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课堂本来面目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er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本来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特色的舞台,教师理应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课堂高效而精彩。但很多老师在讲授公开课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的花哨或者环节的完整,以致课堂脸谱化倾向严重,最终让课堂从鲜活生动的师生互动变成僵化刻板的机械流程,导致“教学”失去原始的、生活场景化的本来面目。
  现象一:“物质的量”这一部分的教学场景是高中化学最难设计的内容之一。一节市级公开课中,教师频频发问,学生流利作答,课堂效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学生不仅对“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这一新知识点接受极为顺畅,在应用“摩尔”表达微粒数目的时候也显得得心应手。一堂堪称高效的公开课过后,教师们纷纷赞赏有加。然而一位教师通过和学生的私下交流,得知这节课的大多数内容教师已在几日前给学生讲过一遍,所谓的“新授课”实际上是一节复习课。这里面固然有教师想让公开课进行得更加流畅等诸多因素,但这样弄虚作假,不仅失去了公开课的本来意义,而且直接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原来为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过程是可以不择手段的。毋庸讳言,在当前的各级公开课中,不乏这样的现象。
  现象二:在校级公开课《化学反应中的焓变与反应方向》中,教师这样设计了情境引入:展示各种自然现象、工业生产、化学反应的图片,提出“化学反应中是存在能量变化的”这一观点。图片美轮美奂,学生也兴致盎然,然而一堂课结束之后,在评课的过程中,一位老教师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讨论的是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那么我们的情境引入是有针对性的吗?或者,是不是冲淡了这堂课要讨论的问题主旨呢”?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确实想了很多办法来让课堂更加引人入胜,但在我们设计的问题或者知识情境中,有多少是无效的提问,又有多少是缺乏实用价值的花样文章呢?
  现象三:一次在教研员的组织下,观摩一堂省优质课比赛的录像。应该说这一级别的比赛课堂,教师已经个个身怀绝技,这节课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的气氛非常热烈,尤其是教师个人设计flash动画非常精彩。但在比较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的时候,教师没有采取演示实验的手段,而是先出示了一个flash课件演示通电后,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对应的小灯泡亮,醋酸和氨水对应的小灯泡较暗,然后又以另一个flash课件从微观上分析了强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强弱。教研员专门就这个环节让老师们进行点评,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语点醒梦中人——“第一个课件设计显然不合理,因为这是一个模拟的场景,其效果和直接告诉学生‘浓度相同时,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导电能力强,醋酸和氨水导电能力弱’没有区别,应该用演示实验传递的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最起码,应该是实验录像;第二个课件是恰当的,因为微观粒子的反应实质显然无法用实验来模拟,这样的表达显然更直观”。公开课和优质课由于为了迎合当前的评价机制,存在诸多这种“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现象,这无疑是一种唯技术至上的意识在作怪。
  现象四:笔者多年前的第一节县级公开课《简单有机物的合成》,最后设计了一个能力提高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二酸乙二酯的路径。可能由于关键点点拨不够,也可能因为学生过于紧张,在让学生描述这个过程的时候,接连几位学生都没能很好地完成这个问题,最后只能在我的提示下勉强完成,而且导致拖堂3分钟。评课的时候,作为年轻教师的自己心里很有几分忐忑。果然,几位评课教师委婉地指出了课堂的效率问题,但就在此时,教研室的兼职教研员、邻校的一位老教师微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倒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更鲜活,更符合实际,我想问一下老师们,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课堂是课堂最原始的状态么”?虽然这位老师的话或许仅仅是为了消除一位年轻教师的紧张心理,但时隔多年之后,我依然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无论公开课还是优质课,我们运用那么多的手段进行修饰,其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当一切评价都是围绕着技术手段、知识达成度、课堂完整度而展开,是不是已经背离了教学的本身?
  综合以上内容,我认为已经到了亟需更新观念,让公开课返璞归真的时候。该怎样保证化学公开课的新颖性与观赏性,又不至于陷入手段至上的窠臼呢?
  一、重视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论认为:科学素养是自然学科的重要教学目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在新课改理念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实验素材,创建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是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条件所限,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演示实验都无法开齐,更不用说对设备要求较高的分组实验;在有条件开齐实验的地区,却往往因为教师轻视实验的作用而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分组实验的效果明显好于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给学生的直观感受也是实验录像、多媒体课件无法替代的。所以,根据授课内容挖掘实验教学素材,用实验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完成思考,应该是化学公开课永不过期的基本形式。
  二、优化设计教学情境,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同样的知识点,以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展示,效果很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分析镁粉加入溴水中使溴水褪色的问题时,对于褪色原因,同学们提出两种不同解释:甲组同学认为是溴溶于水后,溴和水发生了可逆反应:
  Br2 H2O=HBr HBrO,然后进行如下反应
  2HBr Mg=H2↑ MgBr2
  2HBrO Mg=H2↑ Mg(BrO)2
  由于上述反应,使溴水中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使溴水中褪色。
  而乙组同学则认为,镁是活泼金属,在溴水中存在大量的溴,应是溴与镁直接反应:
  Mg Br2=MgBr2,从而使溴水褪色。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出几种方案,以证明自己的观点:①在溴水中加入镁粉,立即观察,看是否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如果有大量气体产生,则甲组同学解释有道理。②镁粉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看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否褪色,如果不褪色,说明镁不与单质溴直接发生反应,甲组同学观点正确;如果褪色,说明乙组同学观点正确。如果适时结合演示实验,则必将引导学生产生更积极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愉悦。
  三、创新课堂形式,深化课堂内容。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在课堂讲一些看似无关的“题外话”时,不管基础好还是基础差,学生都能会心一笑。所以,如果在课堂上处理某些知识点时学生遇到思维障碍,那么就一定意味着我们对这部分的内容的细化分解工作没有真正到位。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对课堂形式和内容的研究与创新永无止境。笔者曾经在处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工业三废的处理与环境保护”这一部分时,让学生们自己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模拟完成了一个“环境法庭”,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取得了良好的连锁效应。通过筹备及进行这样别开生面的“环境法庭”,学生们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背景的过程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在辩论和互动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功能和内容都在新的形式下得到延伸和拓展。所以,求新求变与摒弃脸谱、去伪存真二者并不相悖,关键是让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做到和谐与统一。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完善人格的实验田。要真正让课堂中充满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力量,技术性问题永远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要倾注自己饱满的情感。公开课,作为引领教师授课方式的一种标杆,我们更希望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缺憾,可能不完美,不一定绚烂,不一定多元,也未必理念超前,但一定要有情感和思想。或许,这正是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容易出现以“得出面积公式”取代“让学习发生”的情况,导致这一内容的教学窄化。鉴于此,提出三点建议:提升学生对图形的敏感性,重视对转化思想方法的感悟与掌握,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结构性认识,从而让教学扎实而丰厚。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对图形的敏感性;转化;结构性认识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公开课的热门选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一,学生有“邻边×
【摘 要】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主要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也就是说,数学模型构建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五套教材进行横向比较,分别从“情境内容的编排”“概念描述的编排”“算法揭示的编排”“应用练习的编排”四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长方形周长 教材比较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现代数学得以健康发展的
“2,5的倍数的特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一节相对简单的课,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困难都不大,但笔者却将其上成了一节复杂的课。  【课堂呈现】  教学片段1:让学生确定探究起点,初次探究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你们打算先研究哪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呢?  生:我打算先研究1的倍数的特征。  生:1的倍数的特征不需要研究,因为所有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
【摘 要】HPM微视频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HPM微视频有诸多优点,其设计环节主要包括:确定课型、圈定融入环节、搭配微视频类型、参照微视频类型、选择史料内容、制作微视频。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微视频  一、引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
【课前思考】  国内教材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为“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转化方法只涉及剪拼法,不能帮助学生积累倍拼法的活动经验,在后续“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中出现经验断层。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作为单元面积公式序列的起始课,主要基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能激活学生将直角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自发经验,同时提炼出剪拼法(沿着与直角边平行的中位线剪拼为长方形)和倍拼法(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合拼为
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一直是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活用教材”的教材观也是当前教育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材解读、方法选择等方面会有较大的不同,不同的教学定位会给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培养带来很大的区别。本文通过在“位置与方向”一课教学中的有效尝试,就教材的解读与处理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以期引发更多人对于教材的关注和研究。  “位
【摘 要】中美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等素养的培养。两国的教材也都重视数学素养的普遍渗透,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情境设置来渗透数学素养;通过多元表征来丰富数学素养;通过设置数学专题来促进素养发展。教材还通过强化数学问题解决的程序和步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人教版《数学》;美国My Math  教材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它的编写依
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地经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那么,教师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对此,笔者将结合一位新教师的随堂课的数学实践来展开分析思考,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6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探索欲望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
【摘 要】儿童学习某个数学知识前的原初认知,可能是偏离了科学概念的相异构想。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基于原有的经验去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绝大部分学生都想不到用倍拼法,但倍拼法又是他们最终需要吸收内化的方法。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情检测、教材分析、学材对比教学等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原初认知与最终认知之间的差异,并寻求最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的学习素材来达成相异构想的调正。  【关键词】相异构想;学材
【摘 要】拓展性课程以课程知识为载体,适当地开拓、延伸,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磁立方’制作活动日历”是一个兼具活动性、拓展性与研究性的课题,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了整合与拓展,通过引领性的大问题,从“童味、童心、童思”三方面谈了基于学校实践的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童味;童心;“童思”;拓展性课程;活动日历  浙江省教育厅于 2015 年 3 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