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帖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仙,一种俊美无比的植物,一种风姿绰约的植物,仅仅是名字,就给人飘逸婀娜的恣意想象。数九寒天里,水仙是少见的可以为宅室增色添香的花儿。此时节,万物凋零,群芳消歇,面对一钵翠绿、摇曳、飘香的水仙,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与雅致?
  “琢尽扶桑水作肌,冷光真与雪相宜。”水仙极美,叶扁平,似玉带,鲜翠欲滴;花儿排列成伞状,呈白色,清香袭人。花分两种,一为单瓣水仙,雅称为金盏银台,颇有诗意;一为复瓣水仙,又称千叶水仙,其瓣重叠卷皱,下轻黄,上淡白,如荷花般丰满,亦被称为玉玲珑。无论是哪一种,均是风华绝代。
  水仙,因水而生,因水而葳蕤,因水而绽香。正是因为这份不沾尘土,这份冰清玉洁,才不负“水仙”之名。明人李时珍对其花名的解释为:“此物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虽是如实的表述,可我总觉得少了一份风雅气。此外,水仙有诸多别名,雅蒜、天葱、配玄、女星、俪兰、女史……每一个名字都别有韵味,别有故事,别有传奇。
  水仙是一种古老的花儿,一直摇曳在诗里,婀娜在画中,鲜活在历史的册页之上。每一种花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风韵,也有与其一起悲欢的人。如林逋之于梅,周敦颐之于荷,陶渊明之于菊,黄庭坚则是水仙的知己。“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这是黄庭坚眼中的水仙,亦是他心中的水仙。
  黄庭坚一生痴爱水仙,可谓是水仙的铁杆粉丝。时光回到公元1101年的腊月,五十六岁的黄庭坚病魇缠身,唯有水仙相伴左右,他在《与李端叔帖》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数日来,骤暖,瑞香、水仙、红梅皆开。明窗净室花气撩人,似少年都下梦也,但多病之余,懒作诗尔。”因为痴爱,抱病在身的黄庭坚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关于水仙的诗,用痴情的笔墨和无穷的心思,描画了独属于他一个人的水仙。
  对于水仙,我的印象亦为深刻。儿时,每年岁末,家中都有数钵在阳光里娇羞着花盏、散发着清浅幽香的水仙。水仙是远在漳州的姑婆寄来的,春节来临时,跋涉远足的它们悄然绽放,满宅生香。窗外冰雪封冻,案几上是一钵沉香袅袅的水仙。暖暖的阳光从虚掩着的门斜射进来,恬淡娴静。爷爷在阳光下打着盹,奶奶在一旁絮絮叨叨,这是我记忆中凝固了的腊月景象。
  时光老去了,水仙開了又谢,谢了又开。如今,姑婆、爷爷、奶奶都已经不再了,可是每年依然有水仙盈目,让我时时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也让我不忘过去的人与事。在我看来,水仙最可贵的是它的叶。花谢了,叶仍然葱茏,似乎根本不知那即将到来的枯萎。我常常将那几钵谢了花的水仙摆在案桌上,不求花颜,只贪恋那一抹翠色。伏案之余,瞅上几眼,眼珠温润,疲劳顿消。
  自古以来,人们以神女喻水仙,纯洁高雅,一尘不染。可是每当夜深,我独对那一钵水仙时,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又一个让人倾倒的前人的身影,他们如水仙一般惊艳,一般高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入水捉月而仙去的李白,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透过时光的帷幕,他们的身影在水仙的幽远清香里熠熠生辉,也让水仙柔软的叶片变得刚毅,变得坚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水仙亦是如此,清远可人,且有一种高贵神异的气质,像极了庄子眼中的女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在时光的云水深处,在我的心里,总有这样的一钵花儿:居于水中,藉水成活,根茎圆润洁白,如薤之叶片细长翠绿,含羞美人般裙裾飞扬,娇颜欲滴地翩翩起舞……
  选自《婺江文学》
其他文献
外地饕餮来南京,揣着大把人民币,渴望大快朵颐,品尝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遇到这样状况,我会脱口而出,劝他们去新街口,去金陵饭店,品尝炖生敲。一提到炖生敲,立刻口舌生香,忍不住咽唾沫。说老实话,南京美食也就那么回事。要说有点历史,文化上可以卖弄几句,还有那么点么意思,必须是炖生敲,必须金陵饭店。别处也能炖,最入味的就是这一家。炖生敲是十分讲究的菜肴,不认真,不尽心尽力,做不出那个味道。有一年南京搞
南方有嘉木,说的是茶树。  幼时在黔南山区,时光慢下脚步,仿佛停滞了。我像一匹脱缰的小马,无处挥霍过剩的精力,楼前楼后地遍地疯跑,跑着跑着就上了山。我看见在山岗上,一株株一行行一排排的茶树耳鬓厮磨,聚成丛,集为垛,青枝绿叶浓得化不开。  现在,环球同比凉热,南北气候越来越接近,南方的茶树涉过长江,扎根在北方的山区,依然生长得枝繁叶茂。追随着乡村振兴的背影,我来到泰沂山脉腹地的新泰市羊流镇,在蟠龙山
滇东美食是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不怎么了解的。云南的旅游起步早,发展得快,人们蜂拥来七彩云南游览,往往是到西双版纳、昆明、大理、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丽江古镇。滇东没有进入游客们的视野,去的人少,那地方的美食自然知晓得少。七月下旬,正是全中国多地的酷暑炎夏季节。我从爽爽的贵阳郊区山岭走进滇东,却发现,这地方比我躲着写东西的十里河滩边上还要凉爽。细想想一点不奇怪,贵阳的温度是摄氏20度到30度左右,海拔比
前不久去了绍兴,并有机会一睹了著名的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创建于1894年,是鲁迅堂弟所开,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风波》《明天》等多部作品中的生动描述而名扬海内外。不晓得鲁迅的文章当年有没有令酒店生意兴隆,但今天的咸亨酒店却是家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在咸亨酒店,我们品尝了加饭酒配茴香豆,回味鲁迅笔下的历史风情与江南古越文化的从容适闲。人们都说,绍兴以“三乌”著名———“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谁
又到了捧起热乎乎烤白薯的日子了。老北京冬日街头美食,莫过于糖炒栗子、烤白薯和冰糖葫芦了。一过立冬,街上卖烤白薯的就多了起来,并伴着一阵阵的吆喝声:“栗子味儿的!”“来块儿热乎的!”白薯,本称番薯,不同地区又有红薯、甘薯、金薯、红苕、地瓜之称,原产于美洲,1492年哥伦布把它带入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而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
在人们的家乡情结里,最难割舍的一种便是舌尖上的“乡味”。人们对家乡饮食的味道,往往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喜好。母亲做的“乡味”,让我真切感受到那是一缕浓浓的乡情、一份深深的母爱,更承载着质朴无华的生活信念。我父母都是从湘西大山深处的农家走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入朝参战回国后,母亲随军来到鸭绿江边的山城———通化。从满目苍翠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东北,除了气候,最难适应的是饮食。母亲曾说起,初到东
有一个灯谜,在中原民间流传很广,颇受人们喜爱。谜面是“白胖小媳妇儿,十六七八岁儿,走路溜墙根儿,一路哼小曲儿。”那谜底就是猪,准确地说,是母猪,白母猪。我是在很小的时候,听到这个谜语的,听了一遍,就记住了,至今不忘。这个谜面形式整齐而琅琅上口,用我们家乡的方音读出来,尤其悦耳动听。全“诗”采用比喻修辞格,将白母猪比作“纖纤作细步”的妙龄少女。“走路溜墙根儿”传达其谦卑,“一路哼小曲儿”显示其乐观。
一场雪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走了。事实上,它们从未走远,打开线装的册页,依然能看到雪地里的布履青衫。雪的光芒照亮了时光深处的背影,北风吹过,雪花从他们的衣襟上簌簌而落。一朵雪花,就是一片飘飞的思绪。“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这是陆畅的雪,诗人总是有出人意料的想象,在他看来,雪就是剪水飞花,不停地剪,不停地飞,漫天的雪就下来了。在宋之问的笔下,雪不是雪,是昨夜林子里一朵接一朵怒放的花,“不知庭霰今朝
在我的家乡,很多鸟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但是,总有一些鸟会留下来,它们是一群恋家的小东西,即使冷一点也要守在故土。有它们在,冬天会多几分生趣。有鸟儿在,再冷的冬天也不显得寂寞冷清。留在故乡的鸟有麻雀、喜鹊等等,麻雀最常见。冬天的麻雀,依旧活泼灵动。这群小东西,在天寒地冻中歌唱着生活,分外惹人怜爱。我总在想,它们应该是非常聪明的,天冷了也会像人一样换上冬装,长出厚实而保暖的羽绒。你看,它们一点也不怕冷
傍晚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倾诉着什么。更有螺号的呜咽,从远水之上隐约传来。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鳞片,闪闪烁烁地推向天际。斯时的大连———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它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它所编织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不为捕捞铺垫,只为倾诉备之。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是近黄昏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