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降钙素原的测定在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d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2003年笔者单位收治严重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61岁,烧伤总面积为(52±25)%,Ⅲ度(29±21)%TBSA.其中11例出现脓毒症,男10例,女1例,年龄1~50岁,烧伤面积(54±27)%,Ⅲ度(31±23)%TBSA.伤后1-3 d,每日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值,以后改为隔日检测,直到创面基本愈合.如患者出现脓毒症,则每日检测,死亡患者临终前加测1次.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同期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并记录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计算各指标的异常率.PCT测定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半定量法(PCT-Q),为半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异常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在脓毒症发生前后、期间与未发生脓毒症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89-2003年收治烧伤瘢痕性溃疡恶变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5~78岁.溃疡经治疗未愈时间:5-25年.发生部位:骶尾部2例,臀部4例,足部4例,腘窝3例.溃疡均位于瘢痕中央,呈外向性蔓延,大部分溃疡的边缘与中央部位可见乳头状和菜花样突起,硬脆易出血,伴恶臭.溃疡面积(4 cm×8 cm)~(18 cm×15 cm).
临床上把前臂屈侧远端、腕管以近部位的电烧伤称为腕部电烧伤,明确诊断并不困难,但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无皮肤破损创面的腕部电烧伤.笔者单位近5年来治疗9例该类患者,年龄7~54(28±5)岁.7 kV以上高压电致伤6例,220~380 V电致伤3例.5例为新鲜电烧伤,其中3例患者触电对侧前臂为有创面的典型腕部电烧伤,1例伴手指电烧伤,1例全身均无创面;另4例为电烧伤晚期.本组病例的特点是患侧腕部皮肤均无可
危重患者处在高分解代谢状况下,易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并产生非特异性免疫缺陷,使得传统临床营养支持难以发挥作用.近十年来随着临床营养学的发展和对机体代谢的深入认识,有学者提出了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或营养药理学的概念[1,2].它根据脏器组织不同的代谢特征进行代谢调理,并强调特殊营养素的营养效应,利用其药理作用达到调节机体代谢和提高免疫功能的目的.
由于合并心、肾功能不全、重度吸入性损伤等,部分Ⅲ度烧伤患者全身情况尚不稳定,早期不宜进行切痂植皮.笔者自1998年以来,试用削除焦痂后期植皮的方法治疗Ⅲ度烧伤32例,效果良好.
目的探讨真皮模板对创伤修复过程中创面皮肤组织生物力学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44只SD大鼠造成全层皮肤组织缺损,根据是否行自体皮移植及移植皮厚度随机分为开放创面组(创面不植皮,包扎后自然愈合)、全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全厚皮)、刃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创面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每组每时相点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4、6、12、20周取创面组织标本,用Instron生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4~63岁.烧伤面积23%~89%TBSA,深Ⅱ、Ⅲ度.患者在行切削痂+自异体皮移植术后,残余创面均<5%TBSA,其中最大面积为4 cm×4 cm.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年龄(35.7±2.1)岁,对照组(33.2±2.7)岁;治疗组残余创面为(3.2±1.6)%TBSA,对照组(2.7±2.2)%TBSA,组间比
1996年12月-2002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患者586例,其中汉族462例、藏族124例;男性492例、女性94例;成人507例,儿童(<14岁)79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6岁.创面愈合时间:浅Ⅱ度(12±3)d,深Ⅱ度(22±2)d,Ⅲ度(38±6)d.95.05%的患者采用暴露疗法,4.95%为包扎疗法.46.42%的患者进行了切削痂手术.全年中以5、6、10月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
烧伤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跳骤停为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降低患者的猝死率、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值得探讨.笔者对1994-2003年本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非常高兴地阅读了黎世纯同志撰写的<对〈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响应>.该文的刊登,使大家获得了再次对陪伴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的机会.
欣读<中华烧伤杂志>2004年第20卷第1期陈玉林教授的<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一文,笔者感受强烈、体会深刻.笔者十分同意陈玉林教授的意见.烧伤病房的消毒与隔离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要恰到好处,灵活运用.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谈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