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逐步让小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诗文的美呢?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渐入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乐于积极地探索。要想让学生学好古诗词,首先得让他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前一阶段,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场全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大赛中设置“诗仙奖”、“诗圣奖”、“诗香班级奖”等多个个人和团体奖项。老师和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非常认真地吟诵和练习,并且还独具匠心地配上了比较贴切的背景、音乐和服饰。“积极参与比赛—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发展的轨迹。通过比赛,我们发现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更浓了,很多学生课余时间也喜欢看一些古诗文方面的书籍,甚至还不时“出口成诗”,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诗香气息。
绘诗。“诗是无形画”,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由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要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于画,所以在在诗词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想象中的一幅画面,再配上“诗文”。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中的神韵,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挖掘故事,体验心境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几乎每一篇诗歌都与诗人的生平和作诗时的境遇、心情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教师要把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这样才会更好地体验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准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在教杜甫的诗《春望》时,老师就可以先讲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代是一个典型的由盛而衰的朝代,杜甫见证了虚华、战乱、离别、民生疾苦、盛衰更替等等,对无情的现实和时世的变迁,有着多种多样的认识,有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疑问、迷茫……了解了这些以后,学生对这首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也就心知肚明了。
《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江夜泊图,诗中“江风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就点明了诗人的心情。那么,诗人为什么“愁”得难以入眠呢?从诗歌字面上找不到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域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战乱导致百姓生活疾苦,经济萧条,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这天,诗人恰巧来到姑苏城外,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对面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诗人愁绪万千呢?诗人处在那种动乱的环境里,只身羁旅他乡,因而愁思满怀,夜不成眠,这是很自然的事。
三、时光倒流,再现情境
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时光隧道机”,就可以让时光倒流,亲自到诗人创作时的那个场景中去,肯定能有更加真切的感悟。“时光隧道机”不可能拥有,但我们可以通過教学媒体的巧妙运用,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和诗人交流沟通,在自然创设的情境中受到古诗的熏陶和陶冶。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时,我根据古诗描写的情境,制作了一段Flash动画的课件,充分展示了画面的色彩美和情境美。我在学生充分朗诵的基础上,出示了这个课件,让同学们认真观看,同时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一切会想些什么呢?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同学们看了以后,对本来不太理解的古诗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同学们通过画面看到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情景,体会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所要表现的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他们还看到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只能做铺助劳动,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举止就十分明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诗的特殊含义了。
四、情景交融,升华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便是古诗词给人营造的一种意境美。“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之中,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名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意境优美。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把握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了,进一步升华诗的意境。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此时身在何处?他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家乡?他会思念家中的谁呢?你能帮助李白抒发一下情怀吗……这些问题是在原来中心思想上的升华,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不是就“诗”论“诗”,而是让诗的意境更加幽远!
一、激发兴趣,渐入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乐于积极地探索。要想让学生学好古诗词,首先得让他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前一阶段,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场全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大赛中设置“诗仙奖”、“诗圣奖”、“诗香班级奖”等多个个人和团体奖项。老师和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非常认真地吟诵和练习,并且还独具匠心地配上了比较贴切的背景、音乐和服饰。“积极参与比赛—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发展的轨迹。通过比赛,我们发现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更浓了,很多学生课余时间也喜欢看一些古诗文方面的书籍,甚至还不时“出口成诗”,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诗香气息。
绘诗。“诗是无形画”,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由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要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于画,所以在在诗词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想象中的一幅画面,再配上“诗文”。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中的神韵,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挖掘故事,体验心境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几乎每一篇诗歌都与诗人的生平和作诗时的境遇、心情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教师要把每一首诗歌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这样才会更好地体验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准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在教杜甫的诗《春望》时,老师就可以先讲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代是一个典型的由盛而衰的朝代,杜甫见证了虚华、战乱、离别、民生疾苦、盛衰更替等等,对无情的现实和时世的变迁,有着多种多样的认识,有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疑问、迷茫……了解了这些以后,学生对这首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也就心知肚明了。
《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江夜泊图,诗中“江风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就点明了诗人的心情。那么,诗人为什么“愁”得难以入眠呢?从诗歌字面上找不到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域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战乱导致百姓生活疾苦,经济萧条,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这天,诗人恰巧来到姑苏城外,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对面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诗人愁绪万千呢?诗人处在那种动乱的环境里,只身羁旅他乡,因而愁思满怀,夜不成眠,这是很自然的事。
三、时光倒流,再现情境
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时光隧道机”,就可以让时光倒流,亲自到诗人创作时的那个场景中去,肯定能有更加真切的感悟。“时光隧道机”不可能拥有,但我们可以通過教学媒体的巧妙运用,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和诗人交流沟通,在自然创设的情境中受到古诗的熏陶和陶冶。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时,我根据古诗描写的情境,制作了一段Flash动画的课件,充分展示了画面的色彩美和情境美。我在学生充分朗诵的基础上,出示了这个课件,让同学们认真观看,同时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一切会想些什么呢?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同学们看了以后,对本来不太理解的古诗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同学们通过画面看到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情景,体会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所要表现的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他们还看到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只能做铺助劳动,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举止就十分明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诗的特殊含义了。
四、情景交融,升华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便是古诗词给人营造的一种意境美。“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之中,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名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意境优美。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把握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了,进一步升华诗的意境。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此时身在何处?他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家乡?他会思念家中的谁呢?你能帮助李白抒发一下情怀吗……这些问题是在原来中心思想上的升华,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不是就“诗”论“诗”,而是让诗的意境更加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