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经典儿童戏剧反思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创作之现状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儿童戏剧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内容、题材、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就其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外国经典儿童戏剧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可撼动。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我,找出自身的缺点与差距。本文从分析当前儿童戏剧的特点与突破,通过与外国经典进行对比找出创作短板,以及揭露儿童戏剧创作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入手,对当前的儿童戏剧的创作问题提出新的建议及看法。
  关键词:儿童戏剧;现状;创作;外国经典;比较
  儿童戏剧以其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及故事内容吸引着无数的观众。作为儿童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儿童戏剧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儿童戏剧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使当代儿童戏剧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戏剧在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同时还应敞开视野,从许多外国经典作品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明确作为儿童戏剧创作者的责任以及儿童戏剧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孩子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一、中国当代儿童戏剧之特点与突破
  从1919年11月4日郭沫若先生在《上海时报·学灯》发表了第一部儿童诗舞剧《黎明》掀开了中国现代儿童剧序幕开始,到建国初年驰骋舞台30年至今仍久演不衰的经典儿童戏剧《马兰花》,再到如今使苏州滑稽剧团走出困境,在全中国火爆热演两千多场的《一二三,起步走》。中国的儿童戏剧创作在不断的摸索中已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形式、内容、主题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首先,体现在内容时代感的加强。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优秀的儿童戏剧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小雁齐飞》等,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了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将视野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将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发展状态在戏剧舞台上反映了出来。如《山里的泥鳅》通过描写打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的相互发现,反映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向前,向前》在描写80后老师与90后学生的相互交往之中,直击高考综合征、青春躁狂症、当代师生关系等现实而尖锐的问题。这一充满现实感题材的戏剧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让孩子们认识到社会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正确态度以及解决方法。
  其次,越来越多不同题材的儿童戏剧涌现了出来。既有表现当代校园生活题材的《古丢丢》《山里的泥鳅》《我和我的影子》等,又有童话题材的《八层半》《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巨人城堡》等,同时还有《西游记》《渔童》《小小阿凡提》等中国神话故事。题材的多样性,不仅在于表现了当代儿童戏剧创作的丰富,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够更加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儿童文学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属于广大儿童自己的文学样式。而"儿童"这个概念又相当的广泛,它包括了成人之前的所有阶段。并且我们知道,"儿童"这个阶段是一个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高速成长的阶段,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相比,虽然他们只相差了十年左右,但是儿童期的十年在认识力和理解力上的差距远远大于成人之后的十年。这就要求儿童戏剧的创作者们针对儿童成长的不同需要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创作出适合他们观赏的戏剧。因此,题材的多样化对儿童戏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当代的儿童戏剧创作已经由曾经的"教条式"慢慢向情感体验转化。儿童戏剧的目的是"寓教于乐",是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明白某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在"笑声"与"教化"之间不应该是相互脱离的。曾经的儿童戏剧就很明显的存在着这一缺陷,设置一个与故事情节几乎脱节的人物形象,来传达某种教条化的理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从情感体验出发,将许多做人的道理融合到情节之中去,增加了作品的人情味。如《天蓝色的纸飞机》中,描写了主人公明亮与父亲的复杂关系,全方位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独特情感。刻意的疏离与深沉的爱构成了两个可以说的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让观众们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去体验父子之间无可比拟的亲情。欧阳逸冰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戏剧的意义并不在于儿童的反映有多热烈,而在于在走出剧院之后还留下什么。"很显然,这种从根本上触动心灵的"教育",要比机械化的说教有用的多。
  二、从外国经典儿童戏剧看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创作之困境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儿童戏剧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就其发展状况来讲,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根据市场上上演的剧目来看,外国经典儿童戏剧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另一半的市场份额也并非完全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儿童戏剧,而是通过对童话、动画片等的改编而形成的儿童剧。另外,从观众的接受角度来讲,观众对外国经典剧目的熟知程度远远大于我国的原创戏剧,因此,从外国经典剧目中汲取营养,对于我们当代的儿童戏剧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文我们曾经提到,时代感是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的一大特色,不可否认的,这些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儿童戏剧可以使儿童更加深入的了解生活,随之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然而却容易使儿童戏剧流于浅薄。现如今,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上演的诸多外国经典儿童戏剧,如《白雪公主》《绿野仙踪》和《木偶奇遇记》等,几乎完全没有涉及任何的现实问题,然而,其带给孩子的教育意义却丝毫没有减少。我国当代的儿童戏剧,大多缺少的就是一种虚构性。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从现实出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摆在孩子的面前,这对于还享受着快乐童年的孩子们来讲是不是过于残酷了。儿童戏剧真正要做到的是心灵的启蒙,而非现实的冲击。脱离了现实而完全虚构的戏剧并不会减弱心灵启蒙的能力,反之,脱离了现实束缚的具有虚构性的戏剧,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更好的为孩子的心灵教育所服务。虽然有的情节、场景是虚构的,但是情感体验却是真实的,无论是在戏剧舞台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适用的。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我国当代儿童戏剧与之前的相比,教化性的色彩大大减弱,然而,与这些外国经典相比,对孩子心灵的探索却仍然仅仅停留在表面。如《口袋里的爸爸》一剧,在父子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我应该……""如果我不……"一类的语句,虽然将教育与情节相融合在了一起,却显得生硬、死板。反观外国经典儿童戏剧《绿野仙踪》,它通过女主人公桃乐丝的魔幻之旅,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成长历程。戏剧一开始站在桃乐丝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大人世界对儿童情感的不理解以及忽视,然而在情节的不断发展中,使桃乐丝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任性以及自我。这一过程是一个心灵探索的过程,全剧并未设置任何一个人物对桃乐丝及她的朋友们进行说教,反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而得到心灵上的教化。   《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在中国虏获了无数小观众的心,然而,在外国市场上的评价却十分惨淡,这一现象的出现为我国当代儿童戏剧的创作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应该注意到,儿童戏剧的思想深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而不是无知的,另一方面,儿童戏剧的对象难道仅仅是儿童么。当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带着孩子来到剧场里看剧的时候,他们也同样可以从儿童戏剧中了解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等重要信息。另外,一部堪称经典的儿童戏剧,应该是表达的内容既不脱离"儿童"这个主要受众群体,又可以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受到不同的启发的。如经典剧目《皇帝的新装》,对于孩子而言,看到的也许仅仅是一群人围着一个不穿衣服的皇帝弄虚作假的嬉笑场面,而一个成人看到的可能就是人们的虚荣以及自我欺骗。在故事的最后让一个孩子将真相讲出来,既可以让人们反思到自己在生活中虚伪、怯懦的一面,又可以展示出孩子的单纯和真实,回归了儿童戏剧主要对象--"孩子"。一部好的作品也许可以影响一个时期,而一个经典、伟大的作品却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都使人获得新的教化以及感悟。
  外国经典儿童戏剧同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相比,最显而易见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形象。这些形象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固定化的象征。如在观看了《白雪公主》之后,白雪公主就成为了美丽和善良的化身;在观看了《丑小鸭》之后,孩子们会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在观看了《木偶奇遇记》之后,孩子们在撒谎后会摸一摸自己的鼻子是否变长了。诸多经典形象的塑造,是这些戏剧在舞台上一直火爆上演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观中国,可以与这些经典形象相提并论的大概也只有大闹天宫的"孙猴子"了。缺少经典形象这一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原因在于,这些经典形象的象征意义不仅在孩子之间,即使是成人的世界中也早已根深蒂固,因此许多孩子可能并不了解《白雪公主》或《丑小鸭》的具体故事情节,但是他们却可以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获取关于这些形象的零散信息,从而激起他们对这些故事的好奇心,走进剧院。所以,创造出能够代表中国儿童戏剧的经典形象,不单单是改善我国当代儿童戏剧创作的重要条件,更是中国儿童戏剧在世界儿童戏剧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前提。
  虽然,外国经典著作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模仿,我们需要汲取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创作方法及其特色所在。学习经典并不是复制经典,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经典儿童戏剧。
  三、儿童戏剧创作对儿童成长及儿童戏剧发展之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现实,就是观众们接触这些新手段的机会远远大于接触戏剧。所以,为了戏剧更好的发展,就要求戏剧工作者们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断的探索。戏剧这一表演形式,与电视电影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将表演者更加鲜活的呈现于观众面前,观众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演员所具有的情绪。这种打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屏障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加强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比起单方面传达情感的电视电影而言,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而现在,有许多剧院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借助了许多高科技手段,反而忽略了戏剧内容本身。这样一来,就丢失了戏剧这一表演形式最突出的优势所在。对于儿童戏剧而言更是如此,儿童并不具有成人的定力,他们对新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过于注重光怪陆离的表演手段,使儿童忽视了戏剧内容,就失去了儿童戏剧的教育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儿童戏剧由于表演条件所限,即使采用了再高科技的手段,其效果也远远赶不上电影、电视所带给人们的视觉震撼,这样"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只会使儿童戏剧失去了固有的竞争力,得不偿失。所以,这就要求儿童戏剧的创作者们摒弃浮夸的外表,重新回归儿童戏剧的本质,才能使儿童戏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说,市场化与创作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在我看来,市场对于儿童剧的创作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儿童的心中,并没有所谓的"流行",只有"好不好玩,有不有趣"这一概念。迎合市场的作品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为孩子选择,但其"繁荣"仅仅是一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长远角度讲,这是不可取的。当今社会,虽然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丰富,生活得看起来很幸福,然而,幸福感却极大的缺失了。他们过早的面对着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参加各种补习班,看着电视上上演的浅表化的快餐节目,早已失去了属于自己纯真年代的净土。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儿童戏剧创作者,更应该本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孩子在戏剧的舞台上创造一片归属。也许,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代儿童的生活现状,但是,仅仅是那短短的几分钟,让孩子们忘记生活中的束缚,没有压力的尽情大笑那也是一个戏剧工作者的巨大成功。这一项工作是伟大的,是用关怀与爱铸造起的一座高楼,其重要意义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四、结语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时代说,永远都不过时。而现在,从儿童戏剧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还不够重视。对于三亿八千万的广阔的儿童市场,我们国家仅仅有22个儿童剧团。这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儿童戏剧的需要。当前儿童戏剧发展受到阻碍,电影电视等新的媒介手段的推广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通过看外国经典剧目的火热上演,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剧本创作仍然是影响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从根本上审视自己,找差距、找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儿童戏剧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陈曦(1991.4-),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学生;李倩(1993.5-),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邪马台国是公元二、三世纪时,日本列岛上的一个古代国家。关于邪马台国的社会性质问题,是日本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此课题迄今为止仍停留于众说纷纭的状态。笔者在搜集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仅以古墓研究为视角,对此提出自己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邪马台国;古墓;社会性质;  公元二、三世纪,日本出现了领有三十余国的邪马台国,它在日本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分析邪马台的社会性质,
期刊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266.8美元,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4000美元,达到439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即人均GDP3856-1190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已正式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在经济社会领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
期刊
摘 要:在考古研究中,对同一件事物的描述和解释,因为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学术概念。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认知的混乱,在解释的过程中反而加大了人们对事物本身认识的难度。所以,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考古学相关学术概念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将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进而有利于中西方的交流和整个学科的整体进步。本文试图从"用今不用古"和"用新不用旧"两方面分别以"萨满"与"酋邦"这两个概念为例
期刊
摘 要:当前,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文章结合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阐述了"为了谁",就是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竭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依靠谁",就是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我是谁",就是把群众当主人、视群
期刊
摘 要:跨学科研究和单一学科研究都是一种方法论, 研究主题本身决定了对之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研究主题的综合性、 复杂性要求对主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分析、揭示,在学科分野日益明晰细化的当代,跨学科研究更有其必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以经济学为例,简单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经济学;学科整合  一、引言  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
期刊
摘 要:当我们承受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一系列企业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负面效益,我国会计学界及企业界人士越来越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性。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课题的难点就是其计量问题。文章集中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计量方面的模型和方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  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林诺维斯在1968年发表了论文《社会经济会计》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究人际自立在人际应激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流调抑郁自评量表(CESD)、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对50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独立、人际责任、人际开放和抑郁、人际应激均显著相关,人际主动、人际灵活和抑郁显著相关,此外,人际应激和抑郁显著相关;(2)人际自立-人际应激-抑郁中介模型成立。结论:人际应激在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
期刊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和以增长为导向的社会,创业被认为是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竞争的最佳战略之一,政府鼓励并大力支持创业。对于个体而言,创业成功者可以增加个人收入,获得更自由的时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面对创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个体会采用兼职创业的形式。然而,无论兼职创业还是全职创业,都需要潜在创业者。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职员工的创业意向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工作安全感对员工兼职创业意向和全职创业意向的影响。
  研究考察了工作安全感对兼职创业意向和全职创业意向
摘 要:基于对三家专业康复机构工伤职工的调查,采用工伤康复前后生活自理情况、康复费用支付及康复后就业选择等指标获取工伤康复服务的实施效果,实证研究表明康复的质量、参保覆盖率、费用支付、就业去向等问题突出,康复服务效果亟待提高。基于不同的康复责任主体,提出提高我国工伤康复效果的建议,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工伤康复;服务效果;实证分析  一、引言  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
期刊
摘 要: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科教兴国"事业,注重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应该作为首要的教育创新改革基地。民事诉讼法学科作为法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应当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集中实习  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近年来又被国家评为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此外也是是全国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