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许多省市将初中历史列入中考科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省市中考时历史考试方式为开卷。一提开卷,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上课听一听,考试时查一查就万事大吉了,因此,部分学校不太重视历史。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如何突出重围,搞好初三历史复习工作,就成为一大难题。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时的几点做法,仅供参考。
一、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在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是重要一环。教师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初中历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我校更加严重,全校现在共91个班,只有两名专职历史教师,其余都是兼职教师在“打游击”。这样集体备课就更显其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重视历史,乐学历史
鉴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在初三刚接班时,我就给学生强调学好历史、考好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为增强实效性,我还请各班班主任帮着“吹吹风,鼓鼓劲”。
在紧张的复习中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课呢?我的做法是:(1)绝不拖课,也不布置课后作业。(2)上课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看书、完成预习题纲—思考、回答老师提问—做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认为历史这门课好学。(3)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梳出思路,让学生真正懂“历史”,会学历史。
三、依纲抱本,找准方向
“纲”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本”就是手中的六本教科书。对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具体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对照课本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注意区分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不花精力去理解,只要求理解的也不让学生尝试去运用,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的大胆放弃。认真研究了考试说明,找准了方向就不会做无用功,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四、制定计划,明确思路
找准方向后,我便制定完整的总复习计划。将复习计划分为系统复习、专题复习、模拟训练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分为预习、复习、精讲、精练四个环节,使之环环紧扣,前后呼应,使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1.系统复习
本阶段复习以课本为核心,按章节内容复习,以课本为依托,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突出“全”——知识点要全,课本中与知识点相关的黑体字、小字、表格、插图、注释、材料要全部复习到位;“联”——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散的要联到一起;“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在每讲完一册书后,我都会帮学生理清线索,找准每个知识点在每一课中的位置,每一课在每一单元中的位置,以及每一单元、每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专题突破
本阶段复习通过纵向联系,建立专题知识体系。在系统复习基础上建立历史网络体系,把握内部联系,加深对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弥补前一阶段复习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我坚持采各家之长,自编讲义,把点、线、面串联,找出规律。
2009年中考复习时,我一共列出二十五个大专题。在设立大专题的同时,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设立小专题,形成多层次、多视角的小专题。例如: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专题可下设①党的会议,②国共关系,③中共革命理论,④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等小专题。另外,我还将2009年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编印了大事年表,便于学生考试时检索。
3.模拟训练
冲刺阶段,我精心研究各地试题,分析各地中考信息,研究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的能力水平,尽心编制几套模拟试题让学生做,训练学生对题型、题量的适应度。对训练中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做好学生考前心理安慰。
五、“抓小放大”,练好背功
通过平时考试,我发现识记类题型错误率也较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还加强了识记训练,让学生背书。背书是要“抓小放大”。“抓小”就是背课本上清楚标明的或者是隐含的第一、周年、标志性等重大而又零散的知识,“放大”就是不用较多时间去背大段课本上的内容。当然“抓小放大”还是由教师把握,为此在每复习完一册书后,我都印发这一册书的必背知识点,读—默—不过关者重默,如此反复后,学生答题速度提高了,正确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聚焦热点,关注生活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因此,在2009年中考前,我又编印了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扫描。如改革开放、国共关系、2009年中考周年复习问题、中美关系等。这些热点问题都以不同题型在今年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中体现出来了。
总之,在复习中以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七、考前辅导,轻装上阵
为了让学生彻底卸下包袱,轻松走进中考考场,自信地面对中考,考前我特意编印了考前辅导。考前辅导包括:找找以下专题位置、读读以下知识点、选择题热身训练、材料题热身训练、高分秘诀(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辅导的目的不是猜题,而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考场。所以在考前辅导的最后我送给每个同学这样一句话:认真做、细心查、满分等我拿。
轻装上阵不仅指卸下思想包袱,而且指精减资料。每到中考,家长、学生求高分心切,不少家长从其他学校找来资料,绝大部分资料学生根本没看就想带进考场,怎么办?考试前我将资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必备资料也就是最重要的资料,可信度较高的资料包括:六本教科书、校本资料、专题复习讲义、热点扫描、考前辅导资料、大事年表。这类资料要多翻。第二类是平时的试卷,课堂练习。学生只有确信某一试卷上有类似题目时才能翻,仅量少用。第三类是考前刚找来的资料。这类资料只有在第一类和第二类资料中找不到时才能使用。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回归课本抓重点,专项训练抓难点,综合测评抓考点”。这样就形成了“点”、“线”、“面”的有机、完美结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在此,我向各位同仁提几个应该注意的误区:①空谈能力,而不注重基础。中考没有偏题、怪题,学生只要具备简单的分析归纳能力即可。基础知识是永恒的主题。②舍本逐末,刻意追求综合。③题海战术,拿到外来试卷不加任何删改就印。④重视面面俱到,忽视查漏补缺。
一、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在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是重要一环。教师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初中历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我校更加严重,全校现在共91个班,只有两名专职历史教师,其余都是兼职教师在“打游击”。这样集体备课就更显其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重视历史,乐学历史
鉴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在初三刚接班时,我就给学生强调学好历史、考好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为增强实效性,我还请各班班主任帮着“吹吹风,鼓鼓劲”。
在紧张的复习中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课呢?我的做法是:(1)绝不拖课,也不布置课后作业。(2)上课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看书、完成预习题纲—思考、回答老师提问—做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认为历史这门课好学。(3)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梳出思路,让学生真正懂“历史”,会学历史。
三、依纲抱本,找准方向
“纲”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本”就是手中的六本教科书。对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具体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对照课本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注意区分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不花精力去理解,只要求理解的也不让学生尝试去运用,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的大胆放弃。认真研究了考试说明,找准了方向就不会做无用功,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四、制定计划,明确思路
找准方向后,我便制定完整的总复习计划。将复习计划分为系统复习、专题复习、模拟训练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分为预习、复习、精讲、精练四个环节,使之环环紧扣,前后呼应,使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1.系统复习
本阶段复习以课本为核心,按章节内容复习,以课本为依托,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突出“全”——知识点要全,课本中与知识点相关的黑体字、小字、表格、插图、注释、材料要全部复习到位;“联”——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散的要联到一起;“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在每讲完一册书后,我都会帮学生理清线索,找准每个知识点在每一课中的位置,每一课在每一单元中的位置,以及每一单元、每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专题突破
本阶段复习通过纵向联系,建立专题知识体系。在系统复习基础上建立历史网络体系,把握内部联系,加深对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弥补前一阶段复习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我坚持采各家之长,自编讲义,把点、线、面串联,找出规律。
2009年中考复习时,我一共列出二十五个大专题。在设立大专题的同时,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设立小专题,形成多层次、多视角的小专题。例如: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专题可下设①党的会议,②国共关系,③中共革命理论,④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等小专题。另外,我还将2009年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编印了大事年表,便于学生考试时检索。
3.模拟训练
冲刺阶段,我精心研究各地试题,分析各地中考信息,研究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的能力水平,尽心编制几套模拟试题让学生做,训练学生对题型、题量的适应度。对训练中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做好学生考前心理安慰。
五、“抓小放大”,练好背功
通过平时考试,我发现识记类题型错误率也较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还加强了识记训练,让学生背书。背书是要“抓小放大”。“抓小”就是背课本上清楚标明的或者是隐含的第一、周年、标志性等重大而又零散的知识,“放大”就是不用较多时间去背大段课本上的内容。当然“抓小放大”还是由教师把握,为此在每复习完一册书后,我都印发这一册书的必背知识点,读—默—不过关者重默,如此反复后,学生答题速度提高了,正确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聚焦热点,关注生活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因此,在2009年中考前,我又编印了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扫描。如改革开放、国共关系、2009年中考周年复习问题、中美关系等。这些热点问题都以不同题型在今年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中体现出来了。
总之,在复习中以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七、考前辅导,轻装上阵
为了让学生彻底卸下包袱,轻松走进中考考场,自信地面对中考,考前我特意编印了考前辅导。考前辅导包括:找找以下专题位置、读读以下知识点、选择题热身训练、材料题热身训练、高分秘诀(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辅导的目的不是猜题,而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考场。所以在考前辅导的最后我送给每个同学这样一句话:认真做、细心查、满分等我拿。
轻装上阵不仅指卸下思想包袱,而且指精减资料。每到中考,家长、学生求高分心切,不少家长从其他学校找来资料,绝大部分资料学生根本没看就想带进考场,怎么办?考试前我将资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必备资料也就是最重要的资料,可信度较高的资料包括:六本教科书、校本资料、专题复习讲义、热点扫描、考前辅导资料、大事年表。这类资料要多翻。第二类是平时的试卷,课堂练习。学生只有确信某一试卷上有类似题目时才能翻,仅量少用。第三类是考前刚找来的资料。这类资料只有在第一类和第二类资料中找不到时才能使用。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回归课本抓重点,专项训练抓难点,综合测评抓考点”。这样就形成了“点”、“线”、“面”的有机、完美结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在此,我向各位同仁提几个应该注意的误区:①空谈能力,而不注重基础。中考没有偏题、怪题,学生只要具备简单的分析归纳能力即可。基础知识是永恒的主题。②舍本逐末,刻意追求综合。③题海战术,拿到外来试卷不加任何删改就印。④重视面面俱到,忽视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