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h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与大众传媒之间建立了鱼水般的关系,青少年学生与各类媒介的接触非常频繁。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适应了学生活泼好动、个性凸现的特点,因此,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学生,传播媒介的影响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现代媒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影视、网络、书刊、声讯等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也会给学生带来以下负面影响;(1)学生自控能力差,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介,易导致他们迷上网络、电视等媒介所营造的虚幻空间,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2)依赖图像信息,减少了文字阅读兴趣,放弃了进一步深思和叩问,易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化、平面化,乃至形成一种浅薄的表层文化。(3)媒介是被建构的,它也在建构真实,如果学生缺乏批判眼光,容易无分辨地接受“被建构的真实”,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媒介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又称媒体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因此,语文课程应自觉导入媒介识读教学,将提高媒介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中做了明确规定。这些国家语文课程中把“媒体观看”和“媒体表达”(media literacy)作为和“听”、“说”、“读”、“写”并列的技能。但在我国,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课程目标也提到了“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到“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提到“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提到“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等等涉及现代媒介的内容,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在实践中,许多人混淆了“信息素养”、“教育技术”与“媒介素养”的概念,将搜集、整理和传送信息,掌握和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误解为“媒介素养”,取代了“媒介素养”的真正内涵,忽视了学生对整个媒体及其介质的认识,忽视了透过媒介的符号象征把握其潜在意义。还有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到了新闻通讯,没有关注到影视、网络等丰富多彩的多元媒介,新闻题材作品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辨析体裁、掌握某一体裁的构成要素的认知层面上,停留在“赏析”、“体会”语言的感知层面上,远未触及媒介识读教学的实质——在阅读媒体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精神。
  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诉求与中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偶合性,语文教学有必要也有可能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呢?
  1.应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信息传播的垄断性,使人盲目信任我国大众媒介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学生对媒体现象和媒体行为的思索非常欠缺。但事实上,媒介是被建构的,它也在建构真实;媒介有商业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由于内容和形式各异,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符码和传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阅读媒介文本,增加对不同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理性地接触、解读媒介信息。因此语文教学中整合媒体识读教学,应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媒体制作者;谁发布了这一则信息?其目的是什么?(2)媒体文本;这是何种形式的文本?与其他媒体文本相比较,这种文本的特点是什么?(3)文本语言;这种类型的文本语言有什么特点?同一个主题,其他类型的媒体文本会怎样表述?(4)媒体接受者;谁是这则信息的预期接受者?如果做一个假设,他(她)会怎样理解这则信息?(5)媒体制作;这则信息是被怎么制作出来的?
  2.应开发的课程资源
  伴随着多元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语文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纯文字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应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媒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将网络文本、广播影视、短信、广告等富于新闻要素、媒介因子、时代感的复合型文本导入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阅读媒介,搭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和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本身就包含了多种媒介,正好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同时,网络也是新知识构建的载体。将网络资源导入语文教学,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识别资源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BBS”的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实现广域交流,学生发帖、跟贴、回帖,便是建设性使用媒介的锻炼过程。例如,可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网络文本,这种阅读信息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学生从网上获取资源,也可在网上交流心得,这一过程就是选择、理解、评价信息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3.应开展的语文活动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
  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理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多种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可巧妙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让学生撰写宣传标语、撰写校园新闻、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班级网页等,这样既能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又可在锻炼中提高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又如,可让学生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影视与名著的异同,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评价的过程可使学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审美特质,培养其批判质疑精神。
  再如,读书摘抄、报刊剪贴、编辑小报等语文活动都能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进行积累、整理、分析、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当然,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完全等同的、可以替代的概念。在国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目标,如何构建我国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学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仅仅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之中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失效。本文就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教学失效的原因及其反思和应对这些失效现象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失效原因;对策建议  Analysi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n Primary Mathematic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使用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学具;开发智力;提高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期刊
【摘要】主要论述在教学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引言,联系乡土地理实际、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生动形象描绘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兴趣教学   Discusses the geography shallowly the interest teaching   Tan Xinsheng  【Abstract】Main elaboration in teachin
期刊
【摘要】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作了有关情感因素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探索,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以身示范的作用。其次,要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再次,要发挥兴趣的向导作用,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最终形成整体的精神建构。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物理学家杨震宇教授也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前提  一般来说,数学老师是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
期刊
1.认识科学素质的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物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潮和发展。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和总结前人的知识成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课堂内外物理教师都应以其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和独具匠心的创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期刊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具有如下的特点:新教材编写思路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说明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留给他们充裕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人人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
期刊
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四通八达,信息如潮如水,显然任何学校、任何老师都无法使学生学到他终身所需的知识。专家指出;即使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他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达到他所需要的20%。更何况一个人一生中总会有需要开拓新领域的时候,面对新环境而引发的工作参数的转变,怎样才能左右逢源,应对自如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学习。一个人有了会学习的能力,就会以在学校或在工作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为基础
期刊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行学习;同时它能创造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的桥梁,有效地实现了这一要求,甚至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开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