喝一口暖身子。演员们激动地说,就冲这点,不好好为老百姓演戏,心里都说不过去。还有一次在博山溶洞景区演出《姊妹易嫁》,老天突然变脸,下起了大雨,正当演员们不知所措之际,感人的一幕出现了,景区的商贩把大的太阳伞支到观众席上,又打开雨伞为演员挡雨,演员们感动得眼含热泪。
  二、让戏贴近老百姓的心
  老百姓愿意看戏,乐意听吕剧,但一年到头也不能总是演那么几台戏啊?怎么才能满足老百姓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呢?团长路晓荣根据群众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组织演员们排演了《红嫂》、《蒙山谣》、《江姐》、《焦裕禄》等一批红色现代戏,不仅深入农村,还把自己的演出场所扩展到社区、厂矿、部队等,让更多的群众欣赏到吕剧,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解放军某部原副政委、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是北京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今年5月6日,他在原山东省委旧址革命老区莒南县观看了由鲁艺吕剧团演出的红色经典剧目《红嫂》,老将军激动得留下了热泪,老将军在上台与演员们合影时,握着路晓荣的手说:“谢谢你们,谢谢你这个红嫂!”今年4月8日,鲁艺吕剧团在北京为国防大学演出红色经典剧《江姐》,许多老将军们看后热泪盈眶,团长路晓荣深有感触地说,红色经典剧目真的是贴着老将军们的心啊!
  为老百姓演戏,鲁艺剧团的演员们做到人多人少一个样,每次演出前都要认真排练,一丝不苟。去年10月,在济宁济北煤矿为矿工慰问演出,在会议室里,只有几十个人,场地小,音响弱,他们仍然严谨地完成了演出任务。淄博福利院,只有100多个老人,每年重阳节前,老人们就会念叨起来“那帮孩子们还不来演戏啊”,鲁艺吕剧团每年都要为老人们演出折子戏。
  剧团把心贴近老百姓,老百姓也把演员们放在心里。剧团每到一地演出,都会有群众帮助搬箱子、抬道具,剧团演完离开时,还会有热心的观众把好吃的食物给演员放到车上。博山区北博山镇郭东村产的大白菜远近闻名,几次来这里演出时,村支书李胜传都在大喇叭里喊“把大白菜装到剧团的车上啊!”记者电话采访了李书记,他说:“他们演得太好了,演得都是贴我们老百姓心窝子的戏,我们百看不厌啊!”今年,他们又赶排了新戏《土炕上的女人》,准备先进京为老将军们演出,然后再呈现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三年来,鲁艺吕剧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足迹踏遍了博山区的几十个乡镇,演遍了淄博市的全部区县,每年演出160多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
  三、钱的问题仍是民营剧团发展的瓶颈
  剧团已经走过了三年时间,按照市场规律的四个阶段划分,他们已经完成了市场导入期,接下来就要步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了,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一种困惑。什么问题呢?钱!鲁艺吕剧团是典型的民营剧团,前期160万元的资金全由团长路晓荣投入,购买了音响、灯光、乐器等,剧团演职人员的工资和运作费用要靠营业性演出获得。
  团长路晓荣是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的弟子,获得了山东省第二届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201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淄博鲁艺吕剧团也被授予“振兴山东吕剧十大贡献奖”,“弘扬发展吕剧事业贡献单位”。按说。有这么多的光环,有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民营剧团的发展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其实不然。民营剧团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营业性演出,每次收入3000元,除去租车费、演员劳务费,所剩无几。可是,接下来,排戏的费用呢?正常的维持费用呢?公益演出的费用呢?还是缺钱。团长路晓荣无奈地说,我们也注意市场的运作和如何让剧团进入良性循环机制,但民营剧团实力单薄,有时真是力不从心啊!她在自己的博客中甚至呼吁吸烟者,每天省下几只香烟,来为吕剧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敢问民营剧团路在何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就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文化行业,那时起,我国的民营剧团便应运而生,目前,全国民营剧团有10000余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民营剧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对此,鲁艺吕剧团团长路晓荣深有感慨,她认为,把握住三点,民营剧团大有可为。
  其一,争取得到文化主管部门更多的支持。把握时代,与时俱进,多向时代主流靠拢,力争得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多做一些如“送戏下乡”等工作,与文化主管部门贴近,取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
  其二,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为老百姓演戏。老百姓是民营剧团赖以生存的土壤,民营剧团和老百姓是鱼和水的关系,民营剧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百姓,市场更是在老百姓那里。
  其三,开拓思路,用创新思维,改革内部机制,扩展经营。路晓荣表示,她准备和相关部门合作,组建别具一格的农业特色园区,并拟创意新的旅游样式,与剧团齐头并进发展,为民营剧团开创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里,民营剧团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但它却发出了缕缕芳菲。
其他文献
“我的心属于舞台。”谈到如何走进话剧这一行业。李婧如是说。李婧,女,山东话剧院演员,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在毕业大戏最后一场演出谢幕的一刹。李婧发现自己对舞台有那么的不舍与不甘。那种感觉就像要与自己的至亲生离死别一样。正因为那种将要失去的痛苦感觉,毕业后她毅然决定到话剧院工作,幸运地开始从事自己热爱的话剧行业。虽然工作不久她就有机会得到很多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其它工作,但她内心始终不能忘却毕
期刊
最近几年,早就跻身先进行列的东营市吕剧团,事业发展更加迅猛。艺术生产高产丰收,演出市场持续活跃,知名度、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圈内人士纳闷,是什么原因让东营市吕剧团保持如此活力和发展态势,他们有什么经营管理的灵丹妙方?  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几年,就因为东营市吕剧团有了一位明明白白的带头人,才把剧团调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就是他,以学者的修养参与管理,以教育家的经验凝聚人心,以大文化
期刊
张春秋是梅派艺术优秀传人,曾因主演现代戏《红嫂》而家喻户晓,她在京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从六岁登台。经历科班砺炼和旧社会多年的流动演出,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破茧成蝶,成为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张春秋多才多艺,戏路子宽广,文武兼备。她不仅能唱青衣,同时还能演花旦、武旦、刀马旦。并能反串小生、老生甚至花脸。这些从幼年打下的坚实功底显然为张春秋学习并传承梅派艺术提供了充足的可以凭借的条件
期刊
越剧源于浙江嵊州,兴于上海,由最初流行于田头街坊的落地唱书,逐渐演变成戏曲形态,经过百年风云,发展成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第二大地方戏曲剧种。然而,在社会环境和其他文化的挤压下,越剧与其他大多数的地方剧种一样,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2006年。产生刚好百年的越剧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艺术又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妙境。然而,百年寿辰也只是烈火烹油,一时繁华。新时期越剧遭遇发展困境。是不争的事
期刊
萨特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哲学家、小说家、戏剧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萨特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被彼时的中国文化社会语境所刻意“选择”,言必称萨特几乎成为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时尚,而在萨特庞大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又被选择性剥离了出来。然而,作为标语用途的“自由选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关键词语的“自由选择”则是繁复艰深的,如果哲学层面上的自由选择真是那般易解的
期刊
戏剧是文学四大文体之一,和小说、诗歌、散文具同样的文学质素特征。包括借助纸质和网络载体传播方式在内。但戏剧又具独特的传播方式:在剧场舞台实现其艺术生命力。因为它并非单一文艺形式,而是综合性艺术:如表演(歌剧、戏曲还含音乐、声腔等)艺术、造型艺术(布景、道具、服装等等)、音像艺术(灯光、音响效果、伴奏)等等。长期以来,戏剧所综合的各种艺术质素得到长足发展。然而甚至某些优秀剧目仍有显得苍白单薄者。原因
期刊
——关于作品  《赵氏孤儿》一经出世,即屡经搬演,有戏曲、话剧、电影、电视、歌剧等多种形式,究其原因,实唯经典,就如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多少年来万千次的被世人搬演。所谓经典,就是科学地创造并制定了艺术密码,创作者只要正确地“破译”这一密码,作品就一定能够通达人性的幽谷,撼人心肺,情动于衷。  今天,我们以歌剧的形式来再次演绎它。我一直觉得,《赵氏孤儿》一剧是最适合以歌剧的形式来演绎的,因为它极其饱满
期刊
自山东夺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承办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十艺节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前期筹备,奠定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对十艺节筹备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4月成立了十艺节山东省筹备委员会,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任主任,其他成员包括省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按照有关要求,也积极组建了十艺节领导机构和办事
期刊
时间荏苒。不知不觉,《戏剧丛刊》已经创刊30周年了。《戏剧丛刊》是与时俱进的30年,也是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获得丰收的30年。回顾3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慨良多。  历程就是程序。程序对了,也就对了;程序错了,也就错了。《戏剧丛刊》所走过的3Q年历程,有喜也有忧,但是成绩是主要的。自2004年8月,我离开《戏剧丛刊》后,新任社长和主编带领戏剧丛刊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使刊物越办越好,特色也越来越鲜明,这
期刊
2011年9月9日至10月22日,第18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暨为十艺节喝彩2011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精彩绽放。  “两节”期间,来自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为泉城观众奉献了17台34场优秀小剧场话剧,为山东观众带来了一场戏剧盛宴。  中韩日(BeSeTo)戏剧节于1994年7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国际剧协韩国中心和日本利贺铃木剧团(SCOT)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