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这与通识教育“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通识教育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现如今,在通识教育视域下,虽然有不少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能积极尝试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仍然出现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对通识教育进行了阐释,进一步分析了通识教育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归纳得出通识教育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中职;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052-02
   开展体育教学非常必要,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学的开展旨在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而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而言都同等重要,中职阶段的学生也是一样。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在19世纪的欧洲,就已经被学者提出。通识教育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广泛掌握各个学科知识,从而能够融会贯通,使教育能够培养出综合型人才[1]。通识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其一,通识教育具有人性化的特征,提倡教学要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需要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体。
   其二,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不断加强责任意识、社会意识。
   其三,通识教育属于一种思维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需要学生整体都参与其中。在通识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中职学校都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因而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专业课的教育上,对体育等课程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渐趋严格,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当前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学校普遍对体育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只是重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就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
   (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在当前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没有调整,更别说创新了。长期枯燥的教学内容,再加上单一的教学形式,这样营造出的体育课堂氛围是死气沉沉的。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下降。学生低沉的学习状态,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教学活动开展阻力重重,体育教学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与实际不能有效衔接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与学校的教育自然是分不开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学校对体育教学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自然就会下降。中职学生的体育课程一般一周一到两节,考核也基本是在期末进行,日常的教学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练习即可,但是中职学生的自制力一般比较低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不佳,课后基本不会去进行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即可,而对体育理论的渗透非常少,学生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加之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也不端正,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终身体育”意识在他们身上无法得到表现。加之教师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不是很多,不能将理论授课与学生的實际状况结合,理论也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深入的体现,这样就使体育教学只是单纯的教学,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2]。
   三、通识教育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通识教育重在强调培育学生,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因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渗透通识教育,首先就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其次,体育教学的重心,也应该从过去的传授知识与技能,逐渐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课堂逐渐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中职体育教学是针对所有中职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课程改革应提高对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通识教育,当前的中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的革新尤为重要。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教学的气氛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这一系列环节都会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因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进行改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后续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更好地开展。    例如,中职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体育器材、体育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户外场地进行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比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将体育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知識。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比赛,比如“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增进彼此的交流。同时这样的比赛中,也能让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并能加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也革新了教学模式。
   (三)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制基本是三年,而学生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体育课程一般一周一到两节,而且在第三年,由于学生要面临实习或是就业,体育课程就并未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的。中职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成长迅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缺乏及时的体育指导,以及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对学生学习以及成长,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现行的中职体育课程设置,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而且在如今的新课改要求中,教学活动要更加多样化,并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重视学生需求,教学要充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注意多层次、多样化,并且课程的种类要丰富多样,让学生在这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育意识,并且逐渐养成主动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中职体育课程应该贯穿于中职的每一个学年,而不应该对体育教学的年级有所限制。
   (四)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通识教育,中职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时,体育教师是关键。要想改革工作能够高效地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点。学校要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拥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必要的通识教育理念[3]。
   中职学校要积极培养这种体育教师的培养,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体育知识储备,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文化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实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如今社会在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断对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体育,教学活动也能更好地开展。
   综上所述,基于通识教育,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广大中职教师要重视对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荣臻.通识教育视野下理工类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9):73.
   [2]潘虹燕.探索文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2):114-115.
   [3]唐玲,王志强,洪秀岩.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研究[J].体育风尚,2018(4):132.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他们更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实践,以使他们可以快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衔接,
新课改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当前许多中职院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在中职学校中渐渐成为热门专业,许多中职学校也在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在当前
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报告中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未成年人中,互联网运用的总体普及率已高达98
期刊
探究“双精准”模式下中职灯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实践.通过工匠精神内涵的阐释,结合“双精准”教育模式,分析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影响驱动工匠精神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振兴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重庆市忠县忠州第二小学校
期刊
高校军事课的开展是学校加强国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形式,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提高军事课教师培养的质量效益.通过分析制约高校军事课教师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