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历史空间素养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h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江苏省正式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历史学科作为“3 1 2”模式中的“1”成为高考必选科目之一,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同时在高考试题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趋势愈加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1年无论是江苏省两次适应性考试还是各地模拟试题在开放性、拓展性和综合性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本文试图从一道论述题说起,谈谈高三复习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一些思考。
  2021年南京历史二模试卷的第17题,需要学生根据两幅图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迁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作出合理解释。纵观学生的作答发现,他们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趋势概括和原因解释普遍较好;主要问题集中在清朝前期,既无法准确概括人口迁移的特征,也无法解释此时人口迁移的原因,更无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出比较。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地理空间的前摄知识,二是对于清初社会的知识储备是孤立、片面的,无法通过迁移和重组形成合理的历史认知。很多学生机械地套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兴起等阶段特征作解释,导致因果逻辑无法自洽。
  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认为:“清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封建经济发展,南方和中原地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调整政策(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这些原因使得清前期迁出人口主体为多民族人口、迁移方向为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人口迁移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缓解了内地人口的压力;促进文明交流。”如果对清朝前期人口迁移历史稍加了解,就会发现这一解释既不全面,也不符合人口移动的时空特征,更因过于抽象而无法关照学生的真实体验。高三模拟试题训练的目的是什么?预测高考趋势,敏锐捕捉试题中的增长点或突破口,将高三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思维的本质特征上,放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否则只会落入题海战的窠臼。江苏进入新高考模式后,可参照的真题样本并不多,本文选择的试题虽是模拟题,但在历史空间概念、空间意识的指向上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为此,笔者以历史的空间性为核心,以史料为依据,以问题为引导,围绕试题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
  一、历史空间的社会性揭示了历史活动各要素的互动关系
  什么是历史的空间性?它首先直观地表现为地理空间,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向、自然环境等。清朝前期人口迁移在地理空间的移动集中表现为三个方向:从华北、山东向东北迁移;从两湖附近地区向四川迁移;从东南沿海向台湾迁移。但仅仅作出地理空间上的描述并不能解释为何恰恰是在清朝前期这些区域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可见历史空间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空间的纯粹形式似乎是完全客观的,但一旦我们探知它,就会知道它其实是一个社会产物。”[1]也就是说,历史空间既包含了地理空间的客观性,还包括了人类历史活动中的社会性,它是在生产生活中衍生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社会现象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是“人”与“地”互动依存、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材料1:当输入地人口密度已经很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时,即使是国泰民安的时期也会有大量移民自发迁出;而当发生天灾人祸,人口锐减时,外迁就会停止。接收地如果人口稀少且条件有利,移民就会源源不断而来;反之就会减少或舍此适彼。宋末元初、元明之际和明清之际的一次次战乱停止或减缓了移民的自发流动,但在清朝统一后的安定繁荣使人口达到新的高潮。
  材料2:对四川大规模移民开始于康熙七年的上谕,省内外文武官员只要能招集移民入川,即可获得重奖。以后又颁布了对入川移民的优待条件,大批移民蜂拥而来。在官方的组织鼓励下,这一移民运动持续了60年。移民的来源主要来自东部的湖广,因而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以上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2]
  問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四川作为人口接收地存在哪些必要性和可能性条件?湖广作为人口输出地的原因有哪些?这两地的移民呈现何种特点?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战争频仍,先有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三次入川与明清军队反复对峙,后有吴三桂叛乱,清军举兵平定,四川成了拉锯战的主战场。加上水旱灾害频繁、瘟疫流行,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锐减,达到历史最低点,出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凄惨景象。[3]此为四川迅速增加人口的必然性需求。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具有吸引外来移民的有利自然条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一方面人民渴望安定生活,另一方面清政府也采取种种措施鼓励移民垦荒,因而迎来了人口流向四川的高潮。但为何是湖南湖北地区成为了主要的人口迁出地呢?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人地矛盾。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加快,到明清之际,东部平原地区的人口已经饱和。而两湖地区山多人多,人地矛盾突出,外迁可能性大,加上地理上靠近川东,又有长江、汉江等天然水道,有利于湖广人口迁至四川并迅速安定。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比较容易概括出两地移民特点:由东向西沿长江迁移。
  以上分析还原了“湖广填四川”的具体历史场所,综合了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自然地理等要素,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空间结构中,获得历史感、空间感的互动体验,从历史空间及空间关系的视角提高历史认识的整合力和透视力。
  二、历史空间的相对性提供了认识历史事件的多重视角
  从具体到抽象,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人地矛盾突出、政策推动、自然条件相对有利确实可以作为解释台湾、东北地区出现移民高潮的共同原因。这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历史空间表现出来的同质性,但历史空间还具有相对性,它必定蕴含着有别于其他空间所不具备的历史空间系统。以台湾和四川为例:
  材料3: 台湾移民在早期大多属于“候鸟式”迁移,即使后来的单身男性移民,其眷属也大多留在祖籍地,移民对祖籍地的情感认同十分强烈。台湾早期移民往往自称福建某县人或广东某县人,大约在嘉庆以后才产生了对台湾的认同心态。而四川大多数移民在挺进四川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扎根四川的心理准备;从法律上入川即可入籍,弟子可参加科考,其移民和定居过程基本上同时完成,对本地的情感认同也在短期完成。   材料4:在农业垦殖方面,台湾以垦户招佃制为主,反映了新处女地开发的艰辛。四川则以自耕农为主,是对老农业区经济的恢复。台湾移民经济的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全方位发展与大陆及海外贸易往来,凸显了海洋性商业特征。四川的商业发展主要依托省内各级市场,发展与周边的民族市场,难以摆脱传统内陆性贸易的框架。
  ——以上根据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整理[4]
  问题2:台湾移民与四川移民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很明显,台湾移民对祖籍的情感认同要比对台湾地区的认同来得强烈,因而由移民转向本土定居的过程相对较长,文化与情感归属的速度也相对较慢;而四川移民则正好相反。从经济上看,四川更多是农耕文明的继续和发展,商业依然属于内陆性贸易;而台湾则更多表现出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的特征。这是海洋性移民与内陆型移民的典型区别。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两者在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经济开发程度、国家政策法令的支撑、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便能对导致两者存在诸多不同做出符合逻辑的因果解释。
  在相对同一的时间断面上,任何历史现象都与其特定的、具体的地域空间、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相关,呈现出差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认识历史空间的相对性也是引导学生从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理解历史现象,有助于培育学生历史思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深刻性。
  三、历史空间的动态性蕴含了历史认识的全面评价
  历史活动中的时间空间总是不可分的,这种历史时空的总体性决定了我们在分析解释历史现象时,既要将其置于具体时代的空间下考量,也要看到历史空间随时间变化延续而动态拓展的显著特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活动所在的空间在体量、形态等方面不断地更新和调整,时间则通过与空间结合并最终以空间变化的特征表现出来,这就是历史的时空变迁。”[5]
   材料5:在清初十年里,为补充满族人几乎全部入关后导致的人口不足,政府不断颁发诏旨,鼓励关内汉人向東北移民垦荒……乾隆认为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必须保证满洲人的特权,对移民的限制加紧,并三令五申限制关内人民迁往东北……直到鸦片战争后,对东北移民的禁令才逐渐放开,最终形成了“闯关东”的狂潮。
  材料6:清政府对内地居民迁居台湾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开发台湾,增加人口,巩固边防,另一方面又担心台湾发展,再次成为抗清根据地。因而,在允许向台湾移民时增加了限制条款,即只准大陆男性只身入台,不得携带家眷。直到雍正年间解禁后,台湾移民人口出现了高潮。
  ——以上根据袁城、蔡莉《清朝的人口迁移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整理[6]
  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清朝前期移民有哪些影响?
  从发展的眼光看,清政府在对待东北移民和台湾移民的政策上不是一以贯之、一成不变的。移民政策及移民的动态发展又蕴含了相对的价值判断。清朝前期四散式的移民活动,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语言融合,移民文化趋于整合与创新。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边疆与祖国的联系,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意义非凡。但是如果我们以更长时段来回顾这段历史,就不得不承认,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固然有很多原因,东北、台湾地区移民政策上的反复和犹豫、移民过晚、边地人口依然稀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透视和理解空间,在时空结合中思考和阐释历史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将孤立、抽象的历史联系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培养他们历史思维的全面性、客观性,进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和领悟力。
  历史上人类的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且彼此发生影响……因此,地理的主要概念,空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部分。[7]本文对原有试题的再次开发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空间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建立历史空间的系统性结构,以动态发展的意识观察与思考时空关联,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问题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同时,掌握历史空间内涵,养成空间观念,运用空间分析法解读历史,也是作为历史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注释】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2]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31页。
  [3]魏登云等:《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14页。
  [4]刘正刚:《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11—14页。
  [5][7]高黎明:《试论历史的空间性与历史学习》,《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第33页。
  [6]袁城、蔡莉:《清朝的人口迁移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满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37页。
其他文献
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试题(物理部分)的谜底也已经揭开,综观三套新课标卷的物理试题,可谓精彩纷呈,看后让人爽心悦目、回味无穷,从简单的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到复杂的物理知识在高科技中的体现,从物理概念的简单理解到物理规律在物理事件中的重要应用,使人不得不感叹高考考题独具匠心。与2017年的高考试题相比,物理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没有刻意追求物理思维的深度和数学运算能力的极致,但对考生进行“了解、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 是有零点的奇函数  B. 是没有零点的奇函数  C. 既是偶函数又在(0, ∞)上是减函数  D. 既是偶函数又在(0, ∞)上是增函数  (6)已知某批零件的长度误差(单位:毫米)服从
一、问题提出  2018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全国I卷第23题,继续体现出立足基础,强化重点,突出能力,平稳过渡的命题原则.本题重点考查选修4-5教材中双绝对值不等式部分,这类问题可以很好地考查我们基本的运算能力,基本的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較好地实现对我们能力的区分功能,本文以全国I卷第23题为例,对试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一点思
把文言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而且是文言文阅读中赋分值最大的设项,但它也是难度最大、失分最多的一个设项,因此,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历年来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要求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
【话题提要】  高考作文的成功是知识的较量,能力的比拼,更是心态的竞技。拥有沉稳的心态有助于我们赢得高分,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知识掌握得再好,应试技巧应用得再精妙,如果缺少了沉稳心态的支撑,也难以取得高分。因此,沉稳心态是高考作文取胜的关键,冷静思考是考生制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作文临场中我们要把调整心态作为重要任务。就考场作文而言,很多考生因为考场的过度紧张,导致作文书写得一塌糊涂,有忘记题目的
“您也来洗衣服了!”  一大早,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洗衣房门口,前来洗衣物的老人三五成群。  “免费洗衣房”“科普世界”“舞蹈活动室”“书法天地”……近年来,济宁任城区越河街道居民发现身边的社区服务、休闲娱乐场所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以前的老旧设施,如今也焕然一新,再也不愁休憩锻炼的好去处了!现在,每周都有网格员为我们这些老年人上门服务,别提有多方便。”社区居民刘大妈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些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虚实手法是重要的表达技巧,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虚实手法完美结合的典例。作者在创作时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通过具体的艺术描写,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意蕴悠远的艺术境界。  一、虚实之谓  实,是指作者在创作时对客观对象自身的正面的描写,这对象是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指采用侧面烘托或暗示或想象描绘出的对象。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之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物融合
笔者多次参加高考作文评卷工作,在评卷过程中看到考生作文答卷表现出来的思想贫乏、情感干涩、逻辑混乱的状况,甚感唏嘘,这是当前高三作文训练形式化、套路化的恶果。近些年高三作文指导中存在的严重偏离写作本质的所谓“针对性训练”严重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马克思说过,语言即思想。高中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让语言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这里,为了让我们的话题更有针对性,也为了能在这篇短文中对
作为即将实行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广大考生热切关注新高考所带来的试卷结构、命题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作为语文试卷中重要的检测模块——文言文阅读,不同考生寄予了不同的情感,或爱之,或恨之,但又都无法避开之,毕竟近20分的分值摆在那里。因此,新高考文言文的呈现方式、素养要求等必然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热点。  其实,2020年全国高考除新课标Ⅰ、Ⅱ、Ⅲ三套试卷(简称全国Ⅰ、Ⅱ、Ⅲ卷)外,还命制了新高考Ⅰ卷(适用于
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散文,唯有在文体的参照系中才能让考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以小说为参照系,常规小说重情节,环环相扣,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气呵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散文呢,是若干生活片段记忆的连缀,共同道出作者心中的那一点情愫,片段间的逻辑关系细若游丝,情绪弥漫通篇。所以,谈散文解题,先要读懂散文,之后才是做对答案。  一、读懂散文,要在“散”中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