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理论课比操作课显得枯燥无味。往往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师们对上好信息技术理论也存在着很多困惑,能不能把理论课也变得富有创造性,让学生愿意学而且学得有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理论课创新思考
经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没有课堂纪律作保证,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热衷于到计算机室操作,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太愿意在教室里上理论课。所以,教师在教室里讲授计算机一些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往往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何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首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纪律管理,这是许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忽略的,或是有些教师只注意上课时学生是否安静,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主动投入学习等,没有真正的重视课堂纪律管理。没有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会很用心地去听。所以本人认为,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态度,强调:上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上机,到电脑室上机不仅仅是打字,更不是玩游戏;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着去探索,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发现操作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归纳操作的共通性、规律性。
二、设置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对电脑的好奇心,每周一到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往微机室,那劲头决不亚于中午放学“冲锋”到食堂的劲头,然后就自顾自的开起电脑玩,把老师的积极性都给打消了。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才能引起学生转变这个不喜欢上“理论课”的兴趣呢?如果就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但对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既然这门叫信息技术,也就是要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整合,做成课件或视频,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的看吧。但是我们由于硬件设备的匮乏,微机室没有安装投影仪。于是我就在微机室做了一个局域网,网上下载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这就在硬件上弥补上了。在教学处理上我也下足了一定的功夫,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导入,比如在上七年级《信息》时,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信息并且要会辨别信息,于是我采用一段情境进行导入:播放了一段少儿频道的《巧虎学做家务》这一影片,先问学生:你们从这个片断中学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帮妈妈洗菜、帮爸爸浇花……”。“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回答:“从动画、语言上等说了呀!”接下来我继续播放情景动画,“哎哟,好痛!”“这是什么?”有些学生反应过来:“是巧虎吃坏了东西!”“那你怎么知道是吃坏了东西呢?“这还不简单吗?它刚于说好痛!”“噢,原来你们是听到了巧虎喊痛的声音啊!那你们现在总结一下,刚才我们看了影片,你知道信息在哪吗?“这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首先它有动画、文字、声音,这些应该都属于信息吧!”一节看似枯燥、没什么东西可教的理论课就在我制作的情境动画中生动、自然地结束了。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深深地记住这一节课。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学生不再对理论课排斥了!
三、联系前后知识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很多的概念、意义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听了觉得很没有意义,更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但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的状况。因此,如何从学生需求出发,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去学,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经过不断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例如在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信息技术的《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一课时,我就采取这样的方式上:播放江西都市频道播出的都市情缘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在上网时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对方,对致于对方利用她的身份对其父母进行诈骗近八万元。直到案发时,这个中学生仍不相信诈骗犯竟是她在网络上的“红颜知己”。这个生活实例比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看完故事,就有学生自发的讨论:“啊,原来网络上,真的会有这种事?”“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
这则故事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很多学生痴迷上网,这一则网络故事让他们意识到不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又趁机给他们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使得学生感觉到不但要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而且更要注意网络安全的防范。这样前一个知识点《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与下一个要上的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两个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有效课堂的生成,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而且学生也深有感触,“以后上网要注意了!”
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在上信息技术理论课,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比如我在讲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中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将一台硬件齐全的废电脑搬到了教室里,一边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一边向学生们展示对应硬件,比如硬盘是什么东西?通过展示实物,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印象,而不是空洞地记忆。同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计算机各部件间的连接,我将硬盘、光盘、数据线的接入到主板上的方法一一展示给他们,还要求几个同学依次上台进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装,通过实践操作来锻炼他们的胆量,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将一节枯燥且难以理解的理论课用实物展示、实践操作来代替,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我们的一些计算机实践操作课也可以通过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达到锻炼学生的胆量与掌握知识两不误,效果非常不错。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用心去备课、用法去上课,相信学生们也会象喜欢上操作课一样爱上理论课。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理论课创新思考
经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没有课堂纪律作保证,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热衷于到计算机室操作,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太愿意在教室里上理论课。所以,教师在教室里讲授计算机一些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往往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何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首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纪律管理,这是许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忽略的,或是有些教师只注意上课时学生是否安静,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主动投入学习等,没有真正的重视课堂纪律管理。没有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会很用心地去听。所以本人认为,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态度,强调:上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上机,到电脑室上机不仅仅是打字,更不是玩游戏;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着去探索,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发现操作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归纳操作的共通性、规律性。
二、设置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对电脑的好奇心,每周一到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往微机室,那劲头决不亚于中午放学“冲锋”到食堂的劲头,然后就自顾自的开起电脑玩,把老师的积极性都给打消了。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才能引起学生转变这个不喜欢上“理论课”的兴趣呢?如果就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但对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既然这门叫信息技术,也就是要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整合,做成课件或视频,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的看吧。但是我们由于硬件设备的匮乏,微机室没有安装投影仪。于是我就在微机室做了一个局域网,网上下载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这就在硬件上弥补上了。在教学处理上我也下足了一定的功夫,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导入,比如在上七年级《信息》时,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信息并且要会辨别信息,于是我采用一段情境进行导入:播放了一段少儿频道的《巧虎学做家务》这一影片,先问学生:你们从这个片断中学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帮妈妈洗菜、帮爸爸浇花……”。“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回答:“从动画、语言上等说了呀!”接下来我继续播放情景动画,“哎哟,好痛!”“这是什么?”有些学生反应过来:“是巧虎吃坏了东西!”“那你怎么知道是吃坏了东西呢?“这还不简单吗?它刚于说好痛!”“噢,原来你们是听到了巧虎喊痛的声音啊!那你们现在总结一下,刚才我们看了影片,你知道信息在哪吗?“这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首先它有动画、文字、声音,这些应该都属于信息吧!”一节看似枯燥、没什么东西可教的理论课就在我制作的情境动画中生动、自然地结束了。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深深地记住这一节课。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学生不再对理论课排斥了!
三、联系前后知识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很多的概念、意义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听了觉得很没有意义,更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但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的状况。因此,如何从学生需求出发,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去学,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经过不断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例如在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信息技术的《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一课时,我就采取这样的方式上:播放江西都市频道播出的都市情缘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在上网时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对方,对致于对方利用她的身份对其父母进行诈骗近八万元。直到案发时,这个中学生仍不相信诈骗犯竟是她在网络上的“红颜知己”。这个生活实例比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看完故事,就有学生自发的讨论:“啊,原来网络上,真的会有这种事?”“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
这则故事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很多学生痴迷上网,这一则网络故事让他们意识到不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又趁机给他们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使得学生感觉到不但要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而且更要注意网络安全的防范。这样前一个知识点《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与下一个要上的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两个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有效课堂的生成,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而且学生也深有感触,“以后上网要注意了!”
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在上信息技术理论课,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比如我在讲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中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将一台硬件齐全的废电脑搬到了教室里,一边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一边向学生们展示对应硬件,比如硬盘是什么东西?通过展示实物,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印象,而不是空洞地记忆。同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计算机各部件间的连接,我将硬盘、光盘、数据线的接入到主板上的方法一一展示给他们,还要求几个同学依次上台进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装,通过实践操作来锻炼他们的胆量,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将一节枯燥且难以理解的理论课用实物展示、实践操作来代替,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我们的一些计算机实践操作课也可以通过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达到锻炼学生的胆量与掌握知识两不误,效果非常不错。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用心去备课、用法去上课,相信学生们也会象喜欢上操作课一样爱上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