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从“机械能及其转化”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做法。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喜欢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本文将以“机械能及其转化”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 巧设情境,携学生合演,活跃课堂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①课堂教学的良好“情境”,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创造形成的。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在“机械能及其转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实验演示滚摆实验,各同学对实验现象感到很惊奇,很意外,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在这种视觉冲击下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对机械能守恒问题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此我选了班上2位学生(一男一女)到讲台作辅助教学,用双面胶在他们身上分别贴上我课前已准备好,用A4纸打印的“动能”“势能”字样,让他们充当这两个角色,这时学生再次兴奋,很期待着老师如何去“摆弄”这两个学生。接着我从口袋中掏出四张百元大钞,分别给他们每人2张,这时我就在学生一片惊讶的 “哇”声中开始了我的趣味教学。
师:现在大家请看“动能”和“势能”各两百,请问机械能是多少?
生:四百 (学生有前认知,机械能=动能+势能)
师:对!大家看着,我现在把“动能”的一百转到“势能”那里去,请问动能和势能各是多少?
生:“动能”变为一百,比原来少了,“势能”变为三百,比原来多了。
师:太对了!那现在的机械能呢?
生:他们加起来还是四百,机械能没变。
师:太棒了!我们把这种机械能没变的情况叫机械能守恒。
智慧点拔:如果动能转化为势能,则动能一定少了,势能一定多了;反之,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一定少了,势能一定多了。这就是解能量转化题的关键。
典例分析:
例、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A、火箭点火后升入高空 B、小铁球在空中下落
C、运动的小球沿斜面向上滚动 D、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
分析:选项A中火箭点火升空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增加,高度越来越高,所以重力势能也增加。而动能转化为势能的话,动能一定要减少的,所以这不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选项B中小铁球下落,重力势能在减少,而不是在增加,所以也排除。同样的道理,选项D中足球在水平面上运动,势能没增加,也排除。选项C中的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时,速度变小,动能变小,势能增加。符合动能转化为势能的特点。所以选项C正确。
二、巧用话题激趣,让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创设教学情境,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②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为了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机械能是否守恒的问题,我先借助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再次找学生助演,无痕地引导推出新知识。以下是当时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你们看到的滚摆实验中机械能守恒吗?
生小议后,有的说守恒,有的说不守恒。
师:我们假设机械能守恒,那就是说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应该看到滚摆每次都能到达同一高度,可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生:每一次到达的高度都比上一次要低
师:那这是什么原因?说明了什么?
生:(小议后)是因为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和空气有摩擦。
师:你们真棒!这就是动能在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因为摩擦而产生了另外一种能量,从而损失了机械能。
师:请你们再看这两位“动能”和“势能”学生,我们叫他们“小两口”。
生:一阵大笑。
师:他们小两口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摩擦,于是把一部分钱转给了“第三者”(叫上另一同学,同样在她身上贴上“其它形式的能”字样)
生:哄堂大笑。
师:请问这时动能和势能加起来的机械能变了吗?那机械能还守恒吗?
生:机械能少了,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了。
师(智慧点拔):动能或势能给了一部分钱给“第三者”,导致机械能少了,机械能不守恒,那“小三”可不可以给钱给动能或势能?
生:(学生会心地笑)可以,这时机械能多了,机械能也不守恒。
师:对,你们学得太好了!
典例分析:
例: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能守恒的是
A、卫星随火箭一起离开发射塔飞向天空的过程中
B、跳伞运动员从空中匀速下落
C、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
D、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
分析:选项A中火箭升空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增加,高度越来越高,所以重力势能也增加,很轻松可知机械能增加。(属于“第三者”给钱动能或势能的情况)选项B中运动员匀速下落,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在减少,所以机械能减小,(属于动能或势能给钱“第三者”的情况)故也排除。同样的道理,选项C中重物匀速上升,动能没变,势能增加,所以机械能在增加,(属于“第三者”给钱动能或势能的情况)也排除。选项D中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动能没变,势能也没变,所以机械能没变。符合机械能守恒的特点。所以选项D正确。
让学生模拟物理名词,可以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从而很积极很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把机械能守恒的抽象问题转化为用学生来模拟动能和势能,并通过老师给的钱来具体、生动和形象地说明机械能少了或多了的情况都是机械能不守恒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很轻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在欢笑声中掌握好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①② 网络文章百度百科《创设教学情境》
2、周成飞.让兴趣伴随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物理[J]2010,(7)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喜欢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本文将以“机械能及其转化”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 巧设情境,携学生合演,活跃课堂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①课堂教学的良好“情境”,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创造形成的。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在“机械能及其转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实验演示滚摆实验,各同学对实验现象感到很惊奇,很意外,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在这种视觉冲击下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对机械能守恒问题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此我选了班上2位学生(一男一女)到讲台作辅助教学,用双面胶在他们身上分别贴上我课前已准备好,用A4纸打印的“动能”“势能”字样,让他们充当这两个角色,这时学生再次兴奋,很期待着老师如何去“摆弄”这两个学生。接着我从口袋中掏出四张百元大钞,分别给他们每人2张,这时我就在学生一片惊讶的 “哇”声中开始了我的趣味教学。
师:现在大家请看“动能”和“势能”各两百,请问机械能是多少?
生:四百 (学生有前认知,机械能=动能+势能)
师:对!大家看着,我现在把“动能”的一百转到“势能”那里去,请问动能和势能各是多少?
生:“动能”变为一百,比原来少了,“势能”变为三百,比原来多了。
师:太对了!那现在的机械能呢?
生:他们加起来还是四百,机械能没变。
师:太棒了!我们把这种机械能没变的情况叫机械能守恒。
智慧点拔:如果动能转化为势能,则动能一定少了,势能一定多了;反之,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一定少了,势能一定多了。这就是解能量转化题的关键。
典例分析:
例、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A、火箭点火后升入高空 B、小铁球在空中下落
C、运动的小球沿斜面向上滚动 D、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
分析:选项A中火箭点火升空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增加,高度越来越高,所以重力势能也增加。而动能转化为势能的话,动能一定要减少的,所以这不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选项B中小铁球下落,重力势能在减少,而不是在增加,所以也排除。同样的道理,选项D中足球在水平面上运动,势能没增加,也排除。选项C中的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时,速度变小,动能变小,势能增加。符合动能转化为势能的特点。所以选项C正确。
二、巧用话题激趣,让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创设教学情境,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②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为了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机械能是否守恒的问题,我先借助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再次找学生助演,无痕地引导推出新知识。以下是当时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你们看到的滚摆实验中机械能守恒吗?
生小议后,有的说守恒,有的说不守恒。
师:我们假设机械能守恒,那就是说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应该看到滚摆每次都能到达同一高度,可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生:每一次到达的高度都比上一次要低
师:那这是什么原因?说明了什么?
生:(小议后)是因为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和空气有摩擦。
师:你们真棒!这就是动能在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因为摩擦而产生了另外一种能量,从而损失了机械能。
师:请你们再看这两位“动能”和“势能”学生,我们叫他们“小两口”。
生:一阵大笑。
师:他们小两口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摩擦,于是把一部分钱转给了“第三者”(叫上另一同学,同样在她身上贴上“其它形式的能”字样)
生:哄堂大笑。
师:请问这时动能和势能加起来的机械能变了吗?那机械能还守恒吗?
生:机械能少了,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了。
师(智慧点拔):动能或势能给了一部分钱给“第三者”,导致机械能少了,机械能不守恒,那“小三”可不可以给钱给动能或势能?
生:(学生会心地笑)可以,这时机械能多了,机械能也不守恒。
师:对,你们学得太好了!
典例分析:
例: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能守恒的是
A、卫星随火箭一起离开发射塔飞向天空的过程中
B、跳伞运动员从空中匀速下落
C、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
D、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
分析:选项A中火箭升空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增加,高度越来越高,所以重力势能也增加,很轻松可知机械能增加。(属于“第三者”给钱动能或势能的情况)选项B中运动员匀速下落,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在减少,所以机械能减小,(属于动能或势能给钱“第三者”的情况)故也排除。同样的道理,选项C中重物匀速上升,动能没变,势能增加,所以机械能在增加,(属于“第三者”给钱动能或势能的情况)也排除。选项D中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动能没变,势能也没变,所以机械能没变。符合机械能守恒的特点。所以选项D正确。
让学生模拟物理名词,可以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从而很积极很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把机械能守恒的抽象问题转化为用学生来模拟动能和势能,并通过老师给的钱来具体、生动和形象地说明机械能少了或多了的情况都是机械能不守恒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很轻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在欢笑声中掌握好知识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①② 网络文章百度百科《创设教学情境》
2、周成飞.让兴趣伴随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物理[J]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