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阶段性研究报告二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课题提出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几近于苛求的解释词语,写近、反义词,千篇一律的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貌似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质将最具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引入了枯燥乏味的训练,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语文教学要走出这个“怪圈”,就迫切要求我们建立一种语文与生活、与人的社会化的需要相适应的语文课堂。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曾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只有走向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为课题开展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理论思考
  概念的界定。“语文教学生活化”即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我们课题研究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切己体察”,也不能将现成知识或“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而应把全体学生带入“有我之境”,把课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再从中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这样的主体内化,主体体悟,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2)“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得到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3)“课外活动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主体素质和个性特征。
  3.研究目标
  3.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在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3.2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4.研究过程和保障措施
  两年多来,我们认真地组织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了“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4.1研究过程。
  (1)2008年1月~2008年2月,通过分析、研究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确立可行的课题研究主题,设计科学的实施方案,为下一步的实战研究打好基础。
  (2)2008年2月~2008年6月,通过大量地阅读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资料文献,充分认识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并再次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3)2008年9月~2009年1月,以课堂阅读教学为起点,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各位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的实际,认真上好研究课,不断地反思,形成阅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4)2009年2月~2009年6月,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学习习作中更好地生活。各位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的实际,认真上好研究课,不断地反思,形成作文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4.2保障措施。
  (1)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不断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把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2)课题组成员坚持每人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研究课,平时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常反思。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5.研究内容和研究策略
  5.1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5.1.1建立生活化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最基本关系,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得到教师接纳、信任、理解、支持、鼓励、赞美,就会从中感受友爱,体会友谊,增强自信,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真诚地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比如在平时的交往中,合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习惯,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适当的时候称呼学生的“小名”,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学生一起游戏,融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朋友。这样做,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质的转变。
  5.1.2还原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意蕴。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人类语言还是教育,都是应生活之需而产生的,它们与人的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关联性。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是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之精华,其中的绝大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抽象的,又是间接的。而学生则拥有大量的、丰富的与之相关的直接经验,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生活经验,文本中那些抽象、间接的经验对学生才具有了潜在的意义。这种潜在意义向现实意义的转化及其转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活动和师生在日常生活之间能否建立有机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将阅读活动尽可能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取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已有的视界期待,并将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这为学生的积极建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当文本还原成生活场景,其生命活力便得到张扬。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活的意蕴。在经历或亲历基础上来理解文本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环节:小组成员合作表演举行葬礼的场面。有的学生扮演总统,有的学生扮演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有的学生扮演游人,有的学生扮演热爱大自然的人,有的学生扮演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各个小组汇报了学习成果。学生生动的表演使我大开眼界:“总统”说:“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希望大家都做有责任心的公民!”“专家”说:“森林是一个大水库,乱砍乱伐会造成水土流失!”“瀑布”说:“爱护水资源吧,要不最后一滴水一定是你们人类的眼泪!”
  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文,对于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让小朋友们用动作来解释,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双手准确地诠释出动作,明白了“掰”“捧”“抱”“扛”的区别,又大大增加了学习生活的情趣。
  在教学时我们还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说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比如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以及世界各地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从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照片和字字血泪的文字,并在上课的开始时,就创设情境,那燃烧着战火的画面、字字带泪的文字及忧伤的音乐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造成一波波强烈的冲击,把同学们带入到一种非常悲痛的气氛中,学生的感情与雷利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入情入境,教学起到渲染感情,升华感情的目的,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水到渠成。
  5.1.3构建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课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是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结合生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亲近大自然。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的佳作,传统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长期困于校园,困于教材,获得的感知也是肤浅、间接的。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奇,对事物充满了认识和探究的渴望和热情。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去体验,借助大自然的课堂,引导学生去捕捉课文所显示的大自然的生命活力,通过符号和语言去感知自然与生灵,让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在一棵棵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大自然中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山川湖泊,这些具体形象给学生的印象远比课本中的知识深刻。亲近大自然这一点,作为教师,应该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事物,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和感悟生活世界的一切美好事物,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课本中已经呈现的或无法呈现的美景。比如在教学《找春天》这课之前,布置学生课前去观察周边、野外或农村的景色,看看春天的变化,收集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实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促进个体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2)关注社会。
  语文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合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语文阅读,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语文信息铺天盖地,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去感受社会上的民俗民风,如参观了席桥的花木,走进了楚州电台,走进了白马湖的国防教育基地……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报刊、互联网等搜集国内外重大新闻、本地区的热点问题等资料,扩充课文知识,让间接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感受,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触及社会焦点,如带领学生收看神州六号升空、运行、降落的过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了解甲流感H1N1的危害,教育学生科学地面对疾病等等。
  5.2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5.2.1与课堂生活结合。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我们觉得:如果所有的讲读课仅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那收获将是片面的,局部的。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找出读写训练点,帮助学生积淀写作方法,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课文的空白。
  (1)学好课文,积淀素材。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灰椋鸟》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即从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由近及远等,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蔚为壮观和作者的真情实感流露,无不缘于他的仔细观察。如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船长》、《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结合课文,引导写作。
  这里的写作指的是课堂的小练笔。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练写片段,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反馈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小处着眼,联系上下文来写,就不会觉得无从着手,畏难情绪较小。如有些课文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堂上让学生以所读的课文为范例,从读中学写写作技巧。教学了《碧螺春》后,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特产,以“家乡的特产”为话题,进行仿写,《洛阳一绝——水蜜桃》《巨峰葡萄》《番茄》等仿写作文层出不穷。又如有些课文意犹未尽,一课学完了,但也留有许多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学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后,学生对“大黑骡子该不该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议,各抒己见。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些灵动的信息,布置了《我议大黑骡子的生死》的作文,让学生一吐为快。再如有些课文的主人公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平凡的诚实的小送报员,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教师灵活把握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样像《我感受海伦•凯勒世界的一分钟》《真心换真情》一类的作文片刻功夫跃于纸上。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是聪明的,我们给了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同时也得到许许多多意外的惊喜。
  5.2.2与课外生活结合。
  让作文走进生活,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真实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把丰富的假日生活,多彩的家庭生活、愉快的参观浏览、身边熟悉的人、事引入作文课堂,提高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原来番茄如此多姿》、《生日的礼物》、《参观中天钢厂》、《再读“三国争霸”》、《我给爸爸画像》、《当小记者的滋味》……一篇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作文,就是一个个学生生活的缩影,那里充满了甜酸苦辣,流露了真情,那里就是学生生活的再现。
  (1)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如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都要组织学生去远足。这学期,组织了六年级的学生远足去桃花坞看桃花。在难忘的远足之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远足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热、渴、累,以及一路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写出来的作文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魔鬼训练》《考验?考验!》《期盼、兴奋、抱怨、振作》,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令人忍俊不禁。宗璐写到:原本就已走得一身疲惫的同学们一踏上这漫漫长路,就开始叫苦不迭。我也像被霜打的茄子,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只觉得脚步越来越沉,灌了铅似的。此时,“开心大王”严人杰见大家垂头丧气的,就高喊一句“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被他这么一喊,同学们个个哈哈大笑起来,不知不觉中,脚步轻松了许多……读着学生的习作,远足时的一幕幕仿佛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地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如我校每周的流动红旗大评选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参与的常规评选工作,与班上每一位同学的言行休戚相关,所以就写成了《我在这里成长》、《流动红旗系我心》等作文。又如我校支教老师在农村开展了“养蚕系列活动”,高年级学生个个参与这项活动。教师就以“养蚕”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写作。在《我与蚕宝宝》《养蚕日志》、《蚕儿,让我欢喜让我忧》、《蚕儿,你真了不起》、《全家总动员》等习作中,学生纷纷吐露了自己在养蚕过程中的感受,有喜悦也有伤感,有失意更有成功,亲身的实践更是令学生终生难忘。
  (2)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将“方塘”的美景描写后,即追根溯源: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个不枯竭的“源头”为它不间断地输送“活水”,才使“方塘”如此美妙迷人。我们从实际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深切地体会到学生写作水平之所以欠佳,文章视野狭窄,取材俗套,语言空洞,这些都与学生的阅读面窄,阅读量小,腹中空空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外阅读遍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它已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提高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是这样开展课外阅读与积累的:
  ①每天2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外阅读。教师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名篇、寓言童话、科教知识等篇目让学生广泛阅读,教师从担任组织者的角色逐渐转移到成为学生读书的伙伴,学生在座位上静静看书,教师也在讲台上默默读书。每天20分钟的阅读,学生一开始确实是被动读书,但书的强大磁力自然会吸引这些钻了进去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读书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最后,读书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一会儿才能安然入睡。
  ②开展每周“五个一”活动。“五个一”指的是每周背诵一首古诗,积累一段精彩句段,一个句言警句,一个歇后语,每天一个成语,师生共同寻找积累材料,每节课前进行诵读,在一周下来,“五个一”已熟记于学生心中,学生感到学知识真是乐趣无穷。
  ③举行各种形式的巩固与内化活动。遗忘的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前一周积累的知识等到下一周时就容易忘记。教师们就及时进行复习巩固,采用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小组比赛”、“擂台赛”、“知识抢答”、“比比谁的记忆好”,有的甚至利用班队课进行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积累的知识逐渐应用于生活与作文之中。
  5.2.3与社会生活结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交往能力,作文教学也应增加实用性,除了教材中要求学生的通知、借条、领条、收条、留言条、书信等,还可以结合社会及市场领域的需要适当增加内容,如写广告、产品介绍、合同、海报等直接处理社会生活实际的文章,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生活。
  如学了《碧螺春》后,让学生写一则有关茶叶的广告;学了《特殊的葬礼》后,让学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一份追悼词;为自己的精美小制作写一则产品介绍书;为年级组组织的“小小商品交易会”写一则海报;为学校科技节设计的会徽写一份设计意图;为印度洋海啸后发动全校捐款写一份倡议书等等。这些习作的训练,让作文成为了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克服了作文虚假空洞的现象,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
  6.研究成效
  6.1教师的成长。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收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这样,使得课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有效,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真正得到了提升。
  实践之余,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撰写论文,近三十篇论文在省、市、区的各级各类论文比赛活动中获奖,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借鉴行知思想 推进语文改革》、《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与生活共舞》等近二十篇理论文章在《辅导员》、《学校周刊》、《科学大众》、《中国小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今日教育》、《长三角周刊》等各类报刊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6.2学生的成长。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也取得较大的进步。在阅读教学中,他们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去体会、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用自己生活的经验很好地诠释文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能说真话,诉真情,把作文变为他们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并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写自己喜欢的生活,提高了作文水平,养成了写周记、随笔的好习惯。一个学期以来,有几十篇习作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如咸雪婷、童颜等十位同学的习作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咸雪婷、徐绍然、赵子萱、武启涵、高雨婷等近百位同学作文发表在《辅导员》、《淮安新闻》等报刊上。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美术教育,不应该是培养几个美术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大众艺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这是中学美术发展的方向,也是最好教育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章阐述了中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的重要意义,以及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向学生展现艺术的多样性,让学生能以开放的头脑接受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品味,为将来能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打好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
期刊
【摘要】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中职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无时无刻都渗透得教育。数学教
期刊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我国现代化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学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参加工作时解决处理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从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
期刊
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物理教学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简单的阐述一下我们物理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其实,对于素质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在本文中所谈及的素质教育,指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很多人都认为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了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的确也很难想象会在什么场合要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有些
期刊
【摘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后进生越来越多。本文就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并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论述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关键词】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对策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后进生在逐
期刊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2009年12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方面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旨在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理念,教法,学法    2009年12月18日至12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研修学习,先后聆听了十几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对数学教学的
期刊
【摘要】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上,存在较多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课程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动手反应能力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初中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提倡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与生活联系密切,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应活用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活用,数学新课程
期刊
夸张手法是文艺创作中为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手法,其原本意思是:夸大,过甚其辞,指为了启发听者、读者、观众们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表达的力度,用夸大的言辞、动作、情景等来形容事物。夸张手法的特点是诙谐、幽默、直观易懂,引人入胜。心理学家认为:某些刺激偏离它们的周围环境或偏离人的预期效果,会使人产生新颖感、独特感和惊奇感,这种能引起差异的刺激会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眼光会
期刊
【摘要】激励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主观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激励的效应。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效应,运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激励手段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主观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下激励效应:  1.要注重成就效应  成就心理,指人期望通过努力达到成功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里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扎实,达到教与学的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甚至于达到了公开课、示范课等没有了多媒体就不成课的地步。在这种行必用多媒体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