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促使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中职 高职 林业专业 课程 衔接 标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14-02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念下产生的,它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针对中职林业专业和高职林业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本文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林业专业培养目标
  (一)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林业技术(Modern 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林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林业行业从事育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利用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林业技术(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与林政资源管理专业方向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3S”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林业行政执法基本理论与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重复。高职院校招生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招生中职生的比例在10%到15%,中职生单独开班的专业不多,只能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起开班。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情况,这样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从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衔接课程及课时来看,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重复率85.7%以上,具体见表1 中职和高职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表1 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考虑到两种方向:一是学生的就业教育方向,二是学生升学教育方向。但中职学校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没有定位升学考虑,这样的体制不仅使中职学校无所适从,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包括升学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三)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以普高生为参照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例如,高职文化基础课设计对普高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内容简单、重复,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对于中职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则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来说,是重复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以职业岗位开发课程。职业教育实质就是为某种职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合格的劳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否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关键要看是否达到入职匹配要求。因此,岗位要求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结合林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让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无缝衔接,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档的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
  (二)以学分互通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林业行业用人要求,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互通,设置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互认学分的办学模式。从专业学分互通、过程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体系互通、学分互认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行校际间学分互认,防止学生学习重复课程与内容。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林业行业准入资格依据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鉴定,中职学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职院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级类型。中职主要以林业生产一线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高职主要以林业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让学生的在设计、管理、施工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结合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选择部分选修课来弥补。
  四、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依据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文化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林业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中高职院校统一设计五年制的方案,让文化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内容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文化基础课程中职设计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高职设计成两个模块:规划设计模块、拓展模块。具体见图1。这样既保证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同时又能体现林业职业特色性。
  图1 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图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基于林业行业工作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习认知的现状,中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林业信息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木材检验。高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区公路设计、数理统计分析、森林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GIS软件应用、林权。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生产环节以及生产工艺的调查,林业工作全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逻辑关系是: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高专业课程模块衔接方式主要通过3个逻辑关系设计课程,让学生进入高职教育,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三)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层次、职业能力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人员、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指职业通识能力课程,中职对应的技能课程应开设初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等模块教学。高职可以按照林业工作岗位对各项技能的要求,分别开设中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规划设计员、林权评估师等模块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中高课程实衔接首先要正确定位,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进行衔接,采用就业岗位群方式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课程衔接要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计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必须建立合作关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就业后的首岗适应能力的教育,加强学生在工作以后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模块,在设置课程体系中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范辉君.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2]贺胜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0)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
  [5]毛越华.MES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策略论[J]. 教育职业,2013(6)
  [6]祝士明,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
  [7]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8]庄小红.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9]刘海燕,田家富.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0]汪丽,崔彤.浅谈中职学校林业专业的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
  [11]刘国强.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对策研究——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6)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40129)
  【作者简介】蒋冬生(1968-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林业学校高级讲师。
  (责编 刘 影)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公差测量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阐述公差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策略,并以实例讲解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总结教学效果,分析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公差测量 一体化教学 效果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41-03  “一体化教学”是目前职业教育较为流行也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
期刊
【摘 要】从“认知互动——注重沟通效果,行为互动——注重沟通效率,情感互动——注重沟通思想,价值互动——注重沟通观念”四个方面阐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互动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95-02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三大因素,即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互动,促使了
期刊
【摘 要】以孟子“知人论世”原则作为指导,从“知其人”和“论其世”两个角度,结合诗词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诗词 鉴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86-02  古代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考中的“座上客”。因此,不论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角度
期刊
【摘 要】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对徐志摩另外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 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62-02  语文
期刊
【摘 要】阐述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比较具体地讲解情境创设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情境创设 以问代教法 角色扮演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77-02  高中政治是一门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难免给学生造成严肃刻板的印象。怎样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且贴近生活呢?这就需要在“情境”上下足功夫
期刊
【摘 要】总结近年来百色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几个亮点,指出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对日常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考试题 科学规范 引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120-01  中考既是水平性考试,又是选拔性考试。既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重视评判考生的应用能力、潜在能力;既要兼顾《语文课程标准》和《
期刊
【摘 要】分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要求,阐述语文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注意进行调整和提高的六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标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07-02  2012年,广西正式进入高中新课标改革。全新的课程理念与要求,全新的课标体系与教材,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课时设计与安排,这对语文教学
期刊
【摘 要】分析机加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需求,以柳州市鹿寨职业教育中心为例,阐述目前职业院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探讨机加工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关键词】机加工 经营性实训基地 “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5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机加工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也加大了对机加工专业
期刊
【摘 要】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开展环境教育,并以人教版必修I“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课例,探讨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环境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97-03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污染
期刊
【摘 要】基于历史知识目标检测的视阈,从五个方面,对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创新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中 历史 学业水平考试 命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118-02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