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开发”的终结者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2722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主体功能区并不是要抑制经济发展,而是要引导区域经济发展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我们可以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整个过程,称作“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建设主体功能区至少应包括主体功能区的理论构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区划)、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定位、方向和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形成。我认为,迄今主体功能区理论体系构建的任务还很重,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清,这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区划和规划工作的重要前提。
  问:如何理解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外延?
  答:什么是主体功能区?至今并未看到权威的、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一般容易把“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种类型,等同于四种主体功能,即优化开发区的主体功能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重点开发”,以此类推。如果这样理解不错,那么,这种概念就不是功能区,而是政府管治区。
  功能区概念主要来自城市规划领域,如工业区、商业区、仓储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风景区等。功能分区旨在使城市用地结构布局形成为一个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整体,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目的。把功能区放大到城市以外的空间,就会有农业区、生态功能区等。而管治区是政府对国土空间有序开发进行规划和管理的地域单元。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些地区实行鼓励开发、重点开发或优化开发,对另一些地区实施不鼓励、限制或禁止开发。
  因此,我认为,主体功能区中的“主体功能”并不是指“四种类型”,而是指在四种类型中,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国家地域分工中的要求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或作用,比如,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中,有的地区承担的主体功能是国际经济中心,有的是区域性经济中心,还有地区承担的是能源资源保障功能;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中,有的地区承担的主体功能是农业生产,有的则是生态养育和保护功能。这样,主体功能区的实质就是按照主体功能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政府管治区。
  问:如何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根本目的和动因?
  答:按照主体功能进行国土分区,能否终结业已存在的各地区对GDP的崇拜?我认为,必须要深刻了解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根本目的和动因。这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和管治,以解决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以往,由于缺乏对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治,各地区往往不顾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竞相发展那些对GDP和地方财政贡献大的产业项目,导致无序开发现象严重。
  区域无序开发突出表现为在能源短缺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在环境容量已经不足的地区继续发展高污染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大都属于这个范围,但仍有一些地区过度开采资源,大上工业项目,致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无序开发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所以,建设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解决区域无序开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些地区的GDP崇拜。
  需要指出的是,建设主体功能区并不是要抑制经济发展,而是要引导区域经济发展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各地区(除了禁止开发区)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主体功能定位,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模式。当然,如果相应的配套政策不到位,一些地区尤其是限制开发区可能会摆脱各种限制性政策,继续追求本地GDP和财政增长。
  此外,如果我们将人与自然和谐纳入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中,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必须看到,由于很多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地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实施限制和禁止开发的措施,如果没有十分有效的政策配套,有可能会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趋于恶化,从而导致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同时,如何将主体功能区政策与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政策相衔接,也是建设主体功能区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社会等层面的演变,相应衍生出了哪些新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于建嵘: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在演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問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如何克服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事实上存在的“生存差距”,解决在城市内部出现的“漂移的社会”这样新的二元形态。这些农民工,居无定所,工资经常被拖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等很少有保险
期刊
靠西方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形势的人们,多年来对中国经济运行拐点的预测,都令人大跌眼镜,中国GDP在经历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高增长之后,他们似乎终于盼来了拐点,如果再不来拐点,西方经济学的信仰就要崩溃了。  然而,处于两个时代生产方式转换之间的中国经济,至少在30年内找不到所谓的拐点,她的发育水平还远不会感受到经济周期的阵痛。2008年,即使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也是为了以后更好更快发展而积蓄力量,决不
期刊
“30而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注家对“30而立”之“立”有众多注解。  古代注家对“立”主要有两种解释,也就是立于学和立于礼。  梁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立是指学立。“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他认为立指的是所学的典籍知识有所成就
期刊
中国国情的五个新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特殊国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经济总量不小,但经济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二,“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依然很严重。第三,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比较严重的国家,经过29年的转轨以来,现在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性的、机制性的障碍,还
期刊
■ 77.8%的受调查者认为“30难立”; 88.37%的受调查者感到“30而惑”   ■ 买不起房、难以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经济独立难和就业难是排在前四位的受调查者认为难立的主要原因    阅读提示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急剧变迁成长起来的30岁左右的一代年轻人,在讲究“30而立”的社会里正经历着急剧的分化:“30难立”、“30而立”、“30易立”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们身上。“30而立”出现新的注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前半期,受国内外诸因素的影响,日本政坛经过保守和革新两种势力分化组合形成了自民党与社会党两党对立的“55年体制”。社会党代表劳工阶层的利益,自民党代表新企业家阶层的利益。在整个60年代,自民党与社会党的激烈对抗成为国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时期日本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征。  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多党化时代,五、六个政党同时并存,对自民党执政形成新的牵制和威胁。特别是田中角荣搞的“日
期刊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作为关中城市群和产业带的西部龙头,宝鸡市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断完善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安全防范等体系,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努力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  关注民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和谐发展
期刊
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当前投资需求增长强劲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经济面临着怎样的新局面?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等等。围绕以上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特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克进行解答。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他国家相比主要是发展背景不同”    人民论坛: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期以后
期刊
博士生群体大多行走在30岁的边缘,虽美其名曰知识精英,但普遍遭遇 “30不立”的社会压力。  一方面,“30而立”通常与成家立业紧密联系。反观博士生群体,由于尚处于求学阶段,事业根基还未建立,票子、房子、车子、位子等对大多数人而言犹如海市蜃楼、遥不可及;其中虽不乏有家有室有子者,但大多数还是形单影只、无家无室。如以成家立业作为“而立”的标准,博士生群体则属于“30不立”的人群。  另一方面,“30
期刊
■ 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  ■ 网络调查支持:人民网 人民论坛网    ■ 78.3%的受调查者认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能终结GDP崇拜”  ■65.6%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落后地区发展困难与环境等之间的矛盾”   ■ 受调查者普遍意识到,主体功能区极有可能引发地方政府新一轮争取优化、重点开发功能区的激烈博弈,需要在战略和政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