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思考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来喜欢读书,也读了几十年的书,但似乎到了近年才渐渐悟得读书三昧,如果说有所觉醒和体会,也只能是窥见了读书的门径。
  读书似乎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拿过书来打开一读就是了,只要是读懂了,不就可以了吗?其实,问起究竟来,这个“懂”字,并不简单,而且在这“懂”之前,还有一个对“阅读”的理解问题。可以说,不懂得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阅读”,也就不懂得什么叫读书,也就读不好、读不懂书。
  我至今难忘阅读《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时的激动心情。伊瑟尔以德国学者那种深邃细密、逻辑严谨的风范,把阅读活动纳入人的认知——职能——审美——创造的总体活动框架中,三编八章的宏阔篇幅,深透地探讨了“阅读”,真是论述得透彻深入、广泛周全。当然,其主要论旨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建设,但其中的主要命题和要义,统可作为一般原则而指导阅读。他把阅读活动定性为文本同主体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在這个过程中,读者要完成两步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一)了解原作的內在“召唤性空框结构”,即原文由作者创生的意义;(二)在此基础上挖掘、解释原作的潜在意义,并加以自己的“补充”、发挥、想象而二次创生的意义。这就不仅是一般地解读书中原有的或潜在的内涵,而且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去获得新的超出原作涵义的意义。这就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了。伊瑟尔吸取了他人关于文本的“意义三层次”说,即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事物的客体层。这种深入读者的活动可分为“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这一引用,可以说点明了“二度意义生成”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我们读书应如剥笋,剥开“语音层”进入“意义单元层”再进入“再现客体层”,如此不仅获得所读之书的弦外之音、题外之旨、意外之义,而且从原著生发又经自己加入的“二度创作”产生的意义。这种阅读的升华过程,用赫施的论述来说,就是由“含义”到“意义”:原文具有一定的含义,读者受它启发,启动自己的内在知识积蓄,产生出意义,这是赫施在《解释的有效性》一书中立论的基点。
  在思索这种“阅读现象学”的问题时,我不禁常常想起海德格尔的话:什么叫思想?就是“令”你自己去“思想”。真正的“学习”,就是要跟着这些大思想家一起去“思想”,也就是说一要自己动脑子,二要跟着人家的思想去思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也才有所获。这又涉及海氏所说的“三前”了,即“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设)。这“三前”决定了你的阅读水平和成效,但也可以预计到每一次认真的阅读都会改善、充实、提高自己的“三前”,从而使阅读水涨船高,成为一种高层次读书。
  在这方面,罗兰·巴尔特说得更绝,充分表现了他法国思想文化“怪才”的特点,他提出“成为读者”的命题,并且说“读者的诞生,就是作者的死亡”。这绝非他危言耸听,而是从他作为结构主义者的立场来说,把意义赋予对象,且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所以他说,“读者不是消费者,而是文本的生产者”。他强调阅读时是在进行“工作”,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读者。而读我国当代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关于新儒学开宗大师熊十力的回忆文章,其中说到体认熊先生所揭示的“分析与综合,踏实与凌空”四者兼顾“诚为读书要诠”,又说“熊氏治学原则是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这是从读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行阐释,其精神同上述德法现代学派之所论是一致的,而在方法上、目标上给我们指明了门径,这就是分原文不改其意,又能凌空思飞如庄子所言“心如涌泉,意如飘风”,诸端裁断都出于自己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说:“不要过于匆忙地阅读赫拉克利特的著作,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没有阳光,四处昏暗。但是,如果你能找到正确的门径,这条路将把你引向阳光更明亮的境界。”我虽然悟得了那三昧的存在,窥见了那个门径;但是迄今尚未达到那个境界,只是仍在探索的路途中。
  (节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7月22日)
  如何阅读?这是想获得阅读能力的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给出了答案:了解、理解文本的意义。文章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采用了分析哲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的方式,不仅是对阅读思想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自己观点的明证。考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以读后分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其他文献
人们在长期研习太极拳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包括太极拳套路、拳理、技击健身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等。太极拳文化具有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双重特性,弘扬太极拳文化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树立环保理念以及濡养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太极拳文化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在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如果人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长期不能调试和舒缓,就容易诱发心理和精神疾患
期刊
一、不要使用谐音字和近音字,要尊重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中学生选用流行语,底线是不能使用错别字。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流行语中有大量谐音字或近音字。有的谐音字,最开始的时候是使用者在用电脑键盘打字时无意识错打的,后来就被网民们有意错用。如把“我”写成“偶”,把“导弹”写成“捣蛋”,把“什么”写成“神马”,把“非常”写成“灰常”,把“喜欢”写成“稀饭”,把“同学”写成“童鞋”,把“孩子”写成“孩纸”,把
期刊
这是现实、生存、理智与爱情的不断较量,这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有人阿谀奉承,有人庸俗无知,有人傲慢无礼……然而,总有人率性、聪慧,选择真爱,获得幸福。  ——题记  清新自然的苏格兰式庄园背景下,一段轻缓悠扬的钢琴曲中,一个中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爱情故事,正在缓缓上演……  十八世纪的英國,尼日斐庄园举办了一场舞会。伊丽莎白和达西邂逅了。虽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从此,两条平行线开始有了交集。他的
期刊
《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里有“感情真挚”的要求。那么,考生如何在写作中做到“感情真挚”呢?  一、通过典型事件传达真挚感情  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必须注意选材,要选择那些典型事件进行写作。第一,选择最熟悉的材料。比如写“我的老师”,考生最好以自己的老师为范本去写,写老师的肖像,写与老师相关的事情。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
期刊
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首日票房收获两亿元,目前票房累計已突破7.3亿元,超过了上一部的最终成绩。在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中颇为少见。反观近年来大银幕频频出现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雷同的模式、相似的剧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内地的号召力就有所下降,口碑更是江河日下。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美国队长3》打破了超级英雄片的瓶颈,实现了一次自我拯救。  “美队3”打破正反派故事模式,让众英雄因为分歧产生两个阵营
期刊
我隐约记得是个初夏,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便看见了掩映在绿荫下的书店。它开了似乎有些年头了,招牌有些斑驳,在夕阳中,落寞而美好。走进去瞧了瞧,书架上放了许多外国名著,从《简爱》《傲慢与偏见》一路看过去,看见了架子末尾的《流言》,书皮是褐色的牛皮纸,两个纯白的大字印在上面,干凈利落。  那是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书,不过是琐碎的散文集,我刚开始觉得无趣,却没想到再看下去却于平淡里生出千般滋味来。“在没有人与
期刊
路上的行者,正是介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行者。余秋雨用自己独特的思绪,记录了一次不同凡响的旅程,写出这部巨作——《行者无疆》。  余秋雨的这本游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之前我们对远方不曾企及而又渴望已久;如今我们不必为如何到达那遥远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坦然地面对这文字,舒展想象的翅膀不倦地飞,便可到达那遥远的国度。  虽然旅程中的奇异景象最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不难看出作者
期刊
思路导航  這是一则故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并没有命题人特地附加的评论性的或者揭示题旨性的提示语。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技巧和方法来分析。  针对本文题我们可以采用因果溯源法(逆推法)来审题。所谓因果溯源法,即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清晰明了的特点,探究造成同一结果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原因来审题立意。这些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原因即可形成基
期刊
■  很多人都说,你不可能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去适应它。  于是各种潜规则空前兴盛,在极其适宜的土壤中滋生繁衍。潜规则之受益者,心里窃笑不止,嘴上则愤世嫉俗;其受害者,大骂之后又归于沉默,潜规则还在那里,且更加深入人心。太多的人无所坚守,让这个时代的“负潮流”汹涌奔腾。  潮流滚滚,何去何从?  周国平说:“一个不能融入现代潮流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随波逐流者。”其实不用担心落伍,一
期刊
开学第一天,妈妈来租住屋陪读。这不,被子还没铺好,只听一阵大嗓门传来:  “你们出去别忘了锁院门,在这儿租住的可不止你们一家。哦,我姓王,陪孙女租住在你们隔壁。”  眨眼间,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飘至眼前。不容我们插嘴,来人便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老太太,只见她留着半卷短发,整个脸小小的瘦瘦的,有着老人共有的沧桑感,却不见一丁点儿老人应有的慈祥和蔼。交代罢,她就风风火火地出门了。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