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下的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以《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将进酒》教学为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存在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意象对人物的表现, 偏离诗歌意境场景、主观想象概括人物形象, 脱离诗歌整体感知、单一片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等三大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前提下,解决这些学情问题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备课困惑。在一次市区课改课教研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以情景任务为主体的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课。活动带给我很多反思,借本文梳理并总结我对此次实践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朗读能力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朗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文章。朗读教学过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琉璃苣(Borago officinalis L.)不同播种期的茎、叶中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挥发油含量秋季早播者高于迟播者,并且营养生长旺盛期叶片挥发油含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以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引介迈入了新的阶段。西方现象学强调回归事实本质,还原事实原本面貌。在古代文学赏析过程中,通过现象学带有浓
采用m(胰酶)∶m(风味蛋白酶)=4∶1复合水解草鱼蛋白,以蛋白质水解度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分析法筛选出了草鱼蛋白质水解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在m(酶)∶m(底物)=0.25∶100、酶解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需要一定量的背景积淀。可以说,背景知识解读是阅读助学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语文文本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文本解读的成效优劣。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积极推进育人铸魂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越来越受到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如何在这一变革中把握好背景知识解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背景知识传统解读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研究及实践中,背景知识解读
对从吉林省引进的6个优质蛋白玉米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吉农大201的适应性强,生育期适中,病虫害少,千粒重较高,产量及籽粒的粗蛋白、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农大108,可在广
以新型蔬菜西蓝薹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通过单因素多水平梯度试验,筛选了Taq酶、引物、DNA模板、Mg2+、dNTPs的浓度或用量,建立
民间有着这样一句老话:"有德有才的是正品,无德无才的是次品,无德无才的是废品,有才无德的是危险品。"学生在学校不只是要学会知识变得"有才",还要学会做人变得"有德",德才兼
解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多集中于分析苏轼的人生境遇与相应人生态度。通常有两类文章:一类侧重于笼统地谈面对人生风雨之境,苏轼表现出的乐观与豁达,一类具体分
高中语文新课标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课程目标要素。其中"语言"素养可以说居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中间位置,起到奠基作用。其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