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空间概念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ward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图形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位置、图形的变化、图形的测量等内容。文章首先针对学生空间概念能力培养重点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学生空间概念能力培养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切实推动小学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空间概念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为空间感形成提供助力,同实际生活也具备密切关联。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即为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参考,引导学生将空间观念、生活经验相连,促使学生将头脑中所产生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引导学生可对事物特点展开客观观察,借助认知能力的应用,正确认知图形,实现良好空间概念的建立。文章围绕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空间概念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一、 学生空间概念能力培养重点
  人脑针对事物概括、间接的反应即为思维和想象,为认知的高级阶段,此也为学生空间概念能力形成的基础、前提,因此,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首先教师需了解学生思维特点。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模式多为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将具体想象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模式,结合实物具体形象展开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生活情境构建的方式引入新知识,强化学生直观思维,对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加以转变,促使学生可以自由观察为基础提出多种数学问题,借此,除可实现学生参与主动性、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需对学生想象发展特点加以了解。儿童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因受教育教学影响,学生思维、语言均处于发展过程中,使得想象能力得以发展,由此可见,学生想象有意性迅速发展,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增加,学生想象内容贴近现实。然而因小学阶段学生想象力仅具备简单的再现、复制特点,尤其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具备较强的直观性及具体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借助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撑,否则学生将会对所想象的情景及人物感知模糊。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多种简单几何图形、几何体加以辨认时,需借助具体的实物、几何模型方可使学生形成认知。此外,因学生生活经验少,加之抽象思维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学生想象创造水平发展缓慢,学生需经教育活动展开,积累表象,自身创造想象能力、独立想象能力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结合对学生想象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展开针对性教学,推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为学生空间概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 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学生空间概念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教学活动直观性
  小学低年级中包括诸多形象且具体的内容,如要求学生将一面红旗表示“1”,将三把椅子表示“3”此均为借助具体事物展开教学活动。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为低层次发展阶段,数学符号针对学生而言为较为抽象的一类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会产生枯燥无聊感,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得以调动。针对数学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构建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已掌握经验的唤起,此也为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学习的全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展开数学符号知识学习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完成数的表示,掌握利用符号表示具体情景中数量变化规律、数学关系的方式。如教师展开加法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所构建问题情景为;“原来共有4个苹果,再放入1个苹果,此时一共几个苹果?”还可将问题情景构建为:“原来共有4支彩笔,再放入1支彩笔,此时一共几支彩笔?”此类问题虽情景不同,但均为对数字符号的一种抽象表达方式,促使学生可将已知的两个数字合并成为一个数,此类运算方式为加法。借助推理帮助学生完成运算,促使学生对4 1=1 4加以理解。此也会帮助学生对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和不变的规律加以了解。以本质层面分析,数学符号为抽象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若学生针对数学符号的功能、内涵并未形成全面理解,学生则难以对数学符号形成正确认知。因此,分析过程中,学生可发现数学理论具备数学符号支持,即可为学生理解数学理论提供推动力。
  (二)设置丰富游戏教学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即为好动好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可结合此特点设置与之契合的教学情景,将多种不同的游戏方式应用至教学活动中,促使每位学生将均可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针对物体空间位置加以了解,此种教学方式还可实现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如教师可设置“喊口令”教学游戏,让学生依据教师所发出口令实施动作,师生面对面站立,教师发出口令,師生实施相同动作。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师生举手位置不同,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学生获得结论,师生位置相对为导致此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教师可将此作为依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判断物体位置,收获良好教学效果。随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回答课堂问题时,可发出“想法同正确答案一致的学生举起左手”“想法和此名同学一致的请举起右手”等口令。教师借助此种训练的展开,可帮助学生针对左、右形成深层次认知。此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找寻参照物。此也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位置相关知识的学习难点。大多教学活动使用的参照物多为学生身体。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排队做为例子,将找位置设定为教学情景,学生将自己作为参照物,找位置,还可对前后左右的学生加以了解。随后,要求学生帮助其他学生找寻位置,发现多数学生均无法完成位置的准确找寻。此时,教师便可针对学生展开引导,学生可走到你所帮助的学生位置,以此便可对此名学生前后左右位置加以了解,学生借助此体验,逐渐形成参照物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对自己熟悉的位置加以确定,推动学生思维空间能力发展。教师教学“前后”位置时,教师可设计相应如下游戏方式,促使小学生扮演小兔子、小猫、小狗等多种动物,展开比赛,比赛活动中,要求学生对小动物位置准确描述,还应要求学生尝试借助数学语言对小动物位置准确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左右”知识时,可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贴嘴巴”游戏,一名学生蒙眼,另一名学生利用上下左右等词语加以指挥,促使学生可将嘴巴贴在正确位置。   (三)加强学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1千米有多长”教学内容时,教学活动中不具备合适的教具、事物,无法以图像加以描述,学生难以想象1千米的概念,脑海中针对1千米长的空间概念较为模糊,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方式对1千米距离加以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前往操场走1千米路程,促使学生对1千米加以感知。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应让学生回答学校同哪一地点间距离为1千米。此教学过程中愉悦且轻松,同时学生还可针对1千米形成深层次理解,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教师还应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至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更为直观,知识学习活动也可较为有趣、轻松,如教师可借助简单动画的制作,将静止图形旋转。展开“东南西北”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太阳东升西落向学生展示,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东西相对。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促使学生针对空间概念形成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为一项漫长过程,教师需对学生认知规律加以考虑,设计多种教学手段。
  (四)重视交流探讨
  学生可实现几何语言的正确应用为几何概念形成的标志,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形成空间思维的基础。教师可借助操作及观察等教学活动的展开,促使学生借助交流方式对所观察、想象的加以探讨。探讨过程中,首先,教师应以具备探究性、启发性及清晰的语言加以引导,以免学生产生随意实践、盲目观察的现象。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重视学生间所展开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发现加以倾听,适当加以引导,以免发现、探索的偶然性。“有趣的拼格”为一堂实践课,以学生对几何形体直观认知为基础所展开的。若教学活动中,教师仅将此节课教学停留在引导学生借助动手实践对几何形体特征加以感知层面,学生针对圆柱、长方体的认知也仅能停留于认知层面,此节课意义难以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引导学生及时展开交流,促使学生可对几何特征形成深层次理解。学生将正方体、长方体分别从斜坡滚下,移动过程困难,而圆柱则可在斜坡顺利滚下。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圆柱是否真的可在斜坡移动自动呢?此时,教师可将圆柱底面放置斜坡,发现移动困难,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学生经探究讨论发现,圆柱的面为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思维可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强化,实现学生空间观念的构建。
  三、 结语
  教师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能力时,需强调教学策略的调整,将“在做中学”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加强教学活动直观性,设置丰富游戏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体验,重视交流探讨等方式推动学生空间概念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形成深层次理解,同时将所掌握知识应用至生活中,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占莉.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培养[J].考試周刊,2019(52):72.
  [2]万敏.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6):32.
  [3]曾彦.浅谈小学低段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4):46.
  [4]赵青青.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浅谈低段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9(1):244-245.
  [5]马俐敏.论小学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电脑迷,2018(21):248.
  [6]侯立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赤子,2018(31):219.
  [7]陈雪.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4):288.
  作者简介:
  詹海英,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满足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入信息技术,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文章通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大山脉”,带领学生“登山”的过程,学生能够得到文化的润泽、素养的发展、精神的洗礼,对语文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为让学生能够正确且有效的“登山”,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促使教学工作能够得以更加良好的开展,学生则能够从中得以更好地学习.数学本身是非常系统且完整的知识体系,
摘 要: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教育前进形势,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解的基础,立足于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深入地创新和探索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文章进行一系列的策略研究,目的是推动学生在初中英语方面的深入学习,与此同时,明确发展方向,就是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 引言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推广和改革,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首先要在课上为他们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沉浸式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在英语语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教育理念也由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启蒙阶段,所以需要重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注意培养全面学生的文学素养。文章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的大环境为分析背景,提出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
摘 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应当得到创新。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但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而绘本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改善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文章以核心素养下绘本阅读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为主要分析角度,简要分析了绘本阅读教学的意义、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
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在理解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手足无措之感,为改变学生在几何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地位,在数学教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注意到,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他们的数学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等方面,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想要让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是力不从心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上展现出自主性和探究欲望。在这一教学需求下,生本理念的出现正好解了燃眉之急。本次研究的主题就是在当前如此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环境下,探讨小学数学生本理念
以新课改为基础,英语教师创新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带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养成自主阅读英语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