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07-04-10
[作者简介]李景利(195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总编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及宣传管理专业研究。
[摘 要]民生新闻的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办好民生新闻应当增强公共新闻的理念,引导大家关注公众利益,并牢牢把握“好看、有用、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电视媒体;民生新闻;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64-0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引发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所辖市、地电视台都及时地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深刻变化。各级电视台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栏目)适应当前这种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应运而生。所谓民生新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给它下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权威的定义。但是,业内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民生新闻就是对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因此可以说,民生新闻不同于以传达政令、通报国内外重大事件信息为目的的时政新闻,也不同于科技、文化、体育、文艺等特殊领域的新闻。其主要着眼点在于“国计民生”中的“民生”二字,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其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齐齐哈尔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市民热线》就是这样一个民生新闻节目。
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众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首先在实践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则稍嫌滞后。浙江传媒学院的王志敏教授说,“民生新闻的火爆首先是它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从《南京零距离》开始,基本上民生新闻的栏目是办一个火一个,就是因为它的内容符合了广大百姓的收视需求。”如今,在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之后,许多人已经开始认真研究诸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基本特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品质等理论问题了。本文试从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市民热线》节目开播一年来的情况入手,探讨一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和走向,并与业内同行探讨一下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品质的途径。
一、广大观众的关注、信赖与支持是办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基础
《市民热线》以平民的视角洞察百姓的生存状态,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以平凡事件为叙述主体,展示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市民热线》把“架起连心桥,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排忧解难”作为栏目的宗旨,追求“以民为本、朴实无华”的栏目风格,把“有困难,找《市民热线》”作为栏目自身的宣传口号,努力建立与百姓亲如一家的感情。应当说,《市民热线》较好地把握住了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定位,开办一年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据粗略统计,《市民热线》开播一年来,发稿3000多件,平均每天发稿11条。其间共接听热线电话12000多个,受理5000多个,解决问题4000多个。广大市民以如此空前的热情关注、信赖、支持一档电视节目,由此可见一斑。民生新闻的成功发端,无疑应当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如同其它题材的新闻一样,电视民生新闻也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努力过程中实现的。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利益的同时,仍要关注各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且总是希望通过媒体对这些问题的曝光和批评,推动和促进这些实际问题尽快地解决。这就成为我们努力办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能否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关注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疾苦和冷暖,反映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愿望和呼声,就成为关系《市民热线》这类民生新闻栏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和关键所在。
二、疏于肤浅或流于琐碎是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同一些业内专家所指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成长过程中,在初步显现一缕耀眼光芒以后,便逐渐显露出整体性的疲态--内容浅表化、单一化、同质化,疏于肤浅,流于琐碎,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通病。由于一时的市场追捧与喝彩,栏目自身便疏于精心打理和仔细打磨,使得民生新闻在呈现形式上也显得较为粗糙,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市民热线》开播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备受瞩目。广大观众高度关注、信赖和支持这个节目,是因为这个节目始终高度关注百姓的生存、百姓意识、百姓情怀,体现了党中央一再强调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精神。虽然新闻媒体的“权”只是舆论监督而不同于行政和管理的权力,但是这种舆论监督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老百姓才给予新闻媒体莫大的信赖和支持。一个有责任感、有公信力的媒体,当然要尊重和满足受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单纯地迎合观众口味 ,可以满足热线电话提出的任何要求。例如有位年愈七十的老大爷,还是残废军人,行走不便,给《市民热线》打来电话,想让电视台记者帮助找一家能洗盆堂的浴池。还有一位南方来的观众打热线电话,让电视台帮他寻找他正在我市搞传销的弟弟。有位青年观众,因最近自己结婚,朋友们都随了礼,而他却没有按照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做法请大家吃饭,结果朋友们都不再理睬他,他为此打热线电话,求电视台帮助他解除苦恼。试想,倘若这类事情都作为民生新闻在电视上播出,是否太流于琐碎呢?但是,如果把老百姓提出的这类问题一概回绝或置之不理,那么,“有困难,找《市民热线》”岂不又成了一句空话?媒体与百姓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何能够牢牢地建立起来呢?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曾经告诫党内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对于群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问题、出门走路问题、生病问题、生孩子问题等都要全心全意帮助解决。这里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关于“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样一种思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流于琐碎的理由。可以说,老百姓需要解决的日常生活问题是无穷无尽的,相对于这些问题,媒体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这就注定了媒体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这些琐碎的生活问题都作为民生新闻加以报道。那么,怎样正确把握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试举齐齐哈尔电视台2006年7月13日《市民热线》播出的10条民生新闻为例,探讨一下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位和价值:
1.《互动话题:暑假计划》。这是一条“一句话新闻”。有一位观众给栏目发来手机短信,说自己的孩子刚刚参加了高考,这个暑假她打算带孩子出去玩玩,让他放松放松,也增长一些见识。主持人称赞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2.《跳楼轻生被劝下,该名男子受处罚》。报的是一名男子欲跳楼轻生,经过民警劝说放弃了跳楼的念头,但因违犯治安管理法规,受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3.《掉落的阳台》。报的是一家楼房阳台出现裂缝,在物业公司介入之后,让该户居民将阳台推倒。但是,谁来给这家住户安装新的阳台,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
4.《漏雨的新房》。报的是一家刚刚装修过的结婚用的新房漏雨了,有关物业公司来人修过但没有修好。
5.《漏雨带来危险隐患》。报的是一家楼房不仅漏雨,而且漏雨的墙面上还有电源,有关物业公司来修了几次但并未修好,仍存在令人担心的安全隐患。
6.《为何停水》。报的是城市郊区一家的自来水停了七、八天,相关公司负责人表示再过五、六天就可以解决。
7.《七个垃圾箱的烦恼》。报的是一座居民楼下有七个垃圾箱,垃圾箱散发的气味和清运垃圾产生的噪音影响居民的生活,希望有关环卫部门把这些垃圾箱搬走。
8.《注水的纸壳》。报的是一家废品收购站将收购的纸壳喷上水,然后再打包卖出去从中赚钱。主持人以调侃的口吻说,这家废品收购站的做法“相当专业”,“令人佩服”。
9.《张大爷的疑惑》。报的是一位姓张的老大爷乘长途汽车,票价是15元,却收他18元。
10.报的是记者到长途汽车停车场(张大爷乘车的地方)调查,一名售票人员先是告诉记者票价是17元,第二次又回答涨到23元。问道其他有关人员,都推说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应当说,齐齐哈尔电视台这一期《市民热线》节目,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所报道的新闻基本符合民生新闻的特征。但是,这一组新闻同时也程度不同地暴露出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其主要问题就是疏于肤浅或流于琐碎。疏于肤浅或流于琐碎就在于记者对所报道的新闻缺少更深入的采访调查,缺少相关的新闻背景交待,缺少对有关问题产生原因的揭示,缺少对某一个新闻事件与公众利益之间联系起来考察的意识,因而未能引导广大观众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产生更强烈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也许有人会说,满足这些要求只有做成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才可以办到,对于“消息”这类体裁的新闻则勉为其难。其实不然。一般消息类新闻虽然篇幅较小,但同样可以承担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同样可以承载丰富的新闻信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相信大家都能举出一些,这里不再赘述。
三、电视民生新闻融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和元素,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品位和价值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高度关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识、百姓情怀的同时,有责任培养百姓的公民意识,有责任引导普通百姓不断强化自己的公民意识。也就是说,媒体应当让受众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同社会公众利益联系起来考虑,然后决定自己的利益取舍和行为方式。新闻是对所发生的事实有选择地报道。电视民生新闻也不能例外。媒体不能把百姓日常琐事随意抓取一些作为民生新闻加以报道。这就需要一种把公共新闻融入民生新闻的理念,以提高民生新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品格。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现代公共生活空间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市民的公民意识以及市民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观察市民某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放在社会公共利益的背景下加以衡量,看这件事情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度如何。这就是说,衡量一则民生新闻的价值,就是要看它受否同时具有公共新闻的内涵,其公共新闻的内涵成分越多,其价值也就越大。公共新闻的基本内涵就是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它的诉求是在民生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这与部分民生新闻节目强调关注身边小事、家庭琐事是不同的。在民生新闻中,应当以“公共新闻”的理念设置议题,将政府和百姓连接起来,并引导群众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公众关心、政府关注,有条件或有可能解决的事情才可能纳入“公共新闻”的议题。在这样的议题设置中,百姓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从参与的角度与社会公共事务一起构成新闻互动,形成舆论声势,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主动与政府决策层保持沟通和联系,十分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它关系到问题的解决进程。百姓以公众的身份,参与公共领域的事务,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并最终分享公共生活的成果。这样,百姓由关心自己的事、身边的事,到关注大家的事、周围的事、社会的事、国家事,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意识体现。公众的内涵比大众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公众的权益问题,强化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通过公众问题的一个个解决,重构媒体、政府、受众的关系,引导公众议程,配合政治议程,培养公众公共意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提高传媒影响力、公信力。百姓提升了自我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制作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这样,民生新闻就找到了舆论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途径,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民主化的桥梁,给民意表达一个畅通的管道。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进行转移和分配,赋予全体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民众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从而使得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它更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这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办好民生新闻栏目的基础。
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国计民生”意识。“国计”与“民生”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住房、汽车、社保、医保、就业、升学、存款等等,总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从宏观政策中找到相应的对应关系,都能指导、帮助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和百姓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正因为如此,观众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生活事件,更要作出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他们期待从中获得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生活决策。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说:“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有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元素。”民生新闻不仅要以平民的视角看问题,也要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问题,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与事件的连接点、关联点。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从内涵和外延都得以拓展与提升。笔者认为,记者只要自觉增强公共新闻的意识,并牢牢把握“好看、有用、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做好民生新闻就会大有可为,就会越做越好。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简介]李景利(195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总编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及宣传管理专业研究。
[摘 要]民生新闻的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办好民生新闻应当增强公共新闻的理念,引导大家关注公众利益,并牢牢把握“好看、有用、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电视媒体;民生新闻;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3-0164-0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引发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所辖市、地电视台都及时地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深刻变化。各级电视台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栏目)适应当前这种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应运而生。所谓民生新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给它下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权威的定义。但是,业内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民生新闻就是对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因此可以说,民生新闻不同于以传达政令、通报国内外重大事件信息为目的的时政新闻,也不同于科技、文化、体育、文艺等特殊领域的新闻。其主要着眼点在于“国计民生”中的“民生”二字,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其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齐齐哈尔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市民热线》就是这样一个民生新闻节目。
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众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首先在实践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则稍嫌滞后。浙江传媒学院的王志敏教授说,“民生新闻的火爆首先是它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从《南京零距离》开始,基本上民生新闻的栏目是办一个火一个,就是因为它的内容符合了广大百姓的收视需求。”如今,在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之后,许多人已经开始认真研究诸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基本特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品质等理论问题了。本文试从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市民热线》节目开播一年来的情况入手,探讨一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和走向,并与业内同行探讨一下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品质的途径。
一、广大观众的关注、信赖与支持是办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基础
《市民热线》以平民的视角洞察百姓的生存状态,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以平凡事件为叙述主体,展示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市民热线》把“架起连心桥,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排忧解难”作为栏目的宗旨,追求“以民为本、朴实无华”的栏目风格,把“有困难,找《市民热线》”作为栏目自身的宣传口号,努力建立与百姓亲如一家的感情。应当说,《市民热线》较好地把握住了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定位,开办一年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据粗略统计,《市民热线》开播一年来,发稿3000多件,平均每天发稿11条。其间共接听热线电话12000多个,受理5000多个,解决问题4000多个。广大市民以如此空前的热情关注、信赖、支持一档电视节目,由此可见一斑。民生新闻的成功发端,无疑应当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如同其它题材的新闻一样,电视民生新闻也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努力过程中实现的。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利益的同时,仍要关注各种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且总是希望通过媒体对这些问题的曝光和批评,推动和促进这些实际问题尽快地解决。这就成为我们努力办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能否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关注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疾苦和冷暖,反映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愿望和呼声,就成为关系《市民热线》这类民生新闻栏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和关键所在。
二、疏于肤浅或流于琐碎是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同一些业内专家所指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成长过程中,在初步显现一缕耀眼光芒以后,便逐渐显露出整体性的疲态--内容浅表化、单一化、同质化,疏于肤浅,流于琐碎,热闹有余而精彩不足,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通病。由于一时的市场追捧与喝彩,栏目自身便疏于精心打理和仔细打磨,使得民生新闻在呈现形式上也显得较为粗糙,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市民热线》开播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备受瞩目。广大观众高度关注、信赖和支持这个节目,是因为这个节目始终高度关注百姓的生存、百姓意识、百姓情怀,体现了党中央一再强调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精神。虽然新闻媒体的“权”只是舆论监督而不同于行政和管理的权力,但是这种舆论监督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老百姓才给予新闻媒体莫大的信赖和支持。一个有责任感、有公信力的媒体,当然要尊重和满足受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单纯地迎合观众口味 ,可以满足热线电话提出的任何要求。例如有位年愈七十的老大爷,还是残废军人,行走不便,给《市民热线》打来电话,想让电视台记者帮助找一家能洗盆堂的浴池。还有一位南方来的观众打热线电话,让电视台帮他寻找他正在我市搞传销的弟弟。有位青年观众,因最近自己结婚,朋友们都随了礼,而他却没有按照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做法请大家吃饭,结果朋友们都不再理睬他,他为此打热线电话,求电视台帮助他解除苦恼。试想,倘若这类事情都作为民生新闻在电视上播出,是否太流于琐碎呢?但是,如果把老百姓提出的这类问题一概回绝或置之不理,那么,“有困难,找《市民热线》”岂不又成了一句空话?媒体与百姓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何能够牢牢地建立起来呢?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曾经告诫党内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对于群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问题、出门走路问题、生病问题、生孩子问题等都要全心全意帮助解决。这里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关于“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样一种思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流于琐碎的理由。可以说,老百姓需要解决的日常生活问题是无穷无尽的,相对于这些问题,媒体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这就注定了媒体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这些琐碎的生活问题都作为民生新闻加以报道。那么,怎样正确把握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试举齐齐哈尔电视台2006年7月13日《市民热线》播出的10条民生新闻为例,探讨一下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位和价值:
1.《互动话题:暑假计划》。这是一条“一句话新闻”。有一位观众给栏目发来手机短信,说自己的孩子刚刚参加了高考,这个暑假她打算带孩子出去玩玩,让他放松放松,也增长一些见识。主持人称赞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2.《跳楼轻生被劝下,该名男子受处罚》。报的是一名男子欲跳楼轻生,经过民警劝说放弃了跳楼的念头,但因违犯治安管理法规,受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3.《掉落的阳台》。报的是一家楼房阳台出现裂缝,在物业公司介入之后,让该户居民将阳台推倒。但是,谁来给这家住户安装新的阳台,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
4.《漏雨的新房》。报的是一家刚刚装修过的结婚用的新房漏雨了,有关物业公司来人修过但没有修好。
5.《漏雨带来危险隐患》。报的是一家楼房不仅漏雨,而且漏雨的墙面上还有电源,有关物业公司来修了几次但并未修好,仍存在令人担心的安全隐患。
6.《为何停水》。报的是城市郊区一家的自来水停了七、八天,相关公司负责人表示再过五、六天就可以解决。
7.《七个垃圾箱的烦恼》。报的是一座居民楼下有七个垃圾箱,垃圾箱散发的气味和清运垃圾产生的噪音影响居民的生活,希望有关环卫部门把这些垃圾箱搬走。
8.《注水的纸壳》。报的是一家废品收购站将收购的纸壳喷上水,然后再打包卖出去从中赚钱。主持人以调侃的口吻说,这家废品收购站的做法“相当专业”,“令人佩服”。
9.《张大爷的疑惑》。报的是一位姓张的老大爷乘长途汽车,票价是15元,却收他18元。
10.报的是记者到长途汽车停车场(张大爷乘车的地方)调查,一名售票人员先是告诉记者票价是17元,第二次又回答涨到23元。问道其他有关人员,都推说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应当说,齐齐哈尔电视台这一期《市民热线》节目,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所报道的新闻基本符合民生新闻的特征。但是,这一组新闻同时也程度不同地暴露出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其主要问题就是疏于肤浅或流于琐碎。疏于肤浅或流于琐碎就在于记者对所报道的新闻缺少更深入的采访调查,缺少相关的新闻背景交待,缺少对有关问题产生原因的揭示,缺少对某一个新闻事件与公众利益之间联系起来考察的意识,因而未能引导广大观众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产生更强烈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也许有人会说,满足这些要求只有做成新闻专题、新闻评论才可以办到,对于“消息”这类体裁的新闻则勉为其难。其实不然。一般消息类新闻虽然篇幅较小,但同样可以承担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同样可以承载丰富的新闻信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相信大家都能举出一些,这里不再赘述。
三、电视民生新闻融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和元素,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品位和价值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高度关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识、百姓情怀的同时,有责任培养百姓的公民意识,有责任引导普通百姓不断强化自己的公民意识。也就是说,媒体应当让受众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同社会公众利益联系起来考虑,然后决定自己的利益取舍和行为方式。新闻是对所发生的事实有选择地报道。电视民生新闻也不能例外。媒体不能把百姓日常琐事随意抓取一些作为民生新闻加以报道。这就需要一种把公共新闻融入民生新闻的理念,以提高民生新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品格。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现代公共生活空间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市民的公民意识以及市民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观察市民某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放在社会公共利益的背景下加以衡量,看这件事情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度如何。这就是说,衡量一则民生新闻的价值,就是要看它受否同时具有公共新闻的内涵,其公共新闻的内涵成分越多,其价值也就越大。公共新闻的基本内涵就是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它的诉求是在民生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这与部分民生新闻节目强调关注身边小事、家庭琐事是不同的。在民生新闻中,应当以“公共新闻”的理念设置议题,将政府和百姓连接起来,并引导群众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公众关心、政府关注,有条件或有可能解决的事情才可能纳入“公共新闻”的议题。在这样的议题设置中,百姓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从参与的角度与社会公共事务一起构成新闻互动,形成舆论声势,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主动与政府决策层保持沟通和联系,十分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它关系到问题的解决进程。百姓以公众的身份,参与公共领域的事务,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并最终分享公共生活的成果。这样,百姓由关心自己的事、身边的事,到关注大家的事、周围的事、社会的事、国家事,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意识体现。公众的内涵比大众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公众的权益问题,强化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通过公众问题的一个个解决,重构媒体、政府、受众的关系,引导公众议程,配合政治议程,培养公众公共意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提高传媒影响力、公信力。百姓提升了自我的“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制作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这样,民生新闻就找到了舆论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途径,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民主化的桥梁,给民意表达一个畅通的管道。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进行转移和分配,赋予全体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民众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从而使得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它更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这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办好民生新闻栏目的基础。
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国计民生”意识。“国计”与“民生”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住房、汽车、社保、医保、就业、升学、存款等等,总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从宏观政策中找到相应的对应关系,都能指导、帮助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和百姓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正因为如此,观众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生活事件,更要作出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他们期待从中获得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生活决策。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说:“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有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元素。”民生新闻不仅要以平民的视角看问题,也要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问题,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与事件的连接点、关联点。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从内涵和外延都得以拓展与提升。笔者认为,记者只要自觉增强公共新闻的意识,并牢牢把握“好看、有用、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做好民生新闻就会大有可为,就会越做越好。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