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做好课改工作的几点体会

来源 :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位于鞍山经济开发区境内,学校始建于1951年,07年8月与衡业中学迁入同一座教学楼,现下辖2所分校、1个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和21所幼儿园。小学中心校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780人,教职员工65人,学校拥有现代化高标准的电子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微机室、实验室、大中小型会议室等功能教室12个,各项教育设施齐全,软硬件建设重点投入超前发展。
  在新世纪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校坚持走特色之路,在市区各级领导的指导扶持下,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列为辽宁省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学校、鞍山市科研基地校、鞍山市干训基地。下面,就学校在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中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准确定位——走教师发展学校之路
  一个学校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作为辽宁省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基地学校,多年来,我校以基地研究为平台,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一流的教育服务品牌。
  1、开展做学习型教师活动
  首先,学校建构了“学校、社会、学科、教研组、教师”五级互动式学习网络,学校每学期都要确定学习主题,并提出相关的要求,如:阅读哪些书籍、报刊,撰写几篇随笔等。各学科、各教研组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其次,培养有读书习惯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搭设平台。再次是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制定了学习制度,每周三拿出半天时间专业指导、学习和研讨。
  2、开展做科研型教师活动
  学校是鞍山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研基地校。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科研课题3个、省级5个、市级1个,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的专业引领作用,将先进的科研理念贯穿于教学研究中。
  二、拓宽渠道——走校本研训兴校之路
  2005年开始,学校在总结课改初始阶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总的要求,先后制定了校《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了练就教学基本技能,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1、伙伴互助研究活动
  我们一是延用传统的师徒制:确立了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师傅,校内好学肯钻的青年教师为徒弟,师徒向全校开放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接受全校教师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分工合作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实行三次备课,分单元轮流互讲教学设计,全组教师一起研究、修改再讲再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三是案例分析合作研究:学校每周二下午进行集体教研,看专家录像光盘,教研组听课、议课、进行教学研讨、反思等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在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学校还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利用双周五下午集体教研的时间,先后进行了课改汇报课验收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活动,按照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校本教研。体现了校本培训的全员性,内容针对性,活动的实效性,这样的校本教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专业引领活动
  专业引领是学校校本研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现有省农村中小学拔尖人才(专家型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骨干18人、区专家型教师1人、区教学能手6人、区骨干近10人。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每学期每人至少要进行1次专业引领课及讲座。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我们充分抓住辽宁省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活动契机,发挥“专家引领小组”职能,先后多次请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唐莲君、市教研中心贾钢城主任徐丽艳副主任、研训部赵炜主任、科研部张升阳主任及原千山区小教部等各学科专家、专业人员来校进行学术专题报告和课堂教学现场示范辅导,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实施。先后组织教师到广州深圳及省实验学校、大连、丹东听课学习,并带动本镇其它学校开展校际之间的联合协作研究。在“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中,学校拓宽视野,积极与外校开展联谊活动,全方位的参观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与学生互动交流,与教师评课并探讨中西方校园文化,我们之间形成了中美校际间的友好交流。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每一位教师。
  3、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及精品课例赏析 “四课”活动
  04年11月开始,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 “直面课改创精品”教学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展示近十个学科50余节精品课,每次都有近500余人参加,这一活动受到了到场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及关注,相继在鞍山晚报、鞍山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媒体报道。06年3月份开始,又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实践再创研讨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学校教师真正进入了新角色。课堂上教师精心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一个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争论的声音大了,表达的欲望强烈了,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优化资源——走特色办学之路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特色是学校的优势所在,风格所在,是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先进教学理念的结晶。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我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别具一格、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好自己的特色,不惜余力的打造自己的名牌。
  1、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
  学校是市绿色环保特色校,全国美育实验校。学校周边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水稻、蔬菜及工农副业基地,许多家长从事童装、服装加工业,04年9月,利用我校这些办学优势及特色教育,学校组织师生自己动手进行了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校本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我们经过筹备、调研、收集资料、确立主题、编写内容、排版等,历时一年的时间,编写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并应用于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05年,第一套系列校本教材《满族剪纸布贴艺术》,被市教育局评为精品校本教材。《满族布贴布艺》、《剪纸手工》、《儿歌双语》等校本课程,还有蔬菜大棚、花窖、观赏鱼市场、郎家厂烈士陵园等劳技及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为学生在各项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改革评价方法
  学校从03年秋季开始,对成长记录袋加以完善,编制了《学生成长记录册》,并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载体,建立了1——6年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记录册体现三性,即:(1)落实全面性。评价包括: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礼仪行为,身心目标等)和学科学习目标;(2)注重过程性。依据成长记录袋优点储蓄,教师观察记录,主题活动记录,小组活动记录及学生平时作业展示等体现学习过程的材料,加强过程性。(3)体现多元性。设计了:“谈谈我自己”、“伙伴心中的你”、“教师对你说”、“家长回音”等栏目,成长记录册含“前言”、“校一日常规七字歌”、“ _ 岁的自我行动计划”、“父母的期盼”、“老师的叮咛”、“同学的共勉”,07年开始正式使用省教育厅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每一岁的成长历程中,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及目标,给学生二次或更多次测试的机会。在学期终结时,要求教师用新课程要求来指导考试,根据教法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命题和评卷。1—6年全程进行学业分项评价考核,组织教师每人出10套评价题目,将试卷与制作、表演、竞赛、游戏相结合,学生抽签考核。对评价的试卷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给学生二次或更多次测试的机会。在家长反馈表中,我们采用多元评价办法,既反映了学生的笔试成绩,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成长的情况,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此外,我们也在探索对教师的评价办法,力求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学校脚踏实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设舞台,师生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总之,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在课程改革工作中,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充满创新之路,这其中有成功的欣喜、有挫折后的困惑、有峰回路转的激动。在课程改革工作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双赢”的喜悦。然而,教改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使新课程教学焕发出熠熠光彩!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有的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有的又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人才培养水平与高职的办学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国外较好的高职教育相比,主要表现为[2]:教材基本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降低理论深度编写而成很难适应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高职院校为载体,经过师生的代代传承与创造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综合。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龙头和枢纽,因此高职专业文化的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而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主要体现在各种育人活动中。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地处边疆以“咬定农字不放
面对新的形势,旧的育人模式与新的德育要求表现出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育重堵轻疏,重形式而轻效果,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知识轻基本理论教育。因此,如何根据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培养,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各类中职学校目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与总体素质较低,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基本现状。其主要表现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教师作为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承担的工作不仅具有非专业人员不可替代的性质,在人格、情感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教育领域对“教师”本身研究也比肩接踵,而教学实践智慧在最大程度上使得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成为主体,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自主权的获得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于是“教学实践智慧”这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