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党百年历程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来源 :大庆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100年的奋斗征程中一以贯之强调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推广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文化基础和精神保障,百年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其他文献
一、“哲学是什么”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rn方旭东:《理解哲学》一书,今年九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将老师近二十年来散见在各处关于何为哲学以及如何做哲学的论述汇为一集.之前承老师将电子版发我,我系统地看了,后来又拿到纸本,再通读了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到受益良多,也有一些疑问的地方,希望今天老师能够释疑解惑.首先,我好奇的是,老师在前言中提到的一笔,说“何为哲学”这样的问题,罗蒂( Richard Rorty)觉得没什么意思.
期刊
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脱贫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所确立的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主要面临“蛋糕”很难迅速做大与“蛋糕”分配不公两方面的挑战,前者表现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有增无减,后者体现为利益失衡与贫富差距悬殊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相互交织.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一是完善财富创造激励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促进充分就业,三是降低税赋与提高劳动者薪酬占GDP比重,四是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六是鼓励公益慈善与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富裕之路“知不易”、“行更难”,彰显了党和政
“五四”以来,学术界针对儒家礼教的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通过对多元定义和内涵、不同价值取向、两种书写范式影响下的礼教研究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礼教思想研究仍待深入开拓的空间:就研究的取向而言,亟需对礼教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加强礼教与礼制、礼治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须改变过去对立的斗争思想史研究范式,应对礼教进行多维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需要探讨帝王、士人、普通民众等不同阶层的礼教思想和礼仪革新,需要结合“六经皆礼皆教”的思想来开拓礼教的研究领域;在研究视野上,既要对中外学者
城市社区作为一种脱域传统“单位人”建制的“陌生人社会”空间场域,因社区主体的主要职业行动不在社区,必将引致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冲突.为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的和谐稳定,基层政府惯于采用科层下移与技术嵌入的复合模式以求速解社区复杂性冲突.这种治理策略虽效能快捷却依旧问题重重.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作为一种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战略导向、以基层党建助推多元主体关系链接为组织领导、以尊重个体自主性培育共同体归属感为精神自觉、以协商民主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同型治理共同体形态,具有在理念和行动上既利用“脱域”
一般而言,非认知主义失之于一种主观主义,而认知主义则失之于一种客观主义.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否定了非认知主义,实现了对主观性的客观化重塑,也发展了认知主义,完成了对客观性的主观化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这种内在认知主义既保证了价值话语的客观认知性质,也确立了价值经验的主观现象性质,价值判断是与某种人类敏感性的运作联系在一起的,价值特性既引起反应,也依赖于反应.但是麦克道威尔的敏感性理论并非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认知主义,而只有一种康德式的内在认知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认知主义的内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