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写意性油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油画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思想、技法的同时,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意识和古代哲学、美学等文化的熏陶以及中国画中写意性语言的影响, 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突出了油画的写意性特色。
  [关键词]写意性油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油画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59-02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油画家在坚守中国传统观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受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思想、流派的影响,绘画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画家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表现、抽象、象征成为新的艺术取向,中国油画的写意性特点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一大特色。
  西方油画发展到19世纪以来,印象派画家广泛采用直接画法,厚、薄、干、湿等手法均表现、丰富了油画语言,把画家从过去繁复的作画程序中解放出来,使各种油画语言得到独立,绘画空间得到拓展,为西方古典油画向现代主义方向发展拓宽了道路,也使抒情性和写意性因素得以充分体现。这一切为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结合提供了可能,为中国写意性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绘画原本就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使中国油画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西方表现主义产生了某种共鸣。”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绘画理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儒、道、释的美学观念为基本元素,特别是道家思想,体现着道法自然与超脱玩世等观念,人与自然是协调、统一、融合的,人的生命与宇宙精神是永久合一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唐朝的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石涛《画语录》中提出的“一画说”可谓打破了哲学与艺术的界限。“一画”的基本内涵是融合自然与心灵为一,它既从属于自然,“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又从属于心灵,“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因此,中国艺术在源头上和西方绘画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绘画表现出来的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画家可以借助绘画抒发个人情感。中国人对“道”的领悟和对天地万物的思索,在对大自然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就如何描绘自然与表现自我找到了有机的契合点,艺术家在努力表现自我情感时,人的情感意念就直接借助对自然的描绘得到抒发。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画家,对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充分的理解。如苏轼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张岱年先生则说:“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和一,二天人应归合一。”绘画则是处理天人关系的主要方式。
  
  二、中国写意绘画语言的借鉴及绘画理念的影响
  宗白华说:“中国画法不全是具体物象的刻画,而趋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行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既不是单纯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纯主观的表现,而是主客互渗、物我相融的意象。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线、形,都对中国写意性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中国的毛笔,柔中带刚,运动灵活,起伏节奏强,能表现不同的线面及各种质感,能运用粗细、顺逆、轻重互换的笔法,来展现水墨画线条的神韵。通过笔的尽情发挥、多方调动,成功地描绘出山石树木、花鸟虫鱼等,达到人神合一的艺术境界。写意画中用笔具有形式和精神内涵的表现性特征,是油画创作中值得借鉴的。
  其次,中国画的墨色可以替代一切原色,花鸟、山水、人物均能表现,让人感到清雅脱俗。唐代张彦远总结了运墨而五色具,墨色丰富,变化微妙,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彩,与油画的色彩具有相同的表现力。徐渭的水墨花卉,以势气狂舞笔墨,“不求形似求神韵”,抒发胸中的悲愤、哀痛,具有“推到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强烈感情色彩,使观者深切感受到那种抑制的愤激,孤傲以至凄绝、忧郁或冲动壮烈的激情。这种用墨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为许多中国油画家所借鉴。
  第三,中国画的造型讲究随意性和个性化,中国绘画无意于物象造型精确的研究与描绘,而重视形象意趣的考究,以抒情达意为目的,写意之妙,全在于画家心灵深处。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常常随手挥洒而不落俗套,不求形似,贵在神韵。齐白石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善写意者善言其神”,古代就有以形写神的理论。中国油画家潘玉良、林风眠等人的油画不求形似,而着意表现神似,用传统写意精神的线形表现情感,作品中体现了国画的神韵、气韵和意境。
  另外,中国画注重通过“虚”和“留白”来体现画家的情怀,主张大象无形,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空白处既是实又是虚,空白处并非真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构成耐人寻味的画面,具有灵气流动的迹象,产生气韵生动的生命力。
  
  三、中国写意油画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
  中国油画家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观念,强调写意性。绘画不能作自然的奴隶,而要表现自我。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新绘画材料的涌现,油画以往所承载的叙事、再现、认识和教化功能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是通过强调作品的绘画性、思想性和形式美,强调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性,使中国油画出现完全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的效果。中国的油画家在学习西方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传统意念,他们的画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把中国画的线、形、构图及对意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油画之中,把神韵、气韵、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入21世纪,中国油画界有大批探索研究中国写意性油画的画家,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重新审视西方现代形式理念、中国写意精神、油画语言的理性,并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油画语言以诗性方式表达,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多样的形式风格,富有中国传统的意味和情韵。
  第一代探索写意性的油画家主要有林风眠、吴作人、倪贻德等。对发展中国油画,林风眠主张中西结合,他的作品既是油画又是国画,其作品的写意倾向非常明显,对中国写意性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作人在油画、国画、书法等方面造诣极深,他的作品《齐白石像》,简洁的背景,精炼的运笔,其章法、布局、设色及形象刻画都出色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写意精神。倪贻德的油画粗犷有力、浑厚简洁,直接得益于石涛、八大山人。他的作品有神有味,写意性很强。
  第二代探索写意性的油画家主要有董希文、吴冠中等。董希文以油画《开国大典》闻名于油画界,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写实性油画家。其实,董希文一生都在探索中国写意性油画。如他的作品《苗女赶场》、《克尔克孜牧羊女》、《春到西藏》等,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吸收和借鉴。董希文强调线形手段,他说:“中国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和线条,做到以简洁的手法去描写丰富的形象变化……中国绘画中的线的表现力,我们何尝不可以好好的研究,这里面的精神气质未始不能发扬到油画里去。”
  吴冠中的油画成功地完成了中西艺术精华的结合,摆脱了再现自然观念的束缚,创作上达到高度自由。他的画意境深远、情感饱满,体现了中国画理论精神,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观念、中国写意性绘画语言和西洋油画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游海明.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美术大观,2007,(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娜.写意油画对文人画思想的传承[J].美术大观,2007,(7).
其他文献
传统的舞台美术设计是手工绘制效果图,手工画图时间长,且表现效果不理想。而现代计算机图形设计技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以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存储等特点。使舞台美术设
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多样化需求簪众多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
本文通过分析余额宝的优势,具有高于存款的利息和低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没有最低购买限额,可以随时转入转出,方便了理财,以及一年来的发展趋势,论述余额宝的应用现状与其发展研究。
行与知、游和学的相辅相成对于古今中外莘莘学子概莫能外,"2010,文化中国游·黄河口"游学活动即在此思考下,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提供了一次身临其境学习中国语言、
唐太宗曾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能将历代人对当时国家社会治理的满意度与现在作比较,就可以知道现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本文以唐人诚信故事为例,
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1)以高盛、巴克莱等大银行为例,对大银行丑闻进行分类和比较(2)以高盛欺诈门事件为例,说明大银行丑闻对国际金融稳定的影响(3)由以上事件,并依据我国经济转型的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大量的政府项目由于其自身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等特点相继出现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而BT融资建设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类情况的发生。巴南区防洪护
在现今的市场条件下,“造势”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必经之路,也体现了经营管理者的智慧,然而近些年出现的造势营销的社会乱象诸如哗众取宠挑战公众道德底线,或是故意炒作期瞒消费者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然而.西部地区博物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遇到了前所未有
本文在以引导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策略为主题的研究中提出:要在引导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实施生产性服务策略,就必须加大生产性服务在引导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结构中的比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