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全形拓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曹毅已经好几年了,见面只这一次。赏石名家俞莹曾为其写一文《不负赏石不负今生》,仅标题就让曹毅激动得不能自己。因为这八个字拿捏的火候实在恰到好处!包含了其中的执着、艰辛,更是对其高度的认可。此间的酸甜苦痛,非经历者难以体会。
  曹毅尽管低调,却在赏石界的精英层出了名。与曹毅一番交谈后,才对其赏石全形拓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一全形拓是用拓包对奇石进行传拓。看似与碑刻、青铜器等传统传拓一样,实际并不相同。
  没有前人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曹毅凭借自己的传统传拓技术和天赋,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花费了上千个日夜,终于在摸索中领悟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技法。
  赏石全形拓有几个难点,一是用纸,包括生宣、熟宣的选择,纸张的厚薄等;二是用墨,包括墨的选择,墨的浓度等;三是传拓,包括对拓包的掌控,传拓的时机、层次、步骤等。
  用毛笔作画可以墨分五色,但拓包很不容易做到。曹毅的作品有纸的干湿、墨的浓淡、手的轻重、传拓的先后,甚至有光影的明暗。在坡角处,墨色由深至浅的渐变过程特别养眼。曹毅赏石全形拓能反映奇石的高低起伏,纹理的粗细变化,还能看出奇石的前后和远近的不同层次。
  笔者比较过清末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吴大徵所藏意斋青铜器全形拓(请当时名家所制),曹毅作品在技法上已近其完美。总结一下曹毅全形拓的创新特点,可以发现:
  一、当代首创
  全形拓始于清末,开始主要传拓青铜器,而且是选择某一面进行传拓,拓出正面和部分侧面,形成一定的立体感。曹毅是当代首创赏石全形拓的人。据说,清末曾出现过研山拓片,赏石拓片数量极少。曹毅本人开始并没有听说过赏石全形拓。他的创作与古人不约而同,又青出于蓝。曹毅赏石全形拓利用散点透视,多视点再现奇石的倩影。不仅包括正面、侧面,了不起的是還能拓出背面。这是前人没有的,是创新,是真正的“全形”拓。
  二、一纸一图
  有的全形拓采用分拓合成的方法,曹毅采用的是一张宣纸的整纸拓,难度很大。他拓石的背面是一絕,能与正面融合在一起。不仅没有不妥,还别具特色。青铜器可以分图传拓,而赏石分图会破坏整体的美感,曹毅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曹毅赏石全形拓的一个创新,也是难度所在。另外,该全形拓还能表现奇石的孔洞。孔洞是传统石的灵魂。之前赏石全形拓极少,其拦路虎很可能就是无法解决一张纸、一张图的情况下对奇石背面和孔洞的传拓。
  三、突显纹理
  曹毅赏石全形拓能将肉眼不易察觉的单色纹理通过墨与纸在黑白两色间得到强化。不少人看古典奇石多在意其形,却未留意纹理。也难怪,古典石多单色,有的纹理还不明显。实际上纹理的蜿蜒起伏粗细变化,其悦目怡神的程度决不亚于形。这使赏石全形拓又多了一个优势:不仅能赏形,更方便赏纹。此外,拓形显“瘦”,拓纹显“皱”,拓孔(上下的小洞)显“漏”,拓洞(前后的大窟窿)显“透”。该全形拓在平面上让观者享受到立体的“瘦皱漏透”。
  四、技法突破
  该全形拓的传拓技法与传统相比有不少突破。比如传拓的时机。传统的传拓在适合的湿度准备开始传拓时,该赏石全形拓已经完成了。
  五、二度创作
  传拓奇石不是照相模式,对干湿深浅、后洞展现的位置等都要有综合考量。另外,与传统的做标记不同,这里还需要打底稿线,同一部位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分拓。随着技术的成熟,曹毅开始了更高的追求。起初十方奇石一个“样”。后来慢慢领悟到每方奇石除了“形”,还有自己的“味道”。在传拓前,先要看懂石头,闻出该石身上的“味道”。理解之后方能拓出其“韵味”。曹毅现在的拓石理念是:舍弃“僵、硬、冷”,突显“精、气、神”。能穿一层纸,对话赏石人。如今看他的作品,确有隔空对话的享受。因此曹毅赏石全形拓不是机械式操作,而是典型的二度创作。
  说了这么多,也许还是有人会质疑:曹毅赏石全形拓虽然有特点,但毕竟还是在传统的全形拓的基础上有部分创新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观点,笔者想再举几个例子:其一,国画中表现山石、树皮等脉络、纹理、凹凸等状态的笔法被称为“皴法”。傅抱石在前人的几十种皴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大力运笔,将笔腹甚至笔根直接压纸,笔毫分散,数锋推进,形成形散神聚,酣畅痛快的新皴法。这一改进看似简单,却被世人公认,美誉为“抱石皴”;其二,“真金不怕火来炼”,金很难被溶解。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发明了一种将真金溶入釉内的红釉。康熙末年,这一红釉被中国应用到瓷器生产中。中国人立即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所烧红彩有深浅变化。因其色如女子化妆的胭脂色,被称为“胭脂红”。深的为“胭脂紫”,浅的为“胭脂水”,再浅淡的为“淡粉红”。景德镇发展出自己不同“胭脂红”的秘方和制作绝活。使“胭脂红”成为瓷器红釉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与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等分庭抗礼,自成一家。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故此,笔者以为曹毅赏石全形拓因其创造性变革,完全可以拥有赏石界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独立的赏石新方式,也是一种值得传承的艺术形式。笔者相信这一艺术形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若干年后,很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赏石形式不断出新,如小品组合、镶嵌拼图等,而古典赏石的赏玩方式创新的不多。这一次,石破天惊,震动了石界精英层,很多名家高人主动与曹毅联系,以便亲身感受这一赏石新形式。
  曹毅赏石全形拓对古典赏石的传承形式、欣赏形式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成为当代石界的“中国智造”。是否可以运用到现代新石种上?是否由此推动更多的赏石新形式出现?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其借鉴意义和对赏石思路的拓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他文献
龙园是全国第一个以石文化为主题的园林式公园,位于深圳龙岗中心城,距离香港约一个小时车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自2009年龙园被国际盆栽雅石协会授予“国际盆栽雅石交易基地”、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玉石鉴评中心”、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中国观赏石交易基地”后,从此正式迈开了石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并成功举办了第五至第十三届文博会龙园分会场活动,是深圳唯一一家连续十届以奇石为主题成功申办文博会分会场的文化产
期刊
【摘 要】吉林省乾安县是地方病氟中毒较重的县,如何预测地下水中氟离子的含量,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灰色GM(1,1)模型对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为地下水中其它离子含量的预测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灰色GM(1,1)模型;地下水氟离子;预测    Application of the Gray GM (1,1) model in predicting
期刊
稀珍傲世出天然,未可工雕造美妍。  质色赏心无物比,形纹悦目有人怜。  养涵育格资源薄,增值填金品味先。  藏石惊奇非本意,传承文化万千年。  必须趟过这条河  不管有旋涡有陷阱  必须翻过这座山  这是马帮上颠簸的神话  这是茶马古道上生长的传说  深入深入到大山的腹腔里  怀揣着野果  让风追上风  空谷里有先民重叠的脚印  砾石上残留着弯腰收割的岩画  枯叶和枯叶掩盖着下一个死亡  泥石流挡
期刊
应代娟兰会长邀请,参加张掖蘭庭博物馆申报“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的考核工作,5月26日晚餐中,一张姓女士,谈及奇石,说她也是已有十几年爱石史的老石友,并把自己捡的石头拿来风趣诚挚地请罗伯健会长和我欣赏。  石是长约30公分,宽约10公分,厚约12公分的粗砂岩,石体下部有一圈白色石英脉环绕。  型如鞋,而鞋的前方正中却缀有一朵小红花。一方粗糙的砂岩石鞋,怎样看都似乎少一些石界大师们常说的秀气、清气、
期刊
2017年5月20日,“阳光路上,和爱同行,小城大爱,慈善助学义卖”活动在浙江天台山游客中心影视厅举行,经过1个多小时紧张的拍卖活动,共筹得助学善款31799元,全部用于救助贫困大学生。  本次活动由天台县委宣传部、天台县慈善总会、共青团天台县委员会、天台县广播电视台、天台县网络公益联盟、天台爱心团队主办;浙江红石梁集团天台乌药有限公司、台州寻梦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台电视台综艺活动部、天台石美文
期刊
在喧嚣的环境中待久了,总是想找一个安静的氛围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累得时候不妨翻开这一页,沉浸在美好石光。眼前的这一幅图是某一石种的纹理,猜一猜它是什么石种。如果您想参与竞猜,请关注杂志社公众号参与活动。  就著往事,就着时光,静静享受石的醇厚与神秘。特别提示:主要产自我国内蒙阿拉善、新疆、外蒙等戈壁地区。  参与方式:关注杂志社公众号(zhqszazhi),在每月15号的当天,公众号会发布一条“石
期刊
环岛行程又开始了,每年,爱妻与我总有数次环台拜访石友的行程安排。因为这是《中华奇石》杂志在台湾十年以来所坚持的深耕行动,并藉此将台湾石界友人及当地石文化传统推广相结合。所以每次行前拙荆杨文静总是再三订嘱:记得话不要太多、不要抢话,多用心倾听石友的需求和建議,多说正能量的话语,多关怀、多付出、少抱怨,对于订户、石友所提出的意见,只有尽力,切记不可抱怨……所以每次环岛行程我们夫妻俩总是又戒慎又期待,而
期刊
惊世奇石“金元宝”(别名金童护宝),发现于“中国玛瑙之都”——辽宁阜新。根据辽西地层分析,此石是由1.2-1.5亿年前的火山喷发而成。由于当时温度很高,并有空气进入,冷却后中空,继而有水进入,在水的作用下,硅的分子悄然结晶,经历亿年生生不息,终于成形。此石形状与真正的元宝基本无异,且元宝外被一层薄厚均匀质地坚硬的金色玛瑙所包裹,旁边还有一高一低两个酷似席地而坐的童子,因此又称“金童护宝”。  内蒙
期刊
珍品閣
期刊
俗话说,人间世事,往往都是有一定缘分的。如人与人交接有人缘,人要成事有事缘,收藏奇石讲石缘……我不是一名唯缘分者,但是,我确实承认,如果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自己过去的成长、成才、成事等方方面面的事,就会感到,是有一些“机缘”的因素在辅佐你。作为一名奇石爱好者,同时也是《中华奇石》的忠实“粉丝”,说起我与《中华奇石》杂志的交接,就有一种冥冥之缘。可以说,“认识”、相遇《中华奇石》,对我的玩石、赏石是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