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人从运算能力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运算能力等方面入手,从一线老师的视角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提高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六次提到“核心素养”一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四次出现“数学素养”这一术语,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曾有幸拜读了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的《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一文,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他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因此,把这10个表述称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恰当的。本文选取“运算能力”这一数学核心素养,从一线教师视角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 谈运算能力之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
二、 观学生运算能力之现状
我们常会听到学生自责“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其实更多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混淆或者算理没有真正理解,这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而在运算中对运算有轻视态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他们心里认为“运算”是非常小儿科的东西,不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所以对计算导致的错误不以为然。学者张文涛对教学班学生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差也是教师自身造成的,虽然许多老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许多老师在确保计算准确率的指导思想下,变口算为笔算,甚至细心的学生连很简单的口算也非笔算不可。这样一来,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但计算的效率降低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小学生运算能力出现危机,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所以,要想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提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 重学生运算能力之培养
(一)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弄通算理、法则,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学者柏宗玲认为,在数学学习中,运算不正确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遗忘,性质混淆或生搬硬套,不注意适用条件等。因此,学生只有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各种运算所需要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理、法则和公式等数学基础知识,才能为提高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急于求成,其实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如算理不理解、法则不明白、性质不清楚等),通过查漏补缺,为提高计算能力做好基础工作。
(二) 激发学生兴趣,乐于计算,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
一提到计算,学生往往会觉得很枯燥:简单的数字符号,固定的算法法则。所以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得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抢答练习”“找朋友”“闯关游戏”“接力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结合教学的内容让枯燥的计算教学生动起来。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保障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養开始。”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做计算题时,学生经常会由于一些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规范书写、认真演算、自觉检查等习惯。减少出错的机会,提高计算准确性。
(四) 加强练习,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法宝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训练应该讲究策略和方法,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针对性训练(针对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通过强化记忆牢记常用计算数值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如: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等)。
(五) 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便运算的基础是一些数学运算性质及运算定律。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等。如:28×75 28×25=28×(75 25)、8÷12.5=(8×8)÷(12.5×8)等。有些计算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数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9 99 999=10 100 1000-3、25×9.9=25×(10-0.1)等。学生通过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总之,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运算能力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收获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A].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37-39.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云海.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初探[J].新课堂学习,2010(4).
[4]张文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40-41.
[5]柏宗玲.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J].学周刊,2011,(17).
作者简介:
陈尽颖,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提高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六次提到“核心素养”一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四次出现“数学素养”这一术语,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曾有幸拜读了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的《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一文,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他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因此,把这10个表述称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恰当的。本文选取“运算能力”这一数学核心素养,从一线教师视角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 谈运算能力之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
二、 观学生运算能力之现状
我们常会听到学生自责“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其实更多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混淆或者算理没有真正理解,这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而在运算中对运算有轻视态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他们心里认为“运算”是非常小儿科的东西,不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所以对计算导致的错误不以为然。学者张文涛对教学班学生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差也是教师自身造成的,虽然许多老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许多老师在确保计算准确率的指导思想下,变口算为笔算,甚至细心的学生连很简单的口算也非笔算不可。这样一来,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了,但计算的效率降低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小学生运算能力出现危机,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所以,要想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提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 重学生运算能力之培养
(一)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弄通算理、法则,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学者柏宗玲认为,在数学学习中,运算不正确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遗忘,性质混淆或生搬硬套,不注意适用条件等。因此,学生只有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各种运算所需要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理、法则和公式等数学基础知识,才能为提高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急于求成,其实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如算理不理解、法则不明白、性质不清楚等),通过查漏补缺,为提高计算能力做好基础工作。
(二) 激发学生兴趣,乐于计算,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
一提到计算,学生往往会觉得很枯燥:简单的数字符号,固定的算法法则。所以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得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抢答练习”“找朋友”“闯关游戏”“接力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结合教学的内容让枯燥的计算教学生动起来。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保障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養开始。”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做计算题时,学生经常会由于一些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规范书写、认真演算、自觉检查等习惯。减少出错的机会,提高计算准确性。
(四) 加强练习,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法宝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训练应该讲究策略和方法,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针对性训练(针对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通过强化记忆牢记常用计算数值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如: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等)。
(五) 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便运算的基础是一些数学运算性质及运算定律。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等。如:28×75 28×25=28×(75 25)、8÷12.5=(8×8)÷(12.5×8)等。有些计算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数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9 99 999=10 100 1000-3、25×9.9=25×(10-0.1)等。学生通过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总之,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运算能力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收获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A].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37-39.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云海.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初探[J].新课堂学习,2010(4).
[4]张文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40-41.
[5]柏宗玲.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J].学周刊,2011,(17).
作者简介:
陈尽颖,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