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善于加工信息,让学习轻松有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读书很累。学生的“书包”沉重,但为了未来与前途,只能咬着牙熬下去。活泼的孩子、纯真的学生日渐失去了应有的童真与无忧的快乐,身心变得沉重而疲惫,这种折磨正无情地摧残着他们,使之无法体会学习的兴趣,并逐渐丧失自信心,其中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开始旷课、逃学……
  学生学得很累,教师也教得很累。于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便成了不争的事实。减轻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使之勤学乐学,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迫切解决的难题。对此,作为教师,就要积极探索教学新途径,加强教研,认真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1]下面就结合本人的社会课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现在,社会课实行的是开卷考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实则比闭卷考试难度更高。究其原因,是由于开卷考试试题的综合性增强,灵活性加大,应用性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相关知识。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试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如果平时不打好扎实的基础,考试时翻书也翻不到,[2]这就是社会课之难。对学生来说,主要难在知识点实在是太多了,且异常散乱,要理清其内在联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题目千变万化,头绪纷繁复杂,想把零零碎碎的有关知识点串起来去组织答案,总觉得力不从心,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感。面对此种情形,学生就好比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如果没有罗盘或灯塔的指引,真不知该往何处去。于是,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运用书本知识点,又怎样形成清晰的思路去解答相关题目,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解题技能,学会加工信息,便成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重新整合知识。学会“分析”“拆装”“整合”各种知识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一个牢固的知识框架,重视知识梳理,对知识进行获取、储存、检索和运用,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相互关联,彼此作用,使散落于教材中的琐碎知识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3]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以后,再去应对千变万化的试题,就显得游刃有余了。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具体地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首先,在总体上构建一个知识框架,明确答题的思路和方向。
  社会课考查的题目,一般有引申道理(是什么)、分析成因(为什么)、说明方法(怎么办)三种情形。为此,我在备课时大体设计了一个答题的框架,形成基本的思路和方向,如下图:
  
  接下来重点要做的,就是怎样把上面的框架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并为之添砖加瓦、充实内容,形成系统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繁琐而又细致的工程,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形,牢牢把握课本的重要知识点,并进行再加工,然后分类组织整理,一步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头脑中也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项工作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大致过程如下:
  1.夯实基础(点)
  即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在信息加工理论中,一般的基础知识又称为陈述性知识,适合于反思和多种潜在用途。一方面,命题、形象、时间序列和图式等较易在工作记忆中被加工操作,从而用来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因为它们将相关的信息储存在一起,因而便于人们思考相关的主题,于是便具有多方面的用途。[4]因此,一些重要的课本知识点,如“核心”“根本”“实质”等等教师必须强调,要求学生掌握起来。“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掌握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谈知识的应用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出现错答。因此,让学生通过适当的记忆和背诵,掌握基础知识,尽可能让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反对死记硬背,因为它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但不能反对必要的记和背,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正确而深刻的记忆,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为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立好支柱(线)
  即把零碎的知识点进行组织和整理,再按类别进行划分,加以应用,培养初步的技能,通过“组块”的方式积累程序性知识。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创造,是人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构成自己熟知的、有意义的较大单元。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在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呈现大量信息,也不能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而不给学生以足够的加工或思考时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刺激信息进行“预加工”,即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它们成为“块状”。组块的作用就在于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元,增加每一单元所包含的信息量,从而可以在短时记忆容量限度之内增加信息量,以利于人完成当前的工作。[5]我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题目,又在组织答案要点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了一些规律,提炼出“人口方面”“资源环境方面”等一些重要的角度(具体见知识框架图)。我用每“一个方面”作为一条线,把很多与之相关的具体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指导学生整理成众多知识条目。这些知识条目是需要经过概括综合的,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等到考试临时抱佛脚去拼凑,是很难见效的。鉴于此,我把它们按 “说明类(认识事件,解释原因、重要性、意义、作用等,包括国情、现状、影响、道理、依据等)”和“做法类(包括做法、启示、借鉴等)”两部分进行了搜集、提炼、组织和整理,以备答题时选择。以“资源环境方面”为例:
  其一,说明类(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
  (1) 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浪费,加剧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 人们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节约和重复利用的意识不强,节能环保的责任心和义务观念较差,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3) 由于环境意识淡薄,不合理改造利用自然,大量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4) 由于生产和生活中的过度排放(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也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短缺。
  ……
  其二,做法类(回答“怎么办”)
  (1)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 树立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积极承担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治力,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请在同一坐标系上作出0<a<1时函数y=ax与y=logax的图象(草图),并判断方程组  y=ax,y=logax  (0<a<1)有几个解?  同学们作出了图, 异口同声回答:方程组有且只有1个解.  真的只有一个解吗?下面对此进行探讨:  数学问题:已知m=(kk 1)k,n=(kk 1)k 1(k∈N )  .   (1)求证:mm=nn;  
针对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生成的骨料形状与真实骨料形状不一致及难以进行凹凸型骨料的侵入判断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骨料形状库的骨料数值生成方法。采用双判据准则直接
综述了几种探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层面性能的表征方法,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宏观及微观界面力学测试法、热分析法、显微镜法等,其中宏观力学测试法用于测试材料的基本属性,最为
目的:观察采用荷包状改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36眼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病灶清除+荷包状改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术后针对病
在总结归纳已有结构板疲劳试验的基础上,对装配整体式双向密肋空心板的正截面疲劳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装配整体式双向密肋空心板正截面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及验算公式,并
图书馆对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并分析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试图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多种阅读渠道来共同建设书香中国。
6月19日,2016年寿光市防水行业大会在寿光市温泉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寿光市副市长步砚伟,CCTV发现之旅频道《品质》栏目组制片主任张立超,《中国建筑
“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我就瘫——思维停滞笔也搁。”“要写什么呢?三点一线的生活,重复且单调,枯燥又无味,没东西可写。”“这不得写,那不得写,要达到这个要求,要达到那个要求,我还没开始想,就有这么多禁忌在头上,还怎么下笔?”  面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这些苦叹,我们教师也总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但许多时候都没能抓到点子上。比如,没有教学生去发掘生活的美、生活给予我们的思考,而是大谈特谈一些技巧、一些所谓妙
我是南宁市一所职高学校的班主任。最近,班里有两名学生不请假就外出,四天未归,最初,我是着急、发慌,学生回来后,我是生气、不理解。但后来,经过换位思考,我转变了思维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有效理想的课堂,即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教授和学生的主体自主学习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实现有效理想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的深刻共鸣。构建有效理想的课堂,教师的课堂语言修养是一个关键因素。  有人说,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自然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