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传媒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组织了一批活跃在高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于近期推出了”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其他文献
2006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5月17-19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论节目研究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相关院系协办,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承办的“《新闻调查》十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全国新闻界、学术界的2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副总编辑孙冰川、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和新闻评论部的部分领导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胡智锋、于丹、徐航州、吕新雨、王甫、俞虹、欧阳宏生、吴郁、李幸、展江、郭镇之等专家学者
期刊
作为党报排头兵,《人民日报》是我国主流媒体中的核心力量,也是传播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本文从《人民日报》评论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方面入手,研究《人民日报》评论在传播和建设先进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广电蓝皮书)的首发式。
龙耘(以下简称“龙”):关于韩国1970年代的传播学,您曾经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出这样的观点:它不是初创阶段新闻教育和研究的拓展,而是新闻业务教育的学术传统的断代、遗失。甚至是被西方大众传媒研究吞并。您提出这一看法主要是针对哪些问题呢?在韩国,传统的新闻学与目前的传播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座谈会”4月8日在京举行,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李春武主持了会议。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八。杨伟光教授从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入手,分析了中国电视与世界一流大台的现实差距,确立了经典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并就此展开了对中国电视艺术价值实现和内容生产的理论考察,着重分析了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中的优秀节目为王、精品意识、大制作等一系列论题,进而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电视在理论、机制、组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之路。
兼跨学界和业界,拥有研究者和策划者双重身份的钟大年教授将研究取向从偏重主题元素的“表现了什么意思”,转向偏重功能元素的“如何表达某种意思”,在开始发问“如何表达”的同时,那些隐藏在纪实表象之下更深层的逻辑元素被创作者的动机引领,在利用现实的影像创造一个意义系统的路上,纪录片被贴上了愈发鲜明的“人工制品”标签。从“纪实论”到“表意论”的构建过程中,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的学理分类、社会功能和市场化等范畴发表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期刊
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这种看法引起了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强烈不满。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就指出,如果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建构,那么,当社会建构主义者出席学术会议时,为什么乘坐的是现代科学的伟大技术成就——波音飞机,而不是《一千零一夜》中载人飞行的魔毯。对此,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布鲁尔写了这篇文章进行反驳。在布鲁尔看来,科学理论(在文中指空气动力学)不是对自然真理的镜像武反映,而是一个在利益的引导下,主体不断去适应自然的建构过程。这种争论实际上表现出反映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