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中游戏的应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un5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说:小孩的工作就是玩耍。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参与游戏的乐趣。音乐游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在3-6周岁,由于年龄的限制,应当运用一些简单的、幼儿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音乐游戏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种开发幼儿能力良好的载体。文章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音乐游戏,阐述幼儿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方法及要点,供参考和借鉴。
  一、音乐游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什么是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美的分辨能力,能够将现实和精神层次的美与不美分别开来。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后天经过审美教育培养出来的。由于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幼儿还尚未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音乐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渠道。
  比如:教师在引导孩子做糖梅仙子的游戏时,首先清楚地告诉幼儿游戏的规则以及他们所需要准备的事项。在布置背景时,探讨哪种颜色的背景板更适合糖梅仙子的主题,糖梅仙子手里的魔法棒什么形状的最好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的审美意识将被慢慢打开。场景背景布置妥当后,开始引导幼儿们参与游戏,在与幼儿教师的玩闹中,引导孩子们思考哪位幼儿做得对,讨论为什么这位幼儿做得对,哪位小朋友在游戏中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不正确。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孩子们初步形成审美意识。
  二、音乐游戏有利于增强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他们有了兴趣才会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幼儿园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胜、好动、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是注意力不稳定,很难集中,它们凭借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喜欢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音乐游戏正好可以顺应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和多样化,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儿童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聆听《小兔子乖乖》这首曲子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定情节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营造某种环境,并用语言说明需表达的内容情节。让幼儿想象如何在小兔子音乐的情境下扮演小兔子,如何在兔妈妈的情境下扮演兔妈妈,如何在大灰狼的情境下扮演大灰狼,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音乐中描绘的小兔子、兔妈妈和大灰狼。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发展,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片段、不同情绪。让幼儿在音乐变化与情境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小兔子、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动作和表情,愉快而有趣地理解这首曲子。经过教师引导,幼儿会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把自己代入其中,从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音乐游戏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过去的孩子们有很多机会可以锻炼身体:每天上下学的路途、室外活动、与小伙伴们一起丢沙包、跳皮筋、跳房子等等,都使他们活泼好动,性格开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孩子的活动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学习的幼儿园距离小区一般都很近,或者是上下学由父母开车接车送,回家就开始看动画片或者是开一局游戏,缺少运动。所以现在的孩子有一些小小年纪就有肥胖症,肢体极度不协调等等。身体极度不协调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应当注重对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的培养。音乐游戏可以带领他们锻炼身体,活动头脑。
  比如:教师带领幼儿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作“猫捉老鼠”,这个游戏规定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该游戏是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的。游戏开始之前,音乐节拍还没响起,幼儿要待在原地不动,扮演一块“奶酪”,当音乐响起时,幼儿则要按照事先的规定扮演“小猫”或“小老鼠”。活动的安排是这样的:音乐节拍响起,“小猫”“小老鼠”复活,“小猫”要在节拍结束前拍下“小老鼠”,“小老鼠”则要避免被拍。直到节拍结束,“小猫”“小老鼠”都将重新蹲在原地变成“奶酪”,直到第二轮节拍开始。游戏过程中,被拍到的“小老鼠”出局,一个节拍完成前,仍然没有拍到“小老鼠”的“小猫”出局。音乐游戏结束后,统计还有几只活着的“小老鼠”和“小猫”。
  这个游戏与体育运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整个游戏过程中会使幼儿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使得他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也会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对训练大脑也有很好的作用,能很好地解决幼儿身体协调性不佳的问题。
  四、结语
  音乐游戏既有音乐的特点,又有游戏的特点。因此,这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音乐游戏,能很好地鍛炼孩子们的手脚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脑协调能力等等,也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懂得遵守规则,灵活动用自己的大脑等。而在选择音乐游戏时,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争取所选择的音乐可以锻炼幼儿的各项能力。而幼儿则在教师的引导中,在音乐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荣昌幼儿园 福建】
其他文献
随着《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幼儿秩序感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大班是幼儿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为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幼儿秩序感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大班是幼儿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感,为其一生的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汲取知识的方法之一。科学阅读,是围绕科学内容展开的一种阅读。当前,小学生科学阅读越来越普遍,已经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其内容广博,涵盖了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形式丰富,常见的类型有科学教材中的阅读资料、其他学科中的科学内容、各类科普读物、网络信息等。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科学阅读,将有效提升科学教学实效,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探求精神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如何提高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更好地发挥学科的教育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品德学科的课堂有效性体现在课堂导入、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延伸的各个方面。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误区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在
科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切实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科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得到有效优化的课堂教学上快乐地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