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交融与认同:北魏六镇社会与六镇起义的再认识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x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六镇从设置之始,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结构、胡汉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和碰撞与交融认同并存的社会关系。六镇起义正是这种社会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胡汉各族联合起来的人民大起义,集中反映了六镇的阶层对抗和民族交融。碰撞、交融与认同是六镇社会的基本特点,体现了六镇社会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它不仅贯穿了六镇社会的始终,而且延续到六镇人员离开故土之后,在北朝后期发出历史的回响,为此后北方民族融合的继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六镇社会中层的特点和作用尤为值得关注。六镇社会是中国古代边疆民族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
其他文献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growth of invasive plant Amur Honeysuckle (<i>Lonicera maackii</i>) on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an urban wetland forest ecosystem. Bacterial
十九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步入转型或高质量发展时期,其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是重要推动力。根据田野调查所获以及收集、整理的线上线下文献资料,分析可知“肉连响”文化产业经历原始形成期、传统探索期和现代发展期三个阶段,但产业开发和创新力不足。通过“肉连响”全民网络赛活动,尝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结合,从前期“肉连响”内容普适性整合、中期赛事在线化组织到后期商品线上线下销售,采用3D全息投影、VR、AR等技术,构建“肉连响”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以促成“肉连响”产品创造性转化和产业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要求,为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启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强力支撑和持续赋能。儒家文化生命力,本质上是儒家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形成良好态势,应在此基础上,切实把握好一些重要着力点,深入探索现实路径。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pathogens remain the leading cause of shellfish borne diseases and a major health threat to humans worldwid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solate, identify, and determine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patterns of Gram-ne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交互实践的产物,这一人群共同体在发挥其群体主体性即人民主体性的同时,能够保证中华民族成员始终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个体主体性。坚持人民主体性的哲学思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提供了道路坚持、文化动力和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价值保障。从主体性视阈探究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需要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的内核,将人民的个体主体性、多元文化族群的群体主体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主体性辩证统一,营造深入联结各民族情感的内部运行环境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外联动力,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
中华传统“以民为本”思想肇源于阶级分化之前的初民社会,以群体成员的生存和繁衍为一切活动目的的习惯法。社会发展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种攀附了“天意”习惯法的影响没有立即消除,必须保障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随着阶级利益冲突的发展,统治集团不断削弱“以民为本”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其向着治理之“术”的方向转化,并扶持起商韩法家学说,从理论上否定其“从民之所欲”的传统。但“以民为本”思想在汉兴以后复苏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影响。
晚清小说中的“城市”叙事是一种民族国家话语归极的存在,并且在对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叙事意蕴:双线迭合式的平行叙事、代言与象征式的叙事者、断裂与延宕的叙事时空、怪诞与隐喻的叙事手法。晚清小说为我们呈现出一套有关“城市”叙事异彩纷呈的话语特性与建构模式。民族国家话语中的晚清小说“城市”叙事游走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从“城市”叙事的维度摆出历史事实,在一种感性的城市体验中借此进入民族国家话语体系,或许是较为恰切的晚清小说研究路径之一。
如何做好学校的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即抓住关键的社会主体思维方法;坚持正确导向的价值思维方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坚持整体育人的系统思维方法。这四种思维方法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对于助推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教-学”障碍,贯彻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和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坚持“讲理”和“共情”辩证统一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升教师讲理能力和共情能力、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共情能力、设计紧密联系现实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层次设计、确保“教-学”交互等技术路径,搭建情感与理性互通桥梁,实现“教-学”通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汉书》既在《楚元王传》详载刘向生平事迹,在《艺文志》《五行志》录叙刘向著述,还在《汉书》“赞曰”中大量征引刘向言论评史论人,从而全面地总结了刘向对汉代文化、文学及学术的历史贡献:刘向是孔子之后与孟子、荀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圣贤齐名的文化巨人,是“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命世贤材,是兼具“直、谅、多闻”品性才华的“古之益友”,是刘汉王朝的“忠直”之臣;其发于至诚、言辞痛切的政治奏议有补于世;其所撰《洪范五行传论》推言阴阳灾异的影响可与董仲舒并论;刘向还主持校雠群书、编写《别录》,最终由其子刘歆完成的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