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预案设计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ikof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学设计论认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设计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预案设计除了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外,还应着力于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设想出多种学习进程,预测符合实际的探究成果。有效运用学习预案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为中心、生本课堂。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学习预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4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凸显了“语用”与“生本”两大维度。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实现学生真正的成长和提升呢?有效运用学习预案就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为中心。
  所谓“探究性学习预案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课堂阅读教学的特征,为了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阅读材料,对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做出预先的行之有效的策划与设计。
  运用探究性学习预案设计主要基于以下现状来思考:新课程学习方式之倡导,探究性学习途径之现状,新课改“先学后教”之呼唤。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探究性学习预案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成果表达交流。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性学习。而问题情境是否有创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激情和探究效果。所以,教师要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生成精彩的探究课堂。
  (一)创设“问”意
  学习课文,设置疑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朗读课题后,学生进行了问题创设:“什么是天堂?鸟的天堂在哪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儿们在‘天堂’生活得怎么样?‘鸟的天堂’在文中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营造“情”意
  很多文章中往往有一些言简意赅、饱含作者深情的重点句。通过朗读这些句子,营造一种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情,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更具张力。如《一夜的工作》,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用四个字来概括总理“一夜工作”给自己的感受:劳苦简朴;引导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再看课文的插图,从图中找找能表现总理“劳苦和简朴”的地方;学生对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后,再深情地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使问题情境富有“情”意。
  (三)设置“悱”意
  当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的情况时,教师可创设一些练习,把前后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发现矛盾的地方,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如学习《白杨》一课,初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完成这样一个填空题:火车窗外是( )的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但在窗口一闪而过的白杨樹却那么的( )。完成填空后,学生阅读并质疑,很快就发现:“既然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为什么白杨却长得这样‘高大挺拔’?”这就是创设的“悱”意,能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
  二、设想尽可能多的学情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之一是开放性。所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可能只按照教师预想的一种思路发展,但有效的指导又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学情一般来讲有以下三种情况:堵、困、浅。现针对这三种情况谈谈具体操作策略。
  (一)“架桥铺路”使其畅
  探究性学习的学情之一便是思路受“堵”。所谓“堵”,就是探究思路因为储备有限,不能建构新的图式。因此,教师应提供更多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储备去建构新的图式。教师应充分预测到这一种学情,以便于及早寻找资源,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他们思路畅通,把探究引向理想的彼岸。
  如《开国大典》一课,学生对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建立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不少学生提出:“为什么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中,由毛泽东宣布成立,由毛泽东升国旗,由毛泽东宣读公告,这些重要场面都由毛泽东一个人来完成?”此时,教师安排了一个环节,图文补充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的几个重大事件:“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展示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和危机时刻,如何一次次挽救党、挽救红军,引导革命渡过难关,走向胜利的。学生体会到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进而明白了为什么所有的重大场面都由毛主席来完成,也明白了为什么人民群众那么爱戴毛主席。
  (二)“跳出旧框”使其新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囿于旧有的思路,思维受“困”,产生思维定式的现象。因此,在预案设计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种学情,引导学生“跳出旧框”,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比如,我执教《父亲的菜园》一课,很多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围绕父亲的精神品质,基本上会形成父亲很勤劳、很坚毅、很自信等这些比较常规的认知“旧框”。这一点,教师基本都能充分预设到,也能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但是仅有这一点预设还不够。于是,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为什么文章题目叫作‘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的父亲’‘勤劳的父亲’‘坚毅的父亲’等?”学生围绕课题和内容进行了探究讨论。一番探究之后,在原有的品读基础上,有的学生得出父亲是一位热爱土地的父亲,有的学生得出父亲目光长远,有的学生认为父亲是一位智慧的父亲、有魄力的父亲。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积极探究,使他们“跳出旧框”,获得了知识、内容、情感等新知。   (三)“导引曲径”使其深
  小学生受年龄、心理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影响,探究的思路容易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教师要充分预估到这一学情,围绕“探究目标”,指引思维的“曲径”。这“曲径”实际上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路指向。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指引这些思路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深层感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对“饱经风霜”这一个词的理解,学生虽能通过查词典把意思说得很明白,可实际上,由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文描写的情境相差甚远,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因此,要理解这个词语,必须要让学生体验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读读14、15、17自然段,找找车夫经受的‘风霜’。想想车夫还可能经受哪些风霜,想象车夫的脸是怎么样的一张脸,请用几句话把你想象中的脸刻画出来。”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学情,这样的设计能让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预测贴近实际的探究成果
  探究性学习重过程不重结果,这主要是针对评价来说的。对预案设计来说,必须重视探究成果的预测。因为过程必定指向结果,从结果也可看出过程发展是否合理。同时,探究性阅读学习必定会经历一个“问题—探究—再提出问题—再探究”的过程,也就是由结果再提出问题,再进行探究。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那么,在预案设计时教師就必须对探究结果做出贴近实际的预测。通过预测,调整过程指导的策略,为结果的提升和再拓展做好预案设计。
  (一)是探究结果求精彩的需要
  精彩的探究结果无疑能够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教师不能预测到一个精彩的探究结果,那么就必须调整预案设计。当然,这个精彩是量力而行的,是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的。所谓精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语言表达的精彩,二是情感体验的深入,三是观点的标新立异。
  我们比较下面两则探究结果(学生学习《白杨》及拓展阅读《一只贝》《爬山虎》等借物喻人的课文,围绕“什么‘物’喻什么‘人’”进行探究,得出了探究结果,并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
  毋庸置疑,第二则探究结果更精彩,应当是我们语文探究性学习所要追求的,在预案设计上应当尽量考虑如何达成这样的表达效果。
  (二)是探究结果再拓展的需要
  因为探究性学习必定要经历几个来回,不可能一次就探究完成。所以,预测到探究结果正好可以为下一步的探究再拓展做好预案设计。如对《鸟的天堂》第7、8自然段描写大榕树的生机盎然和第12、13自然段描写鸟儿活力充沛的内容进行前后联系阅读,探究树和鸟的关系,要预测到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探究成果:
  A.树的茂盛吸引了鸟在此生活,并使鸟生活得快乐。
  B.鸟的快乐使大榕树更加充满生机,并吸引游客去看。
  C.当地的人很有环保意识,所以树长得茂盛,鸟儿众多。
  D.树与鸟是互相依存,互相衬托的关系。
  根据这样的探究成果,在预案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拓展探究,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引导:
  树和鸟和谐相处,树吸引了鸟,鸟使树更生机盎然,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景点旅游广告,让更多的游客知道有这么一棵神奇的大榕树,让更多的人来关心保护环境?
  教师先出示一则景点旅游广告,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一般写法,然后让学生创作自己的旅游广告词。
  由此可见,充分预测贴近学生实际的探究结果是改进过程的设计,是获得精彩的探究结果、促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再探究必须走的一步。
  任何设计都不能完全预料课堂中发生的情景,而现代教学观又要求教师重视课堂的即时生成,把它看成是课程的生发部分,并最终构成完整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性学习预案设计,从而捕获不曾预约的精彩,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将“微格研练”的结晶应用于课堂教学,一切为课堂服务,能使课堂教学的环节更优化,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效益,创造最佳的学习效果,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微格研练;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48-03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时代对教育的召唤。新一
[摘 要]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但此时的他们词语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表达不规范。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要任务是: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在识字、读文的同时,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在教学中,选好语言表达练习的角度、注意适度、体现梯度、讲究效度,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角度;适度;梯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美术因其学科特点,通过研学旅行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探索开发两个系列的课程资源,即博物馆文化系列课程资源和自然风景系列课程资源,形成适合本地区学生学习的美术研学旅行课程。  [关键词]小学美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
[摘 要]新课程倡导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目前,个性化教学存在放任学生和讨论流于形式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兴趣、基于差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等策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40  个性化阅
诗是美的载体。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言语生成和心灵成长过程。在童诗欣赏课中,要引导学生赏读,让他们感知童诗的音乐美;要引导学生揣摩,让他们
[摘 要]阅读教学中,进行资料的补充拓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拓展延伸,不仅有利于学生深挖文本内涵,提高阅读的效率,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加阅读的广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的阅读诉求为出发点,探索有效拓展延伸的方法和策略,让补充的资料真正地为学生所需、为教学所用。  [关键词]阅读诉求;拓展延伸;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小学教学参考》(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7-9068 CN 45-1233/G4)创刊于1962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广西教育学院主管主办、广西现代教育杂志社(原广西教
[摘 要]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而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需在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93-0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共振式阅读的形式可以催生学生的策略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以及把握规律的能力。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共振时机,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共振时机;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49-01  “共振式”阅读就是利用文本内容之间相关联的特点,把原本相对独立的
[摘 要]相对而言,词语听写比较呆板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转换,让词语听写在体态语境、基本意境、课文情境中洋溢趣味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蕴,感知词语三维,拓展词语运用。  [关键词]词语听写;语境;意境;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52-01  词语听写是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的常用方式,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