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编修历史的闹剧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代,斯大林入主苏俄权力中枢后,立即发现自己面临执政道义合法性的巨大挑战——一帮白卫将军纷纷撰写俄国内战史,所披露的史实对斯大林很不利。斯大林决定自己编一套《内战史》,给对手以批判和反击。他组建了几套班子编写,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于是,斯大林想到了高尔基,想到他在编修《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筑史》中的创作能力,便选定由高尔基主编一套多卷本的《苏联国内战争史》。由高尔基挂帅,组成苏联建国后阵容最强大的写作班子,堪称苏俄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小说家主编历史”由此开场。(参见金雁《倒转“红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高尔基主编的苏联史和国外编修的俄国内战史,区别在哪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忠实历史”。国外的编修者主张“历史应该是真实可信而且不讲情面的”,高尔基则认为“忠实历史”的提法有很大欺骗作用,他主张“摆正立场”叙述历史,“真实性必须让位于政治性”。史学为政治服务的前提,注定了剪裁历史的编写方式。斯大林搞的这一套,就是要编修者罔顾史实,择取遮蔽,以为我用,最终编造出一套伪造历史的假大空,堂而皇之地作为国定史书传给后人。
  斯大林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他是很重视编修史志的,一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曾是各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教科书。那么,他为什么选择了作家当国史的主编?很显然,斯大林熟悉史家和作家的职业特点,史家强调对历史负责,习惯要求事事有来历有出处;而作家有虚构臆测的习惯,喜好传达个人意识,对一些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叙述,往往有一种习惯性的宽容。
  作家喜欢强调自己的艺术感觉,岂不知,许多作家恰恰是历史感觉比较差。面对历史变化,他们往往进退失据。面对历史变局,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历史重心。学者余世存曾深刻分析过辛亥革命时代黄兴的历史感。他认为,黄兴率先意识到了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时代的来临,决心矫正历史发展的轨迹,把一个古老的民族带进现代世界。黄兴出身于名门望族,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先祖留下遗书,要求子孙后代绝不仕清。几百年间,这个家族和政权的距离没有改变。像黄家这样的历史情怀哪里去找?强大的历史感,悠久的历史情怀,黄兴这一代革命党人树立了健全的历史意识。
  我们当然不主张作家去编修史书。以当代的眼光看,让作家去编修史书实在是笑话,作家当然还是搞创作好。那么树立健全的历史意识,对创作来说无足轻重吗?对作家而言可有可无吗?绝对不是的。翻开我们的文学史,在上世纪的“合作化时代”,作家在热情歌颂集体化;“大跃进”时期,作家在狂热歌颂高指标,憧憬抬脚跨进共产主义的门槛。1960年发生大饥荒时,作家的作品里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伪浪漫。“文革”中,也不乏献词致敬的。
  检点那几十年,我们留下了什么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更让人悲哀的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拨乱反正,这些历史弯路都有了结论,又有多少作家反思历史,重新检视当年的是非,清醒地描绘出那个历史年代的真实图景,把一份真实的历史叙述留给后人?这样的作家不能说没有,比如《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就是饥饿年代的真实书写,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少。许多地方写文学史,还是习惯翻出那些歌颂“大跃进”一日千里,歌颂饿死千万人是“暂时困难”等当时文坛的应时之作来说事。这样的文学史,有几分价值可言?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真正体现作家历史眼光的作品反而被遮蔽埋没。历史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曲折矫正,按说是非已经分明,道路已经清晰,但我们的作家对于历史行进的钝感和无视却令人惊讶。对于一个毫无历史感的人,你也只能徒唤奈何。
  高尔基当年主持编修苏联历史,事情并不顺利。这种臆造改写,苏联史学家并不认同。高尔基也感觉到作家们不情愿参加,写得“颇为勉强”,“似乎人们在完成一项困难而不愉快的作业”。苏联官方也承认,尽管有大文豪高尔基主持,许多文学家也参与了编撰工作,但这套书并未能超越自己的对手。本来也是,让一帮作家去修史,借用他们的职业习惯伪造历史,这该是多么不得人心的事。说到我们这里,我们的作家历史感的淡漠,与高尔基等修史的作家倒是有相通之处。眼下的作家,其作品和当代人的历史经验距离很远。对于作家笔下历史感,好多人并不看重。20世纪是人类遭受巨大人道灾难的时代,看看我们的作家队伍,回避苦难有之,风花雪月有之,云里雾里的语言游戏有之,卖弄一点小清新有之。虽然不是属于写史,对历史的轻慢,却让作品价值大打折扣。两个国家,两批作家,对国家历史都那么不在意真伪,这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依照斯大林的本意,他还准备让高尔基接着主编《工厂史》《农村史》等,几乎要把高尔基安置成为全面编修苏联历史的大总管。但是,所有这些,都只能徒留历史的笑柄。斯大林对于苏联历史的强硬的“文学化施工”, 只能留下一堆意识形态烂尾楼。几十年过后,几乎没有人知道高尔基当年的巨制宏愿了。
  (作者系《山西文学》副主编)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历史上,举凡新兴大国崛起,都会同已有的霸权国展开霸权之争,最终通过一场全球性战争,导致霸权的更迭。但如今中国崛起是和平崛起,不会构成对他国的威胁。本文就中国不是威胁的八个
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约翰?伯德中将2010年9月离任时甩下一句"狠话":"别搞错了,这支舰队非常强大而且已做好一切准备。"伯德的话一点也没错,第七舰队"乔治?华盛顿"航母战斗群挺进菲律宾附
自从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进行了六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国家干部”。十三大报告
在一般光照前提下对火焰的时空、颜色等特征进行选择时,为了找到适应火焰区域探测的最佳特征,在不同颜色特征中使用PCA特征选择方法对各颜色通道特征进行降维,然后使用Relief特征选择方法确定动态和颜色特征的最佳分类组合特征顺序,最后使用协方差矩阵对各特征的分类贡献效率进行验证。实验过程中为了比较分析采用了3组融合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Relief和PCA特征选择方法得到的融合特征在火灾监控系统中表现
现在一些网络和媒体经常用“中国模式”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众说纷纭,报刊上已发表过多篇谈论“中国模式”的文稿。“中国模式”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笔者想谈谈对“中国模式”这一问题的新解。  从哲学的高度看,偶然与必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偶然是必然的表现或补充,任何偶然都含有必然,任何必然都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首先要搞清楚是谁最先提出“中国模式”的。很多人认为,“中国
广东近日出台了《从严治党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对曾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官员、“裸官”等实行职位限入和提拔限制。为“裸官”设限是反腐败的重大利好消息,近年来,一些孤身一人留
1949年2月25日凌晨,停泊于吴淞口的国民党军“重庆”号巡洋舰上,眭世达等20名水兵趁着黝黑的夜色,秘密聚集于281号雷达室中。1时30分,水兵陈洪源、武定国、刘忠等人起身,隐人铁门
1925年10月,上海江湾港口。悠长的汽笛声中,一艘苏联货轮缓缓驶出长江口。甲板上站着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望着逐渐远去的港口,唱起了《国民革命歌》和《国际歌》。激昂的歌声在深秋的风中飘扬……  这群将要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的年轻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根据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派往苏联的留学生。里面有几个应该记住的名字:一个叫张锡媛的美丽姑娘,一年后成为邓希贤的恋人。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