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关注农村能源建设:沼气产业迈向高值利用

来源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能源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两会上,“十二五”期间农村能源建设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成功地开展了农村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建设了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并建立健全了农村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为进一步规模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农村能源的建设规模,保证国家生态建设,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在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对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
  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这些有机“废物”,不仅是农民庭院里沼气池的主要原料,还能用来生产高纯度汽车燃料和管道燃气。如今,沼气高值利用产业成为新能源领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正在各地异军突起,推动着绿色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成志建议政府在农村推广普及秸秆气化工程,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卫生型、生态环保型、循环经济型产业,形成“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高效益,大循环、可持续”的生态集约型产业模式,而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会也就农村能源建设问题提交了团体提案。
  在农业部制定的“十二五”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纲要中,已将“沼气高值利用”列入其中。根据规划,农业部将选择日产气量5000立方米以上的特大型沼气工程,或者大中型沼气工程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试点,选用适当的脱硫、脱氧和脱二氧化碳技术,进行沼气净化、纯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用能,促進农村节能。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沼气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亿元。在中央投资带动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村沼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地方在推进沼气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地特点,对沼气的高值利用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河南安阳县从去年起按照“集中供气、联户使用、用气计量、适当收费、专人管理”的运行模式,在有条件的村、集约化养殖场,重点发展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县大中型沼气工程累计达169处,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达19处,28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这一工程采用了先进的CSTR沼气发酵技术,产生的沼气经净化、提纯、压缩之后作为车用及民用燃料,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
  利用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电,在北京延庆县的德清源健康养殖生态园变成了现实,2009年,国内第一个蛋鸡场沼气发电并网项目——德青源2MW大型热电肥联产沼气发电工程并网发电,每年为北京提供1400万度绿色电能,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养殖场沼气工程。去年,他们利用建成的大型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加入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进行发酵产出沼气,再把沼气纯化压缩后制成高纯度燃气,用压缩气槽车把这种高纯度燃气送到周边39个村庄的沼气储罐中,最后用村级管线输送到农户家中。农业部科教司能源生态处处长李少华说,这种“中心气站 分散用气”的模式,是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新探索,不仅解决了区域内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提高了投资效益,而且还能生产加工沼渣固态有机肥、液态有机肥,有利于推动有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26万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99万处、秸秆沼气示范工程47处。2010年,国家启动了科技支撑项目,专项安排资金用于提高产气率、扩大沼气应用范围、提高沼气利用效益等方面的建设。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沼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气率、向农户供气率和沼渣沼液利用率。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产业沼气”,加大对沼气提纯压缩、管道输送和罐装使用的研发力度,拓展沼气用途。
  当然农村能源建设不只是沼气的问题,西部山区有许多地方可以搞小水电建设,在建设中避免多部门投入与多部门管理,这就需要相对集中,并与小城镇的建设联系起来。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固定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常规性项目持续地给予支持。
  目前在农业部门的多年努力下,已在全国建立健全了一支农村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应充分利用现有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村能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农村能源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要积极引导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施工、设备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扶持发展农村能源龙头企业和引导竞争力强的大中企业参与。
  
  来源:新华网、农民日报
其他文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是基础性、实践
在一步步的成长和成熟中,我已经参加工作第四个年头了,回首近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说我在学习上,育人上、业务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在大学中学不到的,也是为自己积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