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观摩一位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时,我听到了一连串的赞赏:“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回答得太好了,真聪明。”“你回答正确,奖一朵红花。”“你回答太对了,奖你一面小红旗。”……我数了数,一堂课下来,花样十足的表扬足有120次之多。我还注意到,许多孩子不管老师是否要提问,总是把小手举着,眼睛也紧盯着老师,迫切希望老师能叫到他,“我来,我来”更是不时从孩子口中发出。显然,孩子们期待得到老师的表扬,期待得到小红花。但是,对赏识的过分追求让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否正确。而老师也似乎对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感到很满意,感到自己的公开课上得很成功。那么,这节公开课真的很成功吗?
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必要的,因为这会使孩子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起自信心。但是赏识评价绝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大家都有一朵花”,而是要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课堂上如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奖励,就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而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孩子的回答有无可取之处。老师单调的、夸大其辞的赞赏不绝于耳,这也许可以暂时活跃课堂气氛,却无益于孩子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更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凡事都有个“度”,赏识评价也不例外。如果孩子只是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孩子的回答并没有什么道理,就一概而论地给予奖励,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好处。一方面,既不利于孩子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孩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更使得这样的奖励丧失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惰性,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迷失自我”,产生对表扬的功利性依赖,以至在没有鼓励的情况下,学习便不再是他们自觉自愿的活动。另一方面,那些能高质量回答问题的孩子由于举手慢半拍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他们或会因积极性被挫伤而放弃回答提问,或者会为求表扬而变得浮躁。此外,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们有了最起码的理性判断能力后,就会对这些肤浅的、毫无针对性的表扬感到漠然和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为获得夸奖而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兴趣。
课堂生活是师生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微笑和赏识,也需要教师中肯的批评,更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氛围,让他们获得深层次精神层面的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弄清孩子的思维轨迹后,如孩子的观点正确独到,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如孩子的见解不够完整,就及时指出,培植“生成点”;如孩子的认识出现偏颇,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如此,孩子才会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
责任编辑徐向阳
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必要的,因为这会使孩子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起自信心。但是赏识评价绝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大家都有一朵花”,而是要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课堂上如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奖励,就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而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孩子的回答有无可取之处。老师单调的、夸大其辞的赞赏不绝于耳,这也许可以暂时活跃课堂气氛,却无益于孩子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更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凡事都有个“度”,赏识评价也不例外。如果孩子只是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孩子的回答并没有什么道理,就一概而论地给予奖励,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好处。一方面,既不利于孩子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孩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更使得这样的奖励丧失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惰性,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迷失自我”,产生对表扬的功利性依赖,以至在没有鼓励的情况下,学习便不再是他们自觉自愿的活动。另一方面,那些能高质量回答问题的孩子由于举手慢半拍而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他们或会因积极性被挫伤而放弃回答提问,或者会为求表扬而变得浮躁。此外,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们有了最起码的理性判断能力后,就会对这些肤浅的、毫无针对性的表扬感到漠然和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为获得夸奖而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兴趣。
课堂生活是师生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微笑和赏识,也需要教师中肯的批评,更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氛围,让他们获得深层次精神层面的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弄清孩子的思维轨迹后,如孩子的观点正确独到,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如孩子的见解不够完整,就及时指出,培植“生成点”;如孩子的认识出现偏颇,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如此,孩子才会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