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的人口总量中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的数量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增长速度、参与劳动程度、年龄规模、年龄结构等方面;一个地区人力资源质量因素是指影响参与社会经济劳动力资源质量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技能、创新能力、道德水准等方面。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685平方公里,人口3.6亿,人力资源丰富。但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一半以上生活在西部。这些人口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在生活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到2006年底,中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年收入693元人民币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仍有1175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54.7%。从西部贫困人口分布的地域来看,这些地区大多是革命根据地和少数民族集中地,人口多、环境差、落后的技术与组织方式、不合理的制度相互影响,形成了我国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而且这个怪圈呈现出两大明显特征:内生性和封闭性。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西部地区农民之所以生活贫困,是因为与有限的生产条件相比,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过于庞大,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西部贫瘠的自然资源无法赡养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要消除西部农村的贫困,根本途径只能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由农村转移到城镇。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众多,但大部分是缺乏劳动技能、知识层次低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贫困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在后天获得的能力,其质量的提高关键又在于教育和培训,即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对人力资源投资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参政能力、改善社会环境能力和生产能力,突破恶性循环怪圈的内生性。
  
  二、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以云南省为例,根据“五普”资料显示,全省73个贫困县总人口为2208.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236.01万人的52.14%,男女性别比为111.16,高于全省110.06水平。这些贫困地区非农业人口比重仅为8.08%,大大低于全省14.71%的平均水平。全省贫困地区出生率为19.97‰,自然增长率为12.02‰,与全省同期相比,出生率高出1.5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0.91个千分点。未工作人口共有216.28万人,其中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口有64.33万人,占未工作人口的29.7%。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73个贫困县总人口占全省人口一半强,而大学本科人数仅占全省的10.80%,小学文化人口占到了全省总数的55.15%。贫困地区人口一般文盲率为19.02%,比全省一般文盲率高出3.58个百分点。另外,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和市场意识淡薄,也制约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人力资源是惟一具有潜在能动优势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把人力资源这一潜在能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必须对人力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开发,而且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全社会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只有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同时进行文明修养、劳动保护、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接受东部产业的转移,接受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产业。
  
   三、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
  
   (一)控制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增长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造成其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过来又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已经成为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之一。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需求,从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从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愿望来考虑,应当逐步推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西部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减少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应,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市化是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的有效措施。
  (二)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既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依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西部地区很多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 公共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必将制约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首先要投入资金做好人畜饮水工程和地方病防治、妇幼儿童保健工作。其次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现行医疗卫生体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各地区卫生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集中在大医院。应当把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便利、低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要抓好基础教育,防止产生新文盲
  基础教育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基础和根本着眼点,同时还是发挥政府职能最显著的部门。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实行以国家为主体,社会、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和办法。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但这种体制对贫困地区有其局限性。贫困地区政府本身财政困难,对教育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普遍的地区贫困也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投入有限,基础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但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应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础教育不能落后。因此,只有中央政府多负担起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经费责任,才能确保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资金落到实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地区人口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才能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素质才能逐步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也可通过发行教育基金券,由社会、企业或个人投资办学,西部政府保证其资金收益,筹集西部基础教育经费,基金收益的最低收益由中央财政保障,其余收益依靠基金的市场投资。社会各界都要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通过扶贫捐赠来扩大教育教学基金。
  (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最为密切的一类教育,它是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划的需要,并考虑到这些地区约有半数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青少年绝大部分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参加当地建设,该地区的农村学校应当改变以往照搬发达地区和城市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的做法,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紧密结合,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也为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建立起适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技能教育网络,设置各种专业,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目前西部地区劳动者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科技意识相对较低,其人力资源开发量大、面广、层次多、情况复杂,西部地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确定的“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和普及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巨大就业压力转变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制订西部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组建职业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进一步健全区县、镇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完善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特色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对口培训。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六)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在乡镇设立终端系统,建立与省、县(市)实时联网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拓展网络覆盖面,建立健全纵向到乡镇、社区,横向到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及本市各主管部门、全方位覆盖的劳动力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为此,西部政府应做好政策、信息、资金三项工作。
  
  四、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是指从事有关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活动涉及到政府、教育、卫生、企业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个人等。开发人力资源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企业及全社会的职能。在我国政府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主体没有起到相应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国家出钱、学校出力、企业无偿用人的怪圈。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企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社会办学非常普遍,企业、富商、慈善机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早成时尚。而我国企业和社会要能自觉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则有赖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明确各级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应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地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把握人力资源开发的导向,制定和落实一系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扶持性政策。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它包括: 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人力资源流动制度、人力资源使用制度。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事业,不仅可以扩大教育投资的来源,而且能使教育培训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促进培训制度的改革,使所培训的人员能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和灵活的反应。
  大量经济学研究理论表明,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国家、民族、个人在生产实践竞争中赢得主动、保持优势发展的关键资源。因此,全面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不仅是实现劳动者自身就业的需要,而且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西部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明显落后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投资于人,投资于教育和卫生是西部地区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期刊管理中心)
其他文献
构皮滩水电站双曲拱坝底孔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底孔部位结构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混凝土种类多、标号高等技术特点,通过对施工模板规划布置及设计、混凝土下料控制、浇筑
绿色食品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无污染、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二是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三是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目前,江西在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中属发展较快的省份,已形成柑橘、大米、茶油、水产、茶叶、禽畜等6个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主导产业。江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有
文章分析耒阳市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现状,总结近些年的建设成绩与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发思考,提出要从机制、规划、政策、管理等方面加以解决。
摘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保证资金充足、流通顺畅是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企业集团的规模越大,资金集中管理就越重要。本文拟就目前运用较多的结算中心、财务公司与创新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企业集团构筑符合自身特点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有所帮助。  关键词:资金 集中管理 财务管理 创新    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以产权为纽带组建而成的大型企业集团,
文章应用线性回归法、Kenda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的理论,对舞水芷江水文站1951~2010年实测年径流量时序变化的趋势特性及丰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舞水年径流量变化呈减少趋
农村小型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改善民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作用重要.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疏于管理,已
利用GPS测量采集的原始成果可以存储为WGS84系统坐标下的多种形式这个特点,根据测量任务的精度要求,调整测量数据流框架的流程,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下,在形式上实现控制测量和局部测量的外业工作并行,可以把控制测量工期对测绘工程总工期的影响大幅缩减,特别是在控制测量困难地区。文章以在赞比亚Mongu-Kalabo Road公路(MONGU-TAPO段)工程测量实践中的应用,验证了这种测量思路的
<正>~~
财政政策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选取1985—200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取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重庆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本文分析了功率法测量母线槽交流电阻、电抗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提出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测量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