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酝酿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产麦,西北人好面食。西北水少,水多钙化物质。聪明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发明了一种美味,既可做面的调味品,也可防钙结石。这种东西就是醋。
  制作醋的工艺十分复杂,手艺不好的人做出的醋不但不香,还会有怪味。就算是做醋的老手,对温度等条件把握不当的话,一茬醋就毁了。要吃好醋,还得找年长有经验的高手,恰逢他酿出一茬新醋,色正味醇,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味觉盛宴。
  爷爷说祖上辈辈酿醋,不卖,就留着自家吃,多余的送些给邻里。但到他这辈,只有大爷爷和三爷爷学会了这本事。后来因为酿醋实在太麻烦,担的风险大,而且市场上卖的醋也渐渐好了,酿醋就越来越成个稀罕事。
  大爷爷最后一次酿醋是前年冬天。做一个大木槽,把五谷放在里面,倒上麯子,搅拌。大爷爷做了新的木锨,专门来拌醋料。接着我们家的、三爷爷家的缸都派上了用场。只见大爷爷稳稳当当、神情严肃地将五谷放进半人高的大缸里,封了口,搬进堂屋,按出水眼(缸体侧面靠下部分钻的小孔)的高低位置放好,截了新买的竹子,两头削齐,缠上布头,塞进缸侧下方的小孔里。后来的工序我记不大清楚了,只见大爷爷每天待在堂屋,捣鼓他的醋坛子。
  大概过了大半个月,大爷爷说出新醋了。我跑去看,只见一滴一滴色泽浓重的液体从竹管中缓缓向下滴落,滴到下面的缸里,发出清脆的回声,七八个缸都是如此。大爷爷舀了一勺,示意我尝尝。那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醋了,味不冲,余味绵长,酸味中带有一股浓郁的醋香!
  邻里都知道大爷爷家酿了醋,因为好醋和好酒是一样的,不怕味儿出不去。大爷爷也毫不吝惜他一个多月的辛劳,招呼大家到他家里去品醋,临走时给各家分一两碗。大家也会爽快地拿走,还碗时或是装上一碗大枣,或是一碗刚杀的猪肉。
  酿完醋的五谷仍然保留着很重的醋味。大爷爷把醋糟倒在水泥地上晒,味道钻进鼻子里,很好闻。我问他为什么能酿出这么好的醋,他说:“上好的五谷,上好的麯子,合适的温度,再就是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让五谷的精华最好地释放。”我想象着那些饱满的五谷在潮湿黑暗的环境中慢慢发生变化,各种菌类分解着机体,然后所有忍受的苦,都在新醋出来的那一刻偿还了。这是五谷酿造的价值和精粹。
  大爷爷上了年纪,背佝偻着,整天坐不住,拄根拐杖,到打麦场上瞅风有没有掀翻了他家的麦垛顶。他老得酿不动醋了,所幸这门技艺被大爹学去了,也没有失传。大爹也是地道的农民,懂得怎样对待这些农家的珍宝——粮食。在这个家族里,粮食的价值远不只是果腹,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大西北荒凉土地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代言。大西北的农人有着虔诚的信仰,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让西北的粮食价值最大化。醋用醇厚的香味诠释着价值。
其他文献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人生就像一场单程旅途,去了不会回头再来。如此,每一次的成功方显弥足珍贵。它宛如昙花,因其“一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要寻觅属于自己的成功,就得饱经风雨的洗礼。在人生这场雨中,放下手中的伞,让自己在风雨中锻炼,生成战胜苦难的“免疫力”,强壮身心,绽放成功之花,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沐浴在风雨中,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探究青年学子在心理上把“自我”放在世界的什么位置,某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和一个圆,然后让受测者分别在山和圆的上面用一个点标出位置。  心理学家发现,多数青年都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也有少数标在山腰或山脚和圆的边缘。  经过询问,未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的青年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甲:山中处处有风景,而
期刊
「聊天时我脑内的弹幕已厚到看不见人了」 语出知乎大叔新年微博。讨论“跟没常识的人聊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时,知友卜生发言:“1.这个世界上比憋屎憋尿更难受的是憋住不翻白眼;2.聊天时我脑内的弹幕已厚到看不见人了”……“脑内弹幕”一词实新鲜别致——像“腹黑”的视觉版?像“吐槽”的加强版?  「手癌」 网路熟词,特指那种在用手机或pc打字时经常手误,不是打错字,就是表错情,不是发错言,就是说错话、办错事
期刊
每年清明,总有一份春景引人凝注,满目洁白的玉兰花在乍暖还寒中绽开。当年,父亲看到玉兰花开,那是大漠戈壁在召唤,他将启程奔赴青海柴达木;如今,我们看到玉兰花,却是点燃蜡烛祭奠父亲的时日。犹如遭遇倒春寒,一场寒雨过后,花树凋零。每年,两个交汇点凝聚于一处,思念凝重而又激荡。这是父亲,随春来也随春去,定格在满树玉兰花开之时。  父亲喜欢玉兰花,是因为在建国路作家协会的家门口有一棵玉兰树相伴。他在1956
期刊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晚年住在西湖,死后葬于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姜夔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大约在20岁时,科举中反复碰壁的姜夔开始浪迹天涯。姜夔虽然困顿潦倒,人格却孤高清峻,从不趋炎附势,又富有才华,慢慢地受到许多人尊重和称赏。跟姜夔同一时代的诗人陈郁说他“襟
期刊
【命题规律】  半命题作文依然是安徽中考作文的主流之一,命题一直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在“成长”主题下不断变换命题,关注考生成长,突出“自我”,引导考生用心体验生活,关注社会。安徽省中考作文,2010年是半命题作文“不会变的是____”,2012年是半命题作文“____在其中”,按照规律,2013年应该是命题作文,但是却考了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相结合的形式,2015年是“难忘那____的
期刊
男人前程美好曰“鹏程万里”,女人领袖群芳曰“百鸟朝凤”,现代人起名对这两种鸟可谓情有独钟,男名用鹏,女名用凤,俨然把鹏与凤分出雄雌来。鹏与凤为何物?文字学告诉我们,一也。  凤出现得很早,考古有许多发现,后世又称凤凰,据说是帝王盛德的象征。太平盛世,凤鸟来至,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实在神异高贵得很!偶尔一现,难得一见。孔子尽管有盛德,但非圣王,未能致清明,临终慨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期刊
一  认识李若冰,是1965年初冬的事情。那时,我是延川县贾家坪公社的团委书记,他是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那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省的三十名代表中,我是其中的一位。赴京前,省作协为代表们举办了一个“说唱王杰座谈会”。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革命一浪高一浪”。现在想起来,那诗实在不怎样,一口浓重的陕北方言,与会者恐怕有许多人听不懂,非常
期刊
永远忘不了中学时期,我在课堂上偷偷阅读史铁生作品《奶奶的星星》的情形,当读到“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一段时,我泪水开始哗哗地流
期刊
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没有蓊蓊郁郁的丛林,四季中似乎每个月都会刮几次大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从沟壑中狭窄的隘口处挤出来,撞击着每个山峁、山梁。沉寂了上万年的厚重的黄土地,就在这风中沉重地叹息。我在某个狂风怒吼的夜里从睡梦中惊醒,在黑暗中似乎听到清脆的驼铃声在古道上飘荡,来自遥远的中亚的商人噙着烟斗,从最近的那棵歪脖子树下走过;我似乎看到长驱直入的胡骑扬起手中的弯刀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蹄声声,黄沙漫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