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观察(附30例报告)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ing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并进行随访6个月-2年。结果所有患者出院时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评估治疗效果,良好24例,轻度残疾3例,中度残疾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未发现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确切,且创伤小、安全性高。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格拉斯哥评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底部或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继而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1]。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的破裂,约占50%-85%,且病死率较高[2],给社会及家庭造成巨大压力,早诊断和早期针对性的治疗是提高治愈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再次出血的风险大,随时可能再次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而危及生命。目前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主张尽可能在出血发生的6-72小时内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或者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的介入手术治疗[3]。但是,开颅手术带来的创伤让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探求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是神经科医师的首要任务。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获得了显著地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18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4.5±6.5)岁;病程为1-24小时,平均(12.2±2.4)小时;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合并颅内血肿者4例。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确诊,其中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界处14例,大脑前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3例,椎-基底动脉2例;多发性动脉瘤1例,其余为单发。应用Hunt和Hess分级法[1]对患者的临床状态给予分级:I级3例,Ⅱ级9例,Ⅲ级11例,Ⅳ级6例,Ⅴ级1例。
  1.2治疗方法
  1.2.1所有患者首先给予全身麻醉和全身肝素化,经皮行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通过行全脑血管造影,以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瘤颈与瘤体的比例及瘤体所在动脉的血流情况。动脉瘤体积在1.2mm×1.2mm×1.5mm-10mm×14mm×18mm间,瘤颈与瘤体比例约为1:1-1:3。在患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置入5F或6F导引导管,应用Tracker-10微导管与Dasher-10微导丝配合,将微导管沿导引导管送至动脉瘤内,根据动脉瘤情况选择相应大小和数量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术后6小时拔除导管鞘并压迫穿刺点、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抗凝和防治血管痉挛等治疗。
  1.2.2一般治疗包括持续生命体征监护、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有脑积水者行脑脊液置换术,预防肺内感染等。
  2结果
  在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30例患者中,完全栓塞(100%栓塞)21例,大部分栓塞(90%-98%栓塞)8例,部分栓塞(80%-89%)1例。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发生血管痉挛5例并给予积极处理,未造成缺血性损伤。
  根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良好24例,轻度残疾3例,中度残疾2例,死亡1例。
  本组29例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或电话随访,随访6个月-2年。其中22例康复良好,7例遗留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3讨论
  顾名思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顱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出血,动脉瘤是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引起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扩张或膨出,瘤壁甚至薄如纸张。目前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颅内动脉瘤可自发性破裂,亦可在血压升高等情况时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撕裂样头痛、喷射性呕吐、颈抵抗等,出血量大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死亡。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措施主要有内科保守疗法、外科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通过应用止血药等药物治疗,对病因治疗效果较差,尤其是动脉瘤破裂所致者,再出血风险极高;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创伤较大、危险性高,尤其对于老龄等患者适应性较差。1991年Guglielmi开创GDC栓塞治疗方法以来,以显著地安全性和有效性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所青睐,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现已成为动脉瘤破裂治疗的首选[4]。
  血管内栓塞治疗主要是使动脉瘤闭塞,阻断与正常动脉血流的相通,从而消除了动脉瘤破裂引起致命性出血的危险。在栓塞术中使用的可脱性微弹簧圈,柔软性高,置入动脉瘤内后填堵瘤腔,并在弹簧周围逐渐形成血栓,从而在不影响载瘤动脉血流的情况下使动脉瘤闭塞,从病因上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5]。同时,血管内栓塞治疗也存在相关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其次是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这也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术中须密切监护、肝素化适度、控制血压、操作轻柔得当,术前、术后积极防治血管痉挛等。
  本组研究选取的30例患者均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合并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5例,给予积极处理未造成相关脑损伤,仅有1例因年龄大、体质差、出血量大,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再出血病例。所以,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而且创伤小、安全性较高。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180.
  [2]邢吉军,李强.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多重对应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2):169-170.
  [3]裴红霞,林金生,肖军.7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的对比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99-1501.
  [4]刘丛,程远.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9,31(3):207-210.
  [5]李长茂.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21-2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人文关怀期望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24例肺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建立信任关系,做结构式的提问,进行相关访谈培训,在访谈结束后,做记录、回忆、分析。分析讨论患者的情感期望,患者的医疗护理期望。结果有20例以上的肺癌患者,对医护人员、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等,具有有情感期望,并且具有医疗护理期望。结论肺癌患者诊断过
【摘要】 目的 了解替比夫定耐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54例慢性乙肝患者均为替比夫定治疗24周以上未改善者,联合阿德福韦酯片10mg/日均继续治疗12周,观察24周肝功能的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结果 加用阿德福韦酯后24周肝功较前明显好转,HBV-DNA病毒定量及HbeAg滴度明显下降或阴转。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替比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
期刊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SCI
期刊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与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的不同之处.材料与方法:收集7例肝脏 孤立性坏死结节、5例肝脏炎性假瘤临床及MRI资料,以上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
期刊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受累关节的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证据表明炎症在OA
【摘 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胃溃疡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科就诊的胃溃疡并首次住院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与治疗的整体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5.4±2.9) d,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9±2.7) d,与对照组相
期刊
脑梗死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人们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2],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探索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的潜在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研究领域仍然具有
患者男 ,31岁。于 1998年 2月 9日中午 12∶30口服氯氮平 75 0 0mg后 ,感头晕。约 2h后 ,大量流涎 ,呕少量淡黄色液体 ,5h后家属得知 ,立即送市精神病院急救 ,予洗胃、输液、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