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的患肢上臂绷带固定对术后并发症影响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hi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固定与否对术后引流总量、带管天数、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6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两组:131例术后第二天起用绷带将患肢上臂捆绑于躯干,131例术后不予固定上肢,仅口头叮嘱患者限制上肢活动。结果:捆绑组和对照组引流总量、带管时间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捆绑患肢上臂能有效减少引流总量、缩短带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且方法简单易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下积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10-02
  乳腺癌是目前世界上妇女的第一杀手。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并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上升至首位[1]。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提倡综合治疗,但手术仍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目前最为常用的术式。该术式一个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皮下积液 [2]。据文献报道,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约占6%~42%。好发部位为腋下,锁骨下,肋弓上和胸骨旁。皮下积液使皮瓣漂浮,增加切口张力,减少皮瓣血运,影响切口愈合,并且易诱发感染,导致皮瓣坏死,推迟了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同时,皮下积液还延长了住院日数,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是关系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率的常见问题之一。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乳癌术后皮下积液与包括皮瓣设计,手术方式,引流方式,包扎方式,患者身体情况等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有的学者认为术后患肢制动可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3][4]。本文就是通过对比两组情况基本相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采用不同的患肢固定方式其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从而探讨术后患肢固定方式对皮下积液产生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3月北京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和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共入组262位乳腺癌患者,均是女性,年龄37~69岁,平均45.6岁,均无糖尿病。患者手术方式均为改良根治术,刀片锐性分离皮瓣,电刀分离腺体和胸大肌,严密止血,皮钉或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不予多点U型缝合固定皮瓣,不予缝合背阔肌和前锯肌。胸带,棉垫加压包扎。术后引流方式为胸骨旁及腋下双引流管,引流瓶持续负压引流。拔管指征为术后大于4天,引流量小于20ml。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将262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捆绑组与对照组进行监测,记录每日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
  1.2 研究方法
  制动组患者术后第二天起使用绷带将术侧上肢上臂固定于躯干。除与患者说明捆绑的目的,还要指导患者按指导计划进行活动,对照组术后回病房,将患肢摆放成与捆绑组相同的位置,不加外固定,口头叮嘱患者保持标准位置。记录2组患者每日引流量、拔管日期、拔管后是否发生皮下积液。
  1.3 皮下积液的判定
  本研究中,患者拔管后手术侧胸壁或腋窝区皮瓣出现局部隆起,触之有波动感,注射器可抽吸出≥20ml的淡黄色清亮液定义为术后皮下积液。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两组间引流量及带管天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值<0.05被认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总量、带管天数的比较(表1)
  本研究中,捆绑组患者术后引流总量平均值为190.56±82.35ml,对照组术后引流总量的平均值为275.64±102.13m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捆绑组患者术后平均带管天数为5.75±1.59天,对照组为7.38±2.56天,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比较。(表2)
  本研究中,捆绑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6.83%(11/150),对照组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14.29%(23/13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年发病率为23/10万,在大城市中,已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5]。我国乳腺癌的最大特点是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且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它严重危害着我国妇女的健康。
  乳腺癌的治疗理念近年来不断发展,目前学者普遍认为乳腺癌应以系统性全身治療为。但手术治疗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乳腺癌手术方式有很多,包括腋窝淋巴结活检术、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以及各种成形手术。但最为常用的还是改良根治术[6]。
  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及腋窝皮瓣需与胸大肌、前锯肌表面贴和紧密方可保证其营养供应,由于创面较大,该术式术后渗出较多,若不能充分引流,则可能导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感染等病发症,且因这些并发症推迟了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实施,则可能增加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同时,还延长了住院日数,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如何减少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1 术后上肢捆绑对引流量及带管天数的影响
  既往研究中,将患侧肢体用吊带固定于标准位置(上臂与腋窝成45度前臂屈曲90度置于腰部)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引流量及平均带管天数[4]。但该种方式因固定肘关节,影响术后患肢肘关节的早期活动,且固定方式复杂,不易广泛采用。本研究使用绷带将术侧上肢上臂固定于躯干,方法简单易行,且本研究中捆绑组患者术后引流总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总量,捆绑组患者术后平均带管天数亦低于对照组。提示此种固定方法可能有利于减少术后引流、降低带管天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3.2 術后上肢捆绑对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中,皮下积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游离皮瓣和清扫腋淋巴结,导致胸部、腋窝的皮瓣存在一个较大的腔隙,影响创面的愈合,从而产生积液。皮下积液易造成皮瓣与胸壁分离,使真皮下血管网不能与胸壁血管形成吻合,影响皮瓣成活[8];另外,皮下积液多由渗出的血液、组织间液、淋巴液及失活脂肪颗粒液化组成,是很好的培养基,易造成感染[9]。
  国内关于影响皮下积液产生原因的文献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肥胖、糖尿病、皮肤切口的设计、电刀的使用、术中皮瓣多点固定、切口区域包扎方式、引流的方式、术后肩部运动等。其中,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是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的管理。术后早期,患肢肩关节外展和内收,常会引起皮瓣牵拉和滑动,使组织液和血液渗出增多,影响皮瓣贴合胸壁,延长带管时间[10],给患者造成康复障碍和心理负担,甚至延误术后的进一步治疗。而仅仅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自觉控制患侧上肢活动并不具有良好的医从性。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不自主活动较多,医从性更差,直接导致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既往研究发现将患侧肢体用吊带固定于标准位置(上臂与腋窝成45度前臂屈曲90度置于腰部)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4]。但该方法影响术后患肢肘关节的早期活动,不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本研究中,术后使用绷带将术侧上肢上臂固定于躯干,捆绑组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这种方法可以早期制动患肢,避免上臂上举、肩关节外展和内收,限制患肢摆动,限制患肢的无意识活动,尤其夜间入睡时的不自主上举、外展和内收,从而达到防止皮瓣牵拉和滑动,保持胸带加压包扎不变形,使皮瓣及早与胸壁血管吻合,从而减少皮下引流量,缩短带管天数,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同时由于捆绑部位仅为患肢上臂,故可随时进行手、腕、肘的锻炼,减少上肢水肿和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4.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量、带管天数的减少,皮下积液发生率的降低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前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时间、减少痛苦、复发转移风险及住院费用,对该类患者意义重大,本研究着眼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捆绑患侧上肢与否对术后引流量、带管天数、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可能能够减少术后皮下引流量,缩短带管天数,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尽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且方法简便,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宝江.乳腺癌预后分子标记物研究进展[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3,1:27
  [2]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民军医出版社,2002:117-119.
  [3]曹月敏,王国佩.乳腺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7.
  [4]徐忠琴.前臂吊带在乳腺癌术后减少皮下积液的使用.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45
  [5]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0
  [6]肖健存,张武.乳腺癌的治疗与进展[J].肿瘤防治杂志.2002,9(5):482
  [7]李梦缨.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8
  [8]刘质泽,贾振庚.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治伤口皮下积液方法的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48
  [9]龚益平.1426例乳腺癌根治手术皮下积液防治体会[J].肿瘤防治研究,1997,24(4):221
  [10]Shamley DR, Barker K, Simonite V, et al. Delayed versus immediate exercises following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5, 90(3): 263-271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文献和自身体会对目前本科护生体能原因下降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护生体能下降与护理专业体育课课程的安排不太合理、对于护士来说,在平常的工作中压力非常大,有时候因为要经常倒夜班,使得生活规律变得非常混乱,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等等活动,故建议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以实用性为前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等多方面提高学生体育项目参与积极性,使本科护生体能更加适合临床需要。  【关键词】本科护生;临床
期刊
【摘要】通过对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建议适当缩短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饮时间,在术前禁食4-6h,术前2h饮清液体可改善患儿自身感受,减輕患儿不适,满足其机体需要,缓解口渴干,同时降低患儿发生脱水的风险,且不会增加呕吐及误吸的发生率。  【关键词】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肝脏作为结直肠癌主要转移的器官,受到癌症细胞的严重损害。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治疗能够彻底治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指征范围愈加广泛,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案,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变窄、堵塞而引发的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的心脏病[1],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除了高血压、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外,血脂水平的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调脂治疗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九十年代以来,调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也是颇有进展,对于降低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延缓冠脉综合征的发展,降低心肌缺血事件频率,都有长足进展。最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牙齿修复中应用全瓷冠和金属烤瓷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诊治的240例实施牙齿修复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20例患者实施金属烤瓷冠修复,观察组的120例患者实施全瓷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后的一般情况。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实施牙齿修复后的临床有效率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控制性降压诱导的缺血缺氧脑损伤Caspase-3表达及凋亡程度。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正常组(Ⅰ组),控制性降压组(Ⅱ组,平均动脉压降至基础值的45%组),乌司他丁降压前给药组(Ⅲ组,控制性降压前30min静注乌司他丁10*104IU/kg),乌司他丁降压后给药组(Ⅳ组,控制性降压开始后30min静注乌司他丁10*104IU/kg),乌司他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给予心电监
期刊
【摘要】肝胆与心在经络、情志、气血等生理方面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因肝胆情志失调所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本文从和法、清法、消法、温法、补法总结了从肝胆论治冠心病的一些治法方药,同时强调胆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希望为冠心病的临证治疗提供一些理论及临床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肝胆;综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
期刊
【摘要】目的 调查低龄产妇妊娠结局现状,对其现有的妊娠期间的管理方式做简要的探讨。方法 收集105例在我院妊娠的低龄产妇的分娩情况,调查其对现有的妊娠期管理的满意度和妊娠末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低龄产妇正常分娩率为65.7%,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率为34.4%,前三种分别为早产、低体重出生和自然流产。低龄产妇在妊娠期间对管理的照护环境、知识培训和支持期望三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55.1%、73.2%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 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 年2 月~2015年10 月乳腺癌患者28 例,治疗方法均为术后化疗行PICC。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14 例为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患者14 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