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个性 创新语文课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00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刻意“创造”出某种新语言形式,而是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突破已掌握的语文知识。不断吸取,掌握和运用新的表达形式。在教学中,要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我根据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沟通情感,唤醒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是最富感染力的表情。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就像一缕阳光,带给学生温暖。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活跃气氛。师生之间会消除心理疑虑,有种亲热、容易贴近之感。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愿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反之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感情。师生之间感情不通,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低。教师讲道理再好,学生也会无动于衷。由此可见,情能唤起学生的信任度和求知欲,能给学生心目中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其产生的“首因效应”一定很好,这样无疑会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把“爱学生”的感情带进课堂。
  
  二、巧妙设疑,营造创新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文本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因而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三、创设情境,创新语言实践
  
  创新教育为师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的助动剂,教室不再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阵地。教师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们感到异常的兴奋,学习热情倍增。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把课文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他们想尽办法运用语言相互沟通。这时教师把他们急需的语文教给他们,他们就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由此可见,教师巧设探索机会。学生在有效、宽松的语言实践情境中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自主探究,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智力激励法,使用这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集中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集思广益,激活其头脑中的相关内容的链接。自由、新颖的教学策略,撞击了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发展了思维。升华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同步的、瞬时的传播时代,突发事件可以在同一时间跨越时空传播到全球。此时的媒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区分,媒介的偏向性特点以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厌教,气氛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的情况的确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觉意识不强。认为语文拉分不大,题目又灵活。难以把握,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稳拿分数。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还在牵着众人的鼻子走,教师、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在观念上没有更新。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沉闷现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真正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改变传统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纲举则目张”的问题。所以,对一堂课、一篇文章来说,一个主问题设计的好与差将会直接关系到这堂课、这篇文章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攻克这篇文章重难点的大事。那么到底如何设计好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呢?    一、从课文标题入手设计    从课文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是个非常有
厚重感是指在文章的阅读欣赏中读者产生的一种内容丰富、情感凝重、思想深刻的感觉。这个概念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的内容、情感、思想,有三个方面a的要求:内容的丰富性、情感的凝重性、思想的深刻性。这样的文章定会以其丰厚的内涵、真挚的情感、透彻的认识来赢得读者的青睐,也能够显示出作者的知识、情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高考中更是能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具有厚重感呢?首先从内容来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