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更新,这种创新教育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主体 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57-01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侧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大多采取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发现学习、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区别。新课程实际上是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从理念、内容、模式、方法和评价的全方位的更新。这种更新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不难发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这种更新就是一种创新式的教育,实质上是思维的创新。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兴趣、倡导民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的“教”是不可以取代学生的“学”的。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严师出高徒”的旧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取得学生的认可,与学生做朋友;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简单的否定,即使是非常离奇的想法,也不压制学生的见解,任何想法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可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耐心地倾听,认真地引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内活动。无自由便无创新,虽说“新”的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但有价值的东西必然都是从“新”中而来。这样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勇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乐于探寻未知的领域,善于提出精彩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利用圆明园兽首拍卖相关新闻,就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出资竞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表达不同见解。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阵地。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对于学生每一个思想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充分的表扬和肯定,这种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的发展,主动性地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采用历史与社会故事会、人物趣闻、纪录片、资料片、历史与社会解密、电影、字画等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产生强烈的反射,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二、设疑问难、诱发启智,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改革的不争的主旋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发挥其能动作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诱发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要看问题质量的高低。纯记忆性的或者是再认识、再现历史事件的问题,再多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含量不高。真正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在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让他们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如讲美国领土扩张时,可利用13星国旗与50星国旗的鲜明对比,设置“为何增加”、“如何增加”等递进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强调“多闻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设疑之外,还应该鼓励和启发学生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地提出问题,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点燃智慧的火花,建构浓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来。疑是知之始,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方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联系实际、追溯历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手段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素养、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其教学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纯学科知识的追求,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当今世界,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焦点热点彼伏此起。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中东问题、巴以问题、朝核危机、恐怖主义以及台海危机、中美日关系,及近期的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在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和根源,这都是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关注和联系的问题。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历史事件与时代的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注现实社会。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一线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的热点和焦点,教会学生使用历史这面镜子“鉴古而知今”,“鉴古而论今”。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主体 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57-01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侧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大多采取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发现学习、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区别。新课程实际上是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从理念、内容、模式、方法和评价的全方位的更新。这种更新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不难发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这种更新就是一种创新式的教育,实质上是思维的创新。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兴趣、倡导民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的“教”是不可以取代学生的“学”的。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严师出高徒”的旧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取得学生的认可,与学生做朋友;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简单的否定,即使是非常离奇的想法,也不压制学生的见解,任何想法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可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耐心地倾听,认真地引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内活动。无自由便无创新,虽说“新”的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但有价值的东西必然都是从“新”中而来。这样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勇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乐于探寻未知的领域,善于提出精彩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利用圆明园兽首拍卖相关新闻,就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出资竞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表达不同见解。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阵地。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对于学生每一个思想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充分的表扬和肯定,这种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的发展,主动性地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采用历史与社会故事会、人物趣闻、纪录片、资料片、历史与社会解密、电影、字画等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产生强烈的反射,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二、设疑问难、诱发启智,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改革的不争的主旋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发挥其能动作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诱发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要看问题质量的高低。纯记忆性的或者是再认识、再现历史事件的问题,再多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含量不高。真正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在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让他们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如讲美国领土扩张时,可利用13星国旗与50星国旗的鲜明对比,设置“为何增加”、“如何增加”等递进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强调“多闻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设疑之外,还应该鼓励和启发学生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地提出问题,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点燃智慧的火花,建构浓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来。疑是知之始,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方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联系实际、追溯历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手段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素养、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其教学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纯学科知识的追求,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当今世界,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焦点热点彼伏此起。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中东问题、巴以问题、朝核危机、恐怖主义以及台海危机、中美日关系,及近期的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在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和根源,这都是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关注和联系的问题。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历史事件与时代的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注现实社会。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一线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的热点和焦点,教会学生使用历史这面镜子“鉴古而知今”,“鉴古而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