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戏剧之花济南精彩绽放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5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9日至10月22日,第18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暨为十艺节喝彩2011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精彩绽放。
  “两节”期间,来自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为泉城观众奉献了17台34场优秀小剧场话剧,为山东观众带来了一场戏剧盛宴。
  中韩日(BeSeTo)戏剧节于1994年7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国际剧协韩国中心和日本利贺铃木剧团(SCOT)共同创办,其名称取自中国首都北京(BEIJING)、韩国首都首尔(SEOUL)、日本首都东京(TOKYO)三个城市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旨在加强三国之间的戏剧交流,为三国戏剧工作者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场所,并使三国的戏剧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每年由中、韩、日三国轮流主办,自1994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第一届以来,按照韩国、日本、中国的顺序轮流在三国举办。济南是继北京、沈阳、宁波、
  张家港之后,第六个举办中韩日戏剧节的中国城市。
  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创始于2005年,每两年一届,由山东省文化厅、《齐鲁晚报》主办,山东省话剧院、《齐鲁晚报》青年团承办。作为山东省乃至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戏剧盛会,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已成功举办三届。
  第18届中韩日戏剧节花落济南,与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携手举行,让本届小剧场话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风采。
  一、剧目展演百花齐放
  剧目国际化。小剧节参演剧团国外国内兼具,国立民营皆备,专业业余并包。前几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虽也有亚洲的戏剧团体参演,但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两个,没有形成气候。本次戏剧节乘着中韩日戏剧节的东风,大手笔地一下子邀请到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6个海外剧团同场献艺,为本次戏剧节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亚洲风情席卷舞台。同时,组委会打破了以往只重视国立院团的习惯,除了邀请老牌经典院团武汉人艺、天津人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之外,还大胆启用北京三拓旗剧社、北京名戏坊工作室等一批活跃在当今话剧舞台的民营艺术团体,让国办团体与民营剧社同台亮相,大剧目与小故事同场斗技,展现出别样的风姿。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深谙话剧未来寄托于年轻一代的道理,本届话剧节特别邀请了两支年轻的学生军参演,一个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联袂出演的《罗生门》,一个是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学生演出的《不伦的审判》,这也是艺术研究机构和台湾代表首次登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的舞台,意义非凡。
  题材多样化。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恒久发展的生命所在。但近些年来,话剧舞台却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剧目和局面,尤其是题材选择方面,好人好事充斥、哀哀怨怨重复,斑斓的舞台黯然失色,观众也随之流失。令人欣喜的是,本届话剧节参演剧目的选材范围有所开拓,既有根据外国经典名作移植改编的剧目,如《上课》、《手举屠刀的麦克白》;又有对国内经典名著的探索性、实验性解读,如《雷雨》、《我这一辈子》;还有对当下都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探讨,如《隐婚男女》、《不伦的审判》等,让观众在不同的故事迷宫里穿梭,体察不同的人生,体悟迥异的情感,令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
  风格多元化。尊重和继承戏剧传统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在传统的框范里固步自封。透过本届戏剧节的剧目,我们领略到了传统力量与现代表达的完美嫁接,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多元化戏剧风格。比如韩国“魔方阵”戏剧工作室的《举起屠刀的麦克白》,同样是表达欲望使人类坠入深渊的悲剧性根源的母题,却没有停留在莎翁原著文本呈现出的悲剧风格上,而是将韩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打、剑道等元素融入超时空的荒诞戏剧结构中,用梦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形成了自身独一无二的悲剧风格。日本白景社剧团的《上课》,将日本当代独特的漫画文化巧妙地演绎进荒诞派大师尤奈斯库的这部经典剧作中,使其散发出不一样的韵味。日本青年团剧团的《东京笔记》,摒弃了戏剧就是行动的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追求安静。这一类型在国内舞台上鲜有一见的安静戏剧,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耐性和接受的考验,更是给予中国戏剧从业者和观众眼前一亮的震撼……
  风格突出的不止是国外的剧团,北京三拓旗剧社的肢体戏剧《达人未爱狂想曲》在戏剧表演方面,肢体语言更加丰富,诚如该剧导演赵淼所言,三拓旗剧社就是通过追求“哀伤的幽默”和“精彩的想象”的演剧风格,探索“诗意的身体”的智慧。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大开眼界。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们创作的实验戏剧《罗生门》,用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重新解析了同名日本经典影片,这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多种艺术形式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导演独树一帜的黑色幽默与美学观念,让观众感受到深刻的哲学思考。如此琳琅满目的风格佳作更是让《剧本》杂志社副总编黎继德发出了“戏剧属于青年,未来属于青年”的感慨。
  话剧市场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赢得观众。就当前来讲,观众的多寡直接体现在票房上。所以,本届话剧节的参赛剧目,整体上看,有一定的艺术质量,这是前提。但艺术质量高并不是参赛剧目入围的唯一指标。本届组委会在遴选参赛剧目之初,就秉承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准则,邀请那些艺术品质高和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参演,这就跟以往的戏剧节有了很大不同。以往很多戏剧节的作品有口碑能获奖,圈内叫好,但圈外的观众并不买账,如此这般没有观众捧场买票,业界口碑也只能是自娱自乐而已。而纵观本届戏剧节组委会邀请的话剧,比如《驯悍记》、《关系》、《金瓶外传》、《达人未爱狂想曲》、《我这一辈子》等都是在全国很多大城市演出过甚至巡演过的剧目,具有相当高的票房。这些剧目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尤其是观赏性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观众互动等方式让观众笑声不断,体验到戏剧带来的思考和快乐。
  二、学术研讨,观演互动
  小剧场话剧,具有一贯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特征,有些剧目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新理念或新手法的试验。为了让小剧场话剧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为了小剧场话剧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本届话剧节特地增加了观演互动环节,大约有9场话剧在主场次演出结束后,全体演职员跟观众举行了简短的交流会,倾听观众对演出的感受,悉心解答观众的疑问。这从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话剧的距离,在轻松亲切的交流中,大家畅所欲言,观演者其乐融融地探讨剧目,享受着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小剧场探索戏剧《罗生门》在演出期间,专门在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召开了剧目研讨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话剧院、山东省吕剧院的专家学者,从《罗生门》的立意、叙事策略、表演方式、台词表达、音乐灯光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由此延伸开来,就小剧场话剧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了学术研讨。这些交流会和研讨会的开展, 有效地总结了小剧场话剧的经验教训和艺术规律,充实了小剧场话剧的理论,增强了小剧场话剧的学术研究价值。反过来,理论指导实践,学术理论的研究会有力地推动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和进步。
  三、营销方式别出心裁
  既然在剧目方面追求市场化,营销方式更应该紧随市场的潮流。本届话剧节组委会在前几届活动的基础上,除了运用现场售票赠画册、与济南票务网合作等传统营销手段,更是别出心裁地精心组织策划,跟进当代人的消费理念,与拉手网、淘宝网、24券等网络平台合作,采取网上团购戏票,打折促销的方式吸引观众。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戏剧节活动的大力宣传和推广。据统计,本届戏剧节观剧数量达到7295人次,网络团购票数有五百多张,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毕竟给沉寂的山东话剧市场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话剧在山东蓬勃发展的希望。
  四、收获丰厚。美中不足
  本届戏剧节使那些热爱话剧事业的山东戏剧人收获丰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阔了视野。艺无止境,要想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第一要求便是高屋建瓴的艺术视野。见多识广才会鉴别优劣,才会找到差距,才能获取成功。通过本届戏剧节大量的集中观演,山东省内的戏剧工作者们从管理、导演、编剧、演员、舞美、评论到服装、化妆、灯光等各方面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视野,领略到了当今国际最前沿的很多戏剧流派,诸如安静戏剧、肢体戏剧、实验戏剧等。还观赏到了最具国际水准的剧目,如韩国旅行者剧团的《仲夏夜之梦》。该剧作为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代表剧目曾在欧洲巡演十年不衰,但在中国,除在北京上演过两场外,本次在济南的演出只是国内的第二次。所以,对山东的戏剧人来说,这次小剧节的意义在于,除了成功举办了一次国际盛会,更多的是多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而为未来的山东戏剧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挖掘了观众。本届戏剧节因其参演剧目数量多、质量上乘、持续时间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其中一部分是话剧的原有观众群。让人欣慰的是,除了原有的一小部分年轻戏剧爱好者,本届话剧节还吸引了一些原本对话剧艺术不熟悉的老年观众和学生观众,挖掘出了潜在的话剧观众群。山东观众中儿童热衷亲子剧场,中老年观众偏爱戏曲,话剧观众群仅靠大学生与城市白领支撑的局面有望改善。这对山东话剧事业的长远发展是个可喜的信号。
  提升了品牌。本届戏剧节的成功举办,对山东省的话剧事业,尤其是山东省话剧院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山东省话剧院承办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已是第四届,本届将第18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融入其中,是一次大的挑战。如今,小剧场话剧节已经做出了品牌,本次中韩日(BeSeTo)戏剧节的成功融入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山东的戏剧地位,带动了山东的戏剧氛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本届小剧场话剧节的交流,山东省话剧院的作品赢得了很多国内外话剧团体的认可。新加坡一家院团已与山东省话剧院达成合作意向,双方约定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共同创作一部话剧作品,向日本戏剧节进军。另外,山东省话剧院也与著名先锋话剧导演李伯男、赵淼约定未来将持续合作。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已经成为山东戏剧与国内外戏剧沟通的“桥梁”,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已经成为话剧高品质的品牌,这无疑对山东的话剧事业和山东省话剧院具有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此次小剧场话剧节的举办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票房不理想。由于多方面原因,山东话剧的票房一直不太理想,尤其是观众的文化消费观念落后。为了培养观众的票房观念,扭转“赠票”、“要票”的旧习惯,小剧节筹委会严把售票关,但是观众的票房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导致本届话剧节的某些精彩剧目因此而缺少观众,出现圈内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象。
  剧场不完备。小剧场话剧对剧场有着特殊要求,一般在三百座左右最佳。但纵观济南市的剧场,适合小剧场话剧演出要求的剧场却很少:要么像省话小剧场一样太小,人气不足;要么就像历山剧院、山东剧院那样场地太大,影响观演互动。从而导致有些精彩剧目受演出剧场条件所限而不能参演。同时,像东柳剧院这种座位适合,但台口等条件更适合戏曲而不适合话剧演出的剧场影响了部分参演剧目的演出效果。若外出租赁剧场,演出效果能够保证,但费用太高,入不敷出。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剧场单一化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观众更喜欢像电影院那种既可以逛街又能吃饭看电影的休闲文化方式。因此,目前济南小剧场话剧不够吸引观众跟剧场这种单一、单调、枯燥的功能不无关联。最后,济南的剧场分布零散,尤其是小剧场话剧没有固定的演出剧场,形成不了特色,缺乏持久性,容易导致这届刚刚积聚的观众人气短时间内迅速流失,下一届再举办时,又有可能要从零开始。如此循环,对山东小剧场话剧的长久发展不利。
  宣传力欠缺。由于经费的制约,本次小剧场话剧节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许多宣传方式和手段因为缺乏经费而未能实现。
  虽然存在些许不足,但瑕不掩玉。宏观上讲,第18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暨为十艺节喝彩2011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的举办是成功的,无论是演出规模、剧目品质,还是观剧人次都创下了历届演出之最。我们应当借助本次话剧节的影响力,积极进取,为小剧场话剧在山东的发展、繁荣而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亚洲戏剧之花会在济南再次魅力绽放!
其他文献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刻画的人物生动鲜明。栩栩如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剧情委婉有致,跌宕多姿;曲词文采优美,音调和谐,为历代读者所赞赏。从王实甫生前到现在,这个戏一直活跃在我国各个剧种的戏曲舞台上,表现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民主思想的进步和发展。剧作家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进步理想,塑造了红娘这个闪光的艺术典型。
期刊
“我的心属于舞台。”谈到如何走进话剧这一行业。李婧如是说。李婧,女,山东话剧院演员,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在毕业大戏最后一场演出谢幕的一刹。李婧发现自己对舞台有那么的不舍与不甘。那种感觉就像要与自己的至亲生离死别一样。正因为那种将要失去的痛苦感觉,毕业后她毅然决定到话剧院工作,幸运地开始从事自己热爱的话剧行业。虽然工作不久她就有机会得到很多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其它工作,但她内心始终不能忘却毕
期刊
最近几年,早就跻身先进行列的东营市吕剧团,事业发展更加迅猛。艺术生产高产丰收,演出市场持续活跃,知名度、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圈内人士纳闷,是什么原因让东营市吕剧团保持如此活力和发展态势,他们有什么经营管理的灵丹妙方?  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几年,就因为东营市吕剧团有了一位明明白白的带头人,才把剧团调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就是他,以学者的修养参与管理,以教育家的经验凝聚人心,以大文化
期刊
张春秋是梅派艺术优秀传人,曾因主演现代戏《红嫂》而家喻户晓,她在京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从六岁登台。经历科班砺炼和旧社会多年的流动演出,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破茧成蝶,成为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张春秋多才多艺,戏路子宽广,文武兼备。她不仅能唱青衣,同时还能演花旦、武旦、刀马旦。并能反串小生、老生甚至花脸。这些从幼年打下的坚实功底显然为张春秋学习并传承梅派艺术提供了充足的可以凭借的条件
期刊
越剧源于浙江嵊州,兴于上海,由最初流行于田头街坊的落地唱书,逐渐演变成戏曲形态,经过百年风云,发展成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第二大地方戏曲剧种。然而,在社会环境和其他文化的挤压下,越剧与其他大多数的地方剧种一样,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2006年。产生刚好百年的越剧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艺术又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妙境。然而,百年寿辰也只是烈火烹油,一时繁华。新时期越剧遭遇发展困境。是不争的事
期刊
萨特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哲学家、小说家、戏剧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萨特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被彼时的中国文化社会语境所刻意“选择”,言必称萨特几乎成为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时尚,而在萨特庞大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又被选择性剥离了出来。然而,作为标语用途的“自由选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关键词语的“自由选择”则是繁复艰深的,如果哲学层面上的自由选择真是那般易解的
期刊
戏剧是文学四大文体之一,和小说、诗歌、散文具同样的文学质素特征。包括借助纸质和网络载体传播方式在内。但戏剧又具独特的传播方式:在剧场舞台实现其艺术生命力。因为它并非单一文艺形式,而是综合性艺术:如表演(歌剧、戏曲还含音乐、声腔等)艺术、造型艺术(布景、道具、服装等等)、音像艺术(灯光、音响效果、伴奏)等等。长期以来,戏剧所综合的各种艺术质素得到长足发展。然而甚至某些优秀剧目仍有显得苍白单薄者。原因
期刊
——关于作品  《赵氏孤儿》一经出世,即屡经搬演,有戏曲、话剧、电影、电视、歌剧等多种形式,究其原因,实唯经典,就如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多少年来万千次的被世人搬演。所谓经典,就是科学地创造并制定了艺术密码,创作者只要正确地“破译”这一密码,作品就一定能够通达人性的幽谷,撼人心肺,情动于衷。  今天,我们以歌剧的形式来再次演绎它。我一直觉得,《赵氏孤儿》一剧是最适合以歌剧的形式来演绎的,因为它极其饱满
期刊
自山东夺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承办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十艺节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前期筹备,奠定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对十艺节筹备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4月成立了十艺节山东省筹备委员会,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任主任,其他成员包括省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按照有关要求,也积极组建了十艺节领导机构和办事
期刊
时间荏苒。不知不觉,《戏剧丛刊》已经创刊30周年了。《戏剧丛刊》是与时俱进的30年,也是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获得丰收的30年。回顾3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慨良多。  历程就是程序。程序对了,也就对了;程序错了,也就错了。《戏剧丛刊》所走过的3Q年历程,有喜也有忧,但是成绩是主要的。自2004年8月,我离开《戏剧丛刊》后,新任社长和主编带领戏剧丛刊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使刊物越办越好,特色也越来越鲜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