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凤说鹏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i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人前程美好曰“鹏程万里”,女人领袖群芳曰“百鸟朝凤”,现代人起名对这两种鸟可谓情有独钟,男名用鹏,女名用凤,俨然把鹏与凤分出雄雌来。鹏与凤为何物?文字学告诉我们,一也。
  凤出现得很早,考古有许多发现,后世又称凤凰,据说是帝王盛德的象征。太平盛世,凤鸟来至,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实在神异高贵得很!偶尔一现,难得一见。孔子尽管有盛德,但非圣王,未能致清明,临终慨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不见凤鸟是其终生遗憾。凤自从和龙相配,就成为女君的象征。凤为众鸟之长,百鸟得朝凤;后为女人之至尊,众人德仰视。帝王被推翻,王后也玩完,凤就飞入寻常百姓家,翔凤、鸣凤、彩凤、玉凤,连名妓也可以称“凤”了,一时凤满天下。写一部凤的文化史,会很丰富。
  凤究竟是什么鸟?有没有人见过?什么时候见过?《说文》说这种神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崐崘,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神乎其神!如此神异之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当然没人见过。就其原形来说,大概就是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孔雀之类,见过的人可就多了。汉字系统显示,一些造字理据保留了远古的记忆。就以“为”字为例,现在都知道甲骨文是一只手牵着一头象表示劳作。现在泰国人造这么个表意字很容易理解,可我们的中原如果没有使用象劳作的现实基础,怎么会有这样的想象?我猜想,中原曾经有过一个气候温暖如泰国的时候,一些亚热带动物曾经在这里自由生长。随着气候的变化,这些动物消失了,但远古的记忆代代相传,并不断累增种种文化内涵而具有了神性。龙、凤、麒麟、象大概都是这样。这里面的学问更大,我没有研究过气候的变迁,胡思乱想,信口说说而已。
  “凤”字见于甲骨文,有多种写法:
  第一个凤立着;第二个凤飞着,头上有羽冠,翎羽华丽,确实很像孔雀;第三个凤拖着一支孔雀翎,右侧加了读音“凡”。音符后来移到顶部,象形的凤形类化为鸟就成了“鳳”字,《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中的“凡鸟”说的就是王熙凤。凤这个简化字也很巧妙,即保留了古老音符的写法,整体轮廓与“鳳”相一致,又利用“风”表音,不仅书写简便,而且释读容易。
  凤字的演变和人们对凤字的认识远不是这么简单。《说文解字》在告诉我们凤“从鸟凡声”之后,还附了两个古文——朋和鹏:
  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亦古文凤。
  许慎认为“凤”“朋”“鹏”是同一个字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写法,说对了一半,也说错了一半。我们先看第一个“朋”字。
  “朋”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是货币贝的单位,字形与所表达的意义与凤差别很大。
  金文中常说“赐贝XX朋”,显然是连在一起的两串贝。“朋友”的“朋”甲骨文、金文写作“倗”,加个人旁表意,朋党之朋是其引申,与凤鸟没有关系。《说文解字》的朋是个讹变的字形,四不像,这个字是金文“倗”之讹变,《说文》误与“凤”的象形初文合并为一个字:
  这种情况在《说文解字》中还有不少,并非个别现象。
  第二个古文就是“鹏”字,是个从鸟、朋声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以为是凤字,完全正确。理由有三:
  第一,鹏、凤都是神异之鸟,意义相同;
  第二,古无轻唇音,二字古代读音相同;
  第三,鹏字晚出,古文字中未见,文献中的最早用例是战国中期,符合形声字产生的规律。
  鹏的文化意义源自庄子的《逍遥游》,大鹏展翅九万里,其翼若垂天之云,自北冥迁往南冥。形体庞大、志向远大,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文字也就与凤分道扬镳,义各有别了。凌云之志、鲲鹏展翅、鹏程万里皆成颂美之辞。与凤一样,鹏也进入人名,王鹏、李鹏、大鹏、小鹏,寄托着诸多美好的期望。这中期望实在有违庄子的初衷。就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小鸟不及大鸟这个层面而言,成为大鹏当然是美好的憧憬。但庄子的逍遥,恰恰是取消大与小的对立,回归内心才能精神自由。成为大鹏又能怎样?你还不就是个飞,你还不得等待六月之气息才能飞!小鸟也是个飞,就是飞程短了一点而已。文化常常就是在曲解经典过程中阐明自我而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庄子的无所谓大小与我们斤斤区别大小,都是自然的存在。最糟糕的是身为燕雀做着鲲鹏的梦,揪着头发想上天,你不痛苦谁痛苦?是鲲鹏就展翅高翔,是燕雀就翱翔于蓬蒿之间,不亦乐乎!
其他文献
美国登月之前,生动活泼的玉兔,宁静朦胧的广寒宫,孤独寂寞的吴刚,嫦娥奔月的梦幻,是月亮的灵魂,然而当宇航员带回了月球满目疮痍的图片,冰冷丑陋的石头,所有的童话、传说一时成为天中烟云,再美的幻境也即刻荒凉。  原来万物都会如川端康曾写过"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一样,海棠花的美在凌晨四点起舞,落入诗人的心中,落入红尘的中央。但转眼黎明清晨交替,现实开始睁眼,美好遐想远去后,或埋头苦思冥想,或匆
期刊
闫宏斐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辛勤耕耘,桃李芬芳。所教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省文、理科状元,高考作文满分。主编《名校佳作》《中华古诗文阅读教程》《轻松高考古诗文》等书。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1,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
期刊
见证周扬晚年的眼泪  一  这几年,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想起周扬的名字。许多人的名字,包括一些所谓“学术权威”的名字,不值得我多想,想下去便觉得他们身上太多寒气,以致使我也冷了起来。而想念周扬时,心倒会热起来。因为这种直接的温暖的感觉,又使我确信,周扬是值得怀念的。  八十年代即周扬的晚年时期,在四五十岁的新一代人中,我应当是与他的联系较多的一个了。我为他起草过“学习鲁迅的怀疑精神”、纪念鲁迅诞
期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于“自我”的定位。如何定位自己呢?答案可谓各种各样。林则徐有句名言说得好:“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把自己定位在峰巅,同样给人一股豪气的快意人生之感,也不失为一个精彩的生存抉择。  “山登绝顶我为峰”是自信的表现。自信,就像传说中那根神奇的魔棒,当人有了这根魔棒的点化,就会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从而不会妄自菲薄。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在离开家乡时,曾留
期刊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人生就像一场单程旅途,去了不会回头再来。如此,每一次的成功方显弥足珍贵。它宛如昙花,因其“一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要寻觅属于自己的成功,就得饱经风雨的洗礼。在人生这场雨中,放下手中的伞,让自己在风雨中锻炼,生成战胜苦难的“免疫力”,强壮身心,绽放成功之花,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沐浴在风雨中,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探究青年学子在心理上把“自我”放在世界的什么位置,某心理学家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和一个圆,然后让受测者分别在山和圆的上面用一个点标出位置。  心理学家发现,多数青年都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也有少数标在山腰或山脚和圆的边缘。  经过询问,未将自己的位置标在山顶和圆心的青年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甲:山中处处有风景,而
期刊
「聊天时我脑内的弹幕已厚到看不见人了」 语出知乎大叔新年微博。讨论“跟没常识的人聊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时,知友卜生发言:“1.这个世界上比憋屎憋尿更难受的是憋住不翻白眼;2.聊天时我脑内的弹幕已厚到看不见人了”……“脑内弹幕”一词实新鲜别致——像“腹黑”的视觉版?像“吐槽”的加强版?  「手癌」 网路熟词,特指那种在用手机或pc打字时经常手误,不是打错字,就是表错情,不是发错言,就是说错话、办错事
期刊
每年清明,总有一份春景引人凝注,满目洁白的玉兰花在乍暖还寒中绽开。当年,父亲看到玉兰花开,那是大漠戈壁在召唤,他将启程奔赴青海柴达木;如今,我们看到玉兰花,却是点燃蜡烛祭奠父亲的时日。犹如遭遇倒春寒,一场寒雨过后,花树凋零。每年,两个交汇点凝聚于一处,思念凝重而又激荡。这是父亲,随春来也随春去,定格在满树玉兰花开之时。  父亲喜欢玉兰花,是因为在建国路作家协会的家门口有一棵玉兰树相伴。他在1956
期刊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晚年住在西湖,死后葬于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姜夔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大约在20岁时,科举中反复碰壁的姜夔开始浪迹天涯。姜夔虽然困顿潦倒,人格却孤高清峻,从不趋炎附势,又富有才华,慢慢地受到许多人尊重和称赏。跟姜夔同一时代的诗人陈郁说他“襟
期刊
【命题规律】  半命题作文依然是安徽中考作文的主流之一,命题一直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在“成长”主题下不断变换命题,关注考生成长,突出“自我”,引导考生用心体验生活,关注社会。安徽省中考作文,2010年是半命题作文“不会变的是____”,2012年是半命题作文“____在其中”,按照规律,2013年应该是命题作文,但是却考了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相结合的形式,2015年是“难忘那____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