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又要经过自身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事实证明,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而只有回归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进课堂,通过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的自主探究,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让思想政治教学回归生活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拨动心弦,达成共识。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李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当地一家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李和妈妈积极响应。进入餐馆,小李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餐馆老板却回答:“没事,我们已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家野味馆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该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你该怎么做?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能使学生充分调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体验的愿望与需求,不知不觉地进入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探索,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空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乱说乱动”,缺乏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因而抑制了开放思维和想象空间产生的可能性。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离开了高高的讲台,打乱了插秧式的痤位安排,为有效地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力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我在教学中组织了一次“实话实说”访谈活动,把课堂教学形式改成一次访谈节目,效果就很好。活动中,教师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嘉宾和观众一起畅谈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境,应怎样正确处理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等等。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地融洽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将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再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孩子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计如何搭建家长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组织课外活动
思想品德课设置课后探究活动,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形成健康心理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后探究这一栏目,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了一次课外拓展活动——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案:有充分利用村委会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给村支部书记写信反映情况的……通过社会生活,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体验中,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掌握一些应付突发事件、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从而有益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拨动心弦,达成共识。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李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当地一家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李和妈妈积极响应。进入餐馆,小李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餐馆老板却回答:“没事,我们已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家野味馆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该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你该怎么做?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能使学生充分调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体验的愿望与需求,不知不觉地进入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探索,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空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乱说乱动”,缺乏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因而抑制了开放思维和想象空间产生的可能性。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离开了高高的讲台,打乱了插秧式的痤位安排,为有效地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力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我在教学中组织了一次“实话实说”访谈活动,把课堂教学形式改成一次访谈节目,效果就很好。活动中,教师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嘉宾和观众一起畅谈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境,应怎样正确处理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等等。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地融洽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将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再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孩子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计如何搭建家长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组织课外活动
思想品德课设置课后探究活动,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形成健康心理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后探究这一栏目,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了一次课外拓展活动——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案:有充分利用村委会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给村支部书记写信反映情况的……通过社会生活,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体验中,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掌握一些应付突发事件、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从而有益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