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电子档案管理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axfdsrf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电子档案具有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存储的高密度性、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多种信息媒体的继承性、系统依赖性等特点,在管理活动中,除严格相关规定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完整性原则。一方面,电子文件的制作是由各部门或个人独立完成的,其分布分散化。另一方面,电子文件信息不是固定在特定的物理位置上,“文件实体”的概念不再存在。这种分散化和非实体化特征,使得对电子文件完整性的把握不像纸质文件那样直观。因此,在电子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完整齐全。不仅存储在电子文件介质上的信息要完整,与其相关的程序、软件以及纸质文件也应完整无缺地归档。
  2 可读性原则。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了硬件、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新设备对旧设备有时也不具有兼容性。由于电子文件在存储和识读方面对系统的依赖性,脱离了赖以支持的软、硬件系统后,有些文件就会变成无法识读的“死文件”。因此,在电子档案管理中,要特别注意确保其可读性。例如,在收集范围中,除反映机关工作活动的记录外,还必须包括这些记录的支持软件;在收集要求中,除了对信息内容方面的要求外,还包括对信息格式方面的要求等。
  3 可靠性原则。可靠性是档案的生命。由于电子文件易于修改并不留痕迹,文件的签署以及进入网络后信息的控制需要专门技术等原因,人们对电子文件的证据性、可靠性问题尚存有很大的疑虑,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国家制定必要的认定规范外,文件、档案工作中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电子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中,要严格制度、堵塞漏洞,不仅要把住收集关,确保归档文件和进馆档案的真实有效,还要注意在整理、鉴定、复制、调阅等各个环节遵守操作规程,建立必要的备份等,以防止信息的丢失和失真,维护电子档案的可靠性。
  目前,我国电子档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除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集中统一管理问题。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大部分电子文件没有归档,处于分散保存状态。从档案工作发展看,各机关单位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对接收电子档案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前期论证和创造软硬件技术环境,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对电子档案实行统一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阶段,并不完全强求形式划一,可采取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管理形式。暂不具备集中保管条件的,可先对各部门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管理方法及执行标准作出规定,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待条件具备时再实行集中保管。
  二是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问题。目前,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归档保存,是因为电子文件在证据性、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管理设备、通信设备等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归档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在没有充分技术保障和科学管理制度的条件下,档案人员不能轻易用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归档保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归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双套归档的局面。这是文件介质转换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可以预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各方面条件的具备,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独立地转化为档案,但多种介质档案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三是文档一体化管理问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文件与档案的界限难以截然分清,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及其长久保存的需要,将促使多年来提倡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进入实质性阶段。事实上,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分而管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难以成立的。在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中,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网络和节点的规划、文件格式和数据库结构的确定、索引的编制等,都需要从文件形成阶段开始统筹设计。电子文件的归档、整理、鉴定、著录、生成元数据等,也需要在文件的形成或运转阶段进行。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必须选择文件、档案一体化模式。这种一体化绝不是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原则指导下,对整个管理流程的重构。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来稿日期:2012-12-10)
其他文献
提及档案部门的“上帝”,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档案用户或利用者。诚然,利用者需求决定着档案部门的存在,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上帝”,“利用者至上,一切为了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服务宗旨。也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档案事业是一种由政府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档案部门的人、财、物主要靠政府来配置,而政府又是通过并依靠其职能部门来决定配置的路向和规模。从决定档案事业发展而言,政府中直接或间接
文史不分家,档案与历史如影随形,具有天然的亲和关系。台湾董桥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大陆老姜谓:“档案是历史的定稿”。^[1]档案的历史真实性永远存在,在证实历史发展过程中
通常认为,证据就是能够用来证明特定事实的方式和手段,其之所以能够发挥证明作用,就在于它能够记录、保存和重现特定事实发生时的相关信息,而档案作为历史记录,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
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档案管理工作要站在信息技术前沿,把握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新变化,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更好地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转变上下功夫。  1 档案管理在定位上应由“馆藏”为主向“开发利用”为主转变  档案建好管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价值能否实现,也取决于开发利用的程度。当前,互联网、3G手机等新兴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广泛,这对
摘 要:本文对档案业务指导中“越俎代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是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还抱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政府的思维和对社会管制的观念,其工作方法没有及时地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从而速成这种现象;二是由于现实实行档案局(馆)一体的体制造成的:三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法治意识的淡薄,也是造成业务指导工作“越俎代庖”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业务指导 越俎代庖 成因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档案工作的收集、管理、利用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新的问题,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做好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1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大致分为
殷钟麒(1907-1970),四川长寿人,是我国近代档案教育事业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1935年开始从事四川地方档案工作改革,先后在县级机关、地方税局工作,在四川省禁烟总局、四川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四川省则政厅、教育厅等行政杉L关主持过档案工作,历经十多年。工作之余,先生还热衷于档案管理教学和档案学研究,曾发表十多篇文章以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多年的工作实践使他认识到培养文书档案专门人才的重要性。
学生档案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和反映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材料。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档案归档材料未完全达到真实、完整、规范的要求,部分毕业生档案多年积压等。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师生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应完善学生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加快学生档案网络化管理建设,充分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1 学校建立学生档案的好处  学生的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