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模式构建与应用

来源 :语言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法可促使学习者自我探究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本文将美国“探究式学习模式”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结合,构建了“四段九步”的汉语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应用实践与教学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点的理解和运用,锻炼学习者的语篇表述能力,构建师生多维合作的课堂关系.此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调整再融入到不同教学环节中,以更适用于汉语综合课与文化课.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效益应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结合一堂公开课,试从解读有人、设计有料、交流有趣、互动有情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四有”课堂创设的途径,以努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卢前的诗作既有新体,又有旧体,但最终诗人选择回归传统,提出建立“民国诗”的主张,并通过实践对传统诗歌做了诸多探索:“日记体”的引入扩大了传统诗歌的诗意容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弘扬赋予传统诗歌更多的发展动力;“平易”“通俗”审美标准的确立为传统诗歌的“平民化”铺平了道路.民族形式与民族品格是卢前旧体诗歌创作的双重追求,体现了他在传统诗歌发展方向上的文化选择.卢前对传统诗歌的回归看似是反“现代”的,但他对新诗的反思与对传统诗歌的改造都带有理性色彩,与当时社会的需求形成了另外一种逻辑关联,同样值得关注.
转喻构词是汉语庄雅语体最常用的构词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正式语体当中,人们喜欢使用庄雅语体的表达方式以调整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转喻构词是在两个相似或者相邻概念之间建立起心理通道,这种心理通道在认知机制上是可以解释的.汉语庄雅语体中的敬称、美称、委婉表达、雅称、谦称大多是通过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它们构成了汉语庄雅语体的表达系统.
据Word Spy网站介绍,FOMO是短语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也可写作Fomo或fomo.它的解释为:“The fear of missing out on something interesting or fun,particularly when it leads to obsessive socializing or social networking.”(对错过有趣或好玩的事情的恐惧,尤其当它导致过度沉迷社交或使用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互动时.)
期刊
“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不对称现象都是语言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语料库统计为基础,探讨了“的”字隐现与主宾语位置的关系,认为“的”与宾语位置更和谐,或者说“的”更易于后置,而“的”语义平面的描写性与语用平面的指别性之间的强弱对立是造成“的”字隐现在主宾语位置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尝试将情态范畴的现实性、非现实性概念引入“的”字隐现的分析,认为“的”与非现实性语义更和谐.
本文旨在观察与解释成语形义变异及生成的目标语变体,描述成语形义变异路径依赖:义位→自设义位/空义位;分析基于不同路径依赖的“表达—接受”互动及成语—目标语加工与识解难度:自设义位<空义位;解释自设义位/空义位→义位可逆转化的机制条件和障碍;探索偏离成语形义约束的目标语与成语规范的矛盾解决方案和逻辑理据,给出看似不可控的“任性”语用实例背后可控的解释规则.
本文基于2018年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数据对全球HSKK考生口语能力表现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2018年HSKK总人数明显少于同年HSK考生总人数,考生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外,其整体口语能力处于中低级水平;初中级水平来华考生的口语表现优于境外学习者;HSKK考试方式对考生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建议通过将成绩纳入到人才选拔以及在留学标准制定中扩大HSKK的影响;鼓励学习者通过参加HSKK考试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多方努力共同培养全球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为他们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营造空间.
前人都注意到了“貌似”的多义特征:相似、表面上像(而实质不是)、可能是,本文分别称为“似”类、“非”类、“或”类貌似句,并试图作统一描写和解释.首先从现象—本体二分思想出发,认为“似—非”之间解读游移,是因为言者意图分别聚焦于“现象相似”和“本体不同”,而决定意图聚焦的因素可归结为信息领地状态,即言者(和其他认知主体)对目标和参照“本体不同”信息的知晓程度.K+(熟知)则意图聚焦于现象相似,貌似句取“似”类解读;若言者K+,且认为他者K-(少知或不知),取“非”类解读.若言者自己K-,取“或”类解读,此时
非应答“对”在汉语日常会话中具有序列结束的功能,此功能的表达及演变可由其序列分布推知.非应答的“对”常见于扩展性讲述序列及序列的第三位置.在扩展性讲述中,“对”或处在扩展性讲述话轮的结尾,提示序列和话轮的结束;或处在长话轮中,标示互动僵局的终止.而在扩展性有限的序列中,“对”总是附在相邻对后件之后,作为序列第三位置对听话人的亲附行为表示认可,同时是序列结束标志.“对”的非应答特征及其“序列结束”功能的凸显,是后件语音形式交叠或脱落并规约化的结果.
《礼记·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顾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该影片的配乐参与叙事,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用哀而不伤的音乐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影片讲述的是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故事,但并不流于表层生活流水账一般的叙述,而是深究其职业特殊性之下的人性的光辉与入世的温暖,用朴实的镜头展现出平凡又不寻常的人生图景,用死亡观照人生.通过大提琴家小林大悟亲身经历,对入殓师的态度由偏见转为理解,为我们展示了死者最后的尊严以及生者通过这最后优雅的入殓仪式来与死者和解.所以《入殓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