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闻工作者以特有的方式创造历史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应该说,中国梦体现了几代中国人集体的梦想,而且,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接近中国梦。
新闻记者强调建设意识,说的是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不仅注重新闻事实本身,还要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立场上,根据“鼓劲而不添乱”的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新闻报道的规律,热情地报道和参与国家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担负着“访员”、“访事”的角色,由于职业的特性,他们还是社会工作者。他们每天要在社会中生活,要与不同的社会成员接触。特殊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使他们发挥着智囊团的作用——他们通过新闻报道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他们参与企业的规划发展:他们参与社区的文明建设;他们也参与到整个人群素质提高的活动之中。他们有选择地在那些适宜做,可以做,又能够做得好的事业中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将其参与的事件有选择地予以策划报道,使其为更多的受众所感知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工作方式参与历史活动之中,创造着历史。
二、新闻的特性对记者职业有特殊的要求
与其他行业不同,作为建设者,记者的工作内容是新闻事实,工作形式是讲故事。可以说,记者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实现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考察记者的职业特征不能不从新闻本身的特征入手。
1、做与时间赛跑的新闻人
新闻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从这个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时间对新闻具有决定意义。虽然对新闻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是,在所有的新闻定义中,都承认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的事实信息;第二,新闻涉及的内容指向事物的最新变动或最新被发现的变动。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承认了新闻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时新性和变动性。而无论是时新性还是变动性都与时间因素紧密相关。可以说,时间对新闻的规定性决定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因此,新闻记者习惯上讲“第一时间”,实际上就是对新闻的时间性的强调。“第一时间”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第一时间”是指“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时新性和变动性植根于客观世界的变动性及其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客观世界的变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人需要关注客观世界的变化。这个意义上的“第一时间”对于人们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在灾难中,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险情,对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信息对于人们的行动决策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事件发生之后,受众最需要信息的时刻,新闻记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象等方式,描述该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受众了解事实的经过。“第一时间”对媒体来说还意味着“独家新闻”,发布“独家新闻”的能力是媒体发现新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谁抢占了时间上的“第一”,谁就有可能发布“独家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等一下”、“慢半拍”是职业大忌,而抢“第一”则是永远的要求。其次,“第一时间”又指“不为人识”的时刻。就是在事件发生以后,其他人还没有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意义的时候,评论员(也称评论记者)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揭示蕴藏事实中的真谛,以有形意见的形式告诉受众该事物发生的性质、原因、意义及发展的趋势。因此,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这么说,谁抢占了舆论场上观点的发布权,谁就可能抢占舆论的高地。在新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也在逐步提高,“公民记者”的出现对专业记者提出挑战,首先表现在专业记者发布独家新闻正变得越来越难。媒体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解读新闻方面越来越下功夫,从而在独家新闻之外,能够通过独到的见解吸引受众,从而帮助受众认识新闻。
总之,对第一时间的争夺是对媒体报道和反应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和发表评论,谁就可能成为媒介市场中的胜出者。因此,新闻人必须尽早与事件接触,与当事人接触,尽量缩短新闻生产的时间;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把对新闻意义的解读作为优先突出的内容,从而优先于其他媒体形成“独家观点”,对公众形成先入为主的舆论引导,这对社会舆论导向更具有重要意义。
2、做把握全局和趋势的新闻人
与“第一时间”紧密相连的是“第一现场”。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和运行的,事物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事物的意义紧密相连。所谓的“第~现场”是指能够发现或发掘有价值信息的原始场所或运动状况。在这个空间或过程中,传播者通过对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的描述及评论,展示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意义所在。记者要做到洞明世事,离不开对第一现场的考察。由于空间本身具有层次,新闻的“第一现场”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第一,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空间可以看做是新闻的微观现场,是单个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所在的具体场所。新闻中“何地”这个要素在一般意义上,就是指新闻的“微观现场”。在微观现场,记者必须力争近距离接触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生动而详尽地反映新闻事实,探其究竟。为了洞明世事,记者必须坚决杜绝报道道听途说的信息或者依据虚假、未经证实的消息作出判断。
第二,很多新闻事件不仅涉及单一的场合或者单~的人物,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多个事件或者多个人物出现在多个场合。这样,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就变成了多个局部组合的场合。这个场合可以称作新闻的“中观现场”。在新闻的中观现场,记者必须展现所在的那个现场的细节和典型的环境,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多个现场的总体情况,点面结合,在对多个事项和人物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较为综合的印象,勾画事物的整体轮廓,揭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第三,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大多不是孤立的事件,往往在多个事件背后存在着更大范围的现象和问题,这种整体场所和相关环境构成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宏观现场”。有时候,宏观现场就是新闻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比如,新闻报道涉及医疗、教育、就业等宏观社会问题时,记者就必须考虑新闻的微观现场、中观现场和宏观现场。在宏观现场,记者要对事态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作运动式的跟踪,特别要联系该事物群或现象赖以存在的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比和分析,由此发出的信息才能起到“以史为鉴”、“宏观把握”的作用。
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微观现场,新闻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没有中观现场,新闻就没有清晰的轮廓;没有宏观现场,新闻故事就不能充分展示其背景、意义和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记者报道的故事都应该是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背景和宏观场景下的具体展现。
3、做有思想会思想的新闻人
无论是与时间的赛跑,还是不断突破空间的限制,新闻记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报道新闻,讲好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记者是讲故事的人。既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那么,记者在面对新闻事实的时候,就必须是有思想、会思想,并且要考虑故事的价值。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要考虑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价值,二是社会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就是要用新闻人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故事,这种发现故事的能力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这种敏感来源于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来源于记者的新闻实践,来源于记者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认识。新闻记者发现故事不仅仅在于告知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意义是,新闻记者以讲故事为手段干预社会生活,因此发现什么样的故事,选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这就是新闻的社会价值。记者应该努力发现故事,讲好故事,用讲故事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和进步。
在媒介市场化的条件下,新闻生产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新闻故事的时间、内容和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
第一是时间。“新”应该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新”首先表现在时效性上。一条别人早就报道了的新闻,你再去报道,无论怎样去施展技巧,这种新奇感都是大不如人的。这种报道推出去,一般来说是很难超过对手的。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更是新闻竞争的重中之重。媒体和记者强调新闻的“第一时间”的本意也就在这里。
第二是内容。新闻不仅仅表现在时效性上,还表现在一篇报道给受众的信息量上。新闻必须包含受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也就是说新闻必须包含足够多的信息量,受众才会对新闻有“共同兴趣”,这个“共同兴趣”就是新闻价值。新闻的“新”还必须表现在内容的新奇有趣上。新闻只有报道了新的事件或者事件最新的进展和新的人物,才能体现新闻“新”的特性。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比对手早一点抢到新闻,而且在新闻的表现上还要超过对手,使自己的报道内容更丰富更有趣更吸引人。要达此目的,记者和编辑人员要在发现新闻和认识新闻上比对手计高一筹。要在一般人们不易发现新闻处发现新闻,要在发现新闻后发掘新闻中含金量高的“富矿”。
第三就是表现技巧的较量了。新闻报道策划的较量不仅体现在时间和内容的竞争上,表现技巧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策划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取胜,或者在报道风格和角度的创新,报道形式的创新等。好的故事素材还需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讲述出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新闻干预社会生活的作用,新闻记者还必须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表现技巧的运用取决于媒体和记者对新闻手段的调控能力,取决于新闻记者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取决于记者的知识积累,取决于记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状态的关照程度。这种表现技巧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突出故事的新闻价值,突出故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媒体自身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而一条新闻会有诸多不同的意义项,媒体在报道新闻故事的时候会根据媒体的现实条件和利益选择不同的意义项,这就有了媒体的倾向性,新闻媒体对故事的建构和评论都是实现倾向性的手段。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事件的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还必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这不是一般的受众能够完成的。因此,对新闻故事的解读和评论既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成为记者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由于记者职业本身肩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必须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
有思想、会思想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毕生追求。我们不放弃每一次采访锻炼的机会,也需要在每一次实践锻炼中提高和升华自己的思想。
三、恪守职业规范,展现新闻人风采
新闻人创造历史是通过其职业活动和职业角色来实现的,一旦记者僭越了自己的职业角色,辜负了社会对记者职业的期望,他们的新闻活动对社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突飞猛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对新闻媒体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媒体之间的竞争使新闻人担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希望。同时,记者不但受到这个宏大的时代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具体事件的多方面影响。记者每天报道和评论的新闻事件很多,哪些该报道和评论,怎样报道和评论,除了受到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以外,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对事件的认识密切相关。好的新闻报道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团结,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并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力量,为社会注入“正能量”;而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则会破坏社会和谐,造成社会撕裂,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尽量减少社会发展中的‘‘负能量”。因此,记者恪守新闻职业规范本身就是社会“正能量”的一种要求和表现。新闻工作者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特征才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才有明确的工作指向i人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才能敬业爱岗,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于一切正在从事和想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来说,都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业务等方面的素质,提高自觉遵守职业规范的能力。
新闻记者形成恪守职业规范的自觉还有赖于记者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者的身份。因此,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有选择地适时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或事件之中,充分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群众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搞好新闻报道。这样,新闻记者在完成记录生活、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可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的完善和事物发展的圆满,这是更高境界的职业规范。
总之,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国人追逐中国梦的观察者、报道者,还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肩负起新闻人的职业责任,努力讲好故事,并积极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和优势参与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下,湖北新闻界正在开展“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活动,我以为很好,也取得了成效。随着活动的展开,无论是新闻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应该向着“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的方向纵深发展。在社会公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中,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拿出有质量、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应该说,中国梦体现了几代中国人集体的梦想,而且,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接近中国梦。
新闻记者强调建设意识,说的是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不仅注重新闻事实本身,还要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立场上,根据“鼓劲而不添乱”的原则,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新闻报道的规律,热情地报道和参与国家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担负着“访员”、“访事”的角色,由于职业的特性,他们还是社会工作者。他们每天要在社会中生活,要与不同的社会成员接触。特殊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使他们发挥着智囊团的作用——他们通过新闻报道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他们参与企业的规划发展:他们参与社区的文明建设;他们也参与到整个人群素质提高的活动之中。他们有选择地在那些适宜做,可以做,又能够做得好的事业中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将其参与的事件有选择地予以策划报道,使其为更多的受众所感知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工作方式参与历史活动之中,创造着历史。
二、新闻的特性对记者职业有特殊的要求
与其他行业不同,作为建设者,记者的工作内容是新闻事实,工作形式是讲故事。可以说,记者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实现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考察记者的职业特征不能不从新闻本身的特征入手。
1、做与时间赛跑的新闻人
新闻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从这个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时间对新闻具有决定意义。虽然对新闻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是,在所有的新闻定义中,都承认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的事实信息;第二,新闻涉及的内容指向事物的最新变动或最新被发现的变动。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承认了新闻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时新性和变动性。而无论是时新性还是变动性都与时间因素紧密相关。可以说,时间对新闻的规定性决定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因此,新闻记者习惯上讲“第一时间”,实际上就是对新闻的时间性的强调。“第一时间”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第一时间”是指“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时新性和变动性植根于客观世界的变动性及其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客观世界的变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人需要关注客观世界的变化。这个意义上的“第一时间”对于人们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在灾难中,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险情,对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信息对于人们的行动决策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事件发生之后,受众最需要信息的时刻,新闻记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声音、图象等方式,描述该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受众了解事实的经过。“第一时间”对媒体来说还意味着“独家新闻”,发布“独家新闻”的能力是媒体发现新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谁抢占了时间上的“第一”,谁就有可能发布“独家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等一下”、“慢半拍”是职业大忌,而抢“第一”则是永远的要求。其次,“第一时间”又指“不为人识”的时刻。就是在事件发生以后,其他人还没有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意义的时候,评论员(也称评论记者)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揭示蕴藏事实中的真谛,以有形意见的形式告诉受众该事物发生的性质、原因、意义及发展的趋势。因此,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这么说,谁抢占了舆论场上观点的发布权,谁就可能抢占舆论的高地。在新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也在逐步提高,“公民记者”的出现对专业记者提出挑战,首先表现在专业记者发布独家新闻正变得越来越难。媒体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解读新闻方面越来越下功夫,从而在独家新闻之外,能够通过独到的见解吸引受众,从而帮助受众认识新闻。
总之,对第一时间的争夺是对媒体报道和反应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和发表评论,谁就可能成为媒介市场中的胜出者。因此,新闻人必须尽早与事件接触,与当事人接触,尽量缩短新闻生产的时间;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把对新闻意义的解读作为优先突出的内容,从而优先于其他媒体形成“独家观点”,对公众形成先入为主的舆论引导,这对社会舆论导向更具有重要意义。
2、做把握全局和趋势的新闻人
与“第一时间”紧密相连的是“第一现场”。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和运行的,事物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事物的意义紧密相连。所谓的“第~现场”是指能够发现或发掘有价值信息的原始场所或运动状况。在这个空间或过程中,传播者通过对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的描述及评论,展示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意义所在。记者要做到洞明世事,离不开对第一现场的考察。由于空间本身具有层次,新闻的“第一现场”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第一,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空间可以看做是新闻的微观现场,是单个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所在的具体场所。新闻中“何地”这个要素在一般意义上,就是指新闻的“微观现场”。在微观现场,记者必须力争近距离接触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生动而详尽地反映新闻事实,探其究竟。为了洞明世事,记者必须坚决杜绝报道道听途说的信息或者依据虚假、未经证实的消息作出判断。
第二,很多新闻事件不仅涉及单一的场合或者单~的人物,可能在同一时间有多个事件或者多个人物出现在多个场合。这样,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就变成了多个局部组合的场合。这个场合可以称作新闻的“中观现场”。在新闻的中观现场,记者必须展现所在的那个现场的细节和典型的环境,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多个现场的总体情况,点面结合,在对多个事项和人物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较为综合的印象,勾画事物的整体轮廓,揭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第三,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大多不是孤立的事件,往往在多个事件背后存在着更大范围的现象和问题,这种整体场所和相关环境构成了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宏观现场”。有时候,宏观现场就是新闻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比如,新闻报道涉及医疗、教育、就业等宏观社会问题时,记者就必须考虑新闻的微观现场、中观现场和宏观现场。在宏观现场,记者要对事态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作运动式的跟踪,特别要联系该事物群或现象赖以存在的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比和分析,由此发出的信息才能起到“以史为鉴”、“宏观把握”的作用。
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微观现场,新闻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没有中观现场,新闻就没有清晰的轮廓;没有宏观现场,新闻故事就不能充分展示其背景、意义和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记者报道的故事都应该是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背景和宏观场景下的具体展现。
3、做有思想会思想的新闻人
无论是与时间的赛跑,还是不断突破空间的限制,新闻记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报道新闻,讲好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记者是讲故事的人。既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那么,记者在面对新闻事实的时候,就必须是有思想、会思想,并且要考虑故事的价值。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要考虑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价值,二是社会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就是要用新闻人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故事,这种发现故事的能力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这种敏感来源于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来源于记者的新闻实践,来源于记者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认识。新闻记者发现故事不仅仅在于告知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意义是,新闻记者以讲故事为手段干预社会生活,因此发现什么样的故事,选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这就是新闻的社会价值。记者应该努力发现故事,讲好故事,用讲故事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和进步。
在媒介市场化的条件下,新闻生产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新闻故事的时间、内容和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
第一是时间。“新”应该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新”首先表现在时效性上。一条别人早就报道了的新闻,你再去报道,无论怎样去施展技巧,这种新奇感都是大不如人的。这种报道推出去,一般来说是很难超过对手的。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更是新闻竞争的重中之重。媒体和记者强调新闻的“第一时间”的本意也就在这里。
第二是内容。新闻不仅仅表现在时效性上,还表现在一篇报道给受众的信息量上。新闻必须包含受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也就是说新闻必须包含足够多的信息量,受众才会对新闻有“共同兴趣”,这个“共同兴趣”就是新闻价值。新闻的“新”还必须表现在内容的新奇有趣上。新闻只有报道了新的事件或者事件最新的进展和新的人物,才能体现新闻“新”的特性。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比对手早一点抢到新闻,而且在新闻的表现上还要超过对手,使自己的报道内容更丰富更有趣更吸引人。要达此目的,记者和编辑人员要在发现新闻和认识新闻上比对手计高一筹。要在一般人们不易发现新闻处发现新闻,要在发现新闻后发掘新闻中含金量高的“富矿”。
第三就是表现技巧的较量了。新闻报道策划的较量不仅体现在时间和内容的竞争上,表现技巧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策划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取胜,或者在报道风格和角度的创新,报道形式的创新等。好的故事素材还需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讲述出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新闻干预社会生活的作用,新闻记者还必须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表现技巧的运用取决于媒体和记者对新闻手段的调控能力,取决于新闻记者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认识,取决于记者的知识积累,取决于记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状态的关照程度。这种表现技巧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突出故事的新闻价值,突出故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媒体自身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而一条新闻会有诸多不同的意义项,媒体在报道新闻故事的时候会根据媒体的现实条件和利益选择不同的意义项,这就有了媒体的倾向性,新闻媒体对故事的建构和评论都是实现倾向性的手段。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新闻事件的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还必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这不是一般的受众能够完成的。因此,对新闻故事的解读和评论既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成为记者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由于记者职业本身肩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必须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促使故事在有利于大众和社会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
有思想、会思想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毕生追求。我们不放弃每一次采访锻炼的机会,也需要在每一次实践锻炼中提高和升华自己的思想。
三、恪守职业规范,展现新闻人风采
新闻人创造历史是通过其职业活动和职业角色来实现的,一旦记者僭越了自己的职业角色,辜负了社会对记者职业的期望,他们的新闻活动对社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突飞猛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对新闻媒体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媒体之间的竞争使新闻人担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希望。同时,记者不但受到这个宏大的时代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具体事件的多方面影响。记者每天报道和评论的新闻事件很多,哪些该报道和评论,怎样报道和评论,除了受到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以外,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对事件的认识密切相关。好的新闻报道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团结,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并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力量,为社会注入“正能量”;而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则会破坏社会和谐,造成社会撕裂,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尽量减少社会发展中的‘‘负能量”。因此,记者恪守新闻职业规范本身就是社会“正能量”的一种要求和表现。新闻工作者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特征才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才有明确的工作指向i人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才能敬业爱岗,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于一切正在从事和想从事这项职业的人来说,都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业务等方面的素质,提高自觉遵守职业规范的能力。
新闻记者形成恪守职业规范的自觉还有赖于记者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者的身份。因此,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有选择地适时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或事件之中,充分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群众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搞好新闻报道。这样,新闻记者在完成记录生活、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可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的完善和事物发展的圆满,这是更高境界的职业规范。
总之,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国人追逐中国梦的观察者、报道者,还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肩负起新闻人的职业责任,努力讲好故事,并积极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和优势参与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下,湖北新闻界正在开展“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活动,我以为很好,也取得了成效。随着活动的展开,无论是新闻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应该向着“到一线、循规律、出佳作”的方向纵深发展。在社会公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中,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拿出有质量、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