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可成明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们都应了解一点教育史的知识。教育史的学习对教师发展有六方面意义:有助于教师从时间和空间理解人类教育、追根溯源探寻教育问题、检验“新”教育观念是不是真的新、提高教育眼界和文化修养、感受历史上伟大教育家的精神、用历史理性解决当下问题。
  【关键词】教师发展 教育史素养 历史理性
  生而为人,我们常常会对人的意义进行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哪里?”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群体可能也常常会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产生这样的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从哪里来?教育将去向哪里?” 也许,越是在整个世界都发生着巨变的时代,教师们对于教育最本质问题进行探寻的需求越是强烈。
  对教育的这三个终极追问,不仅可以从教育学的维度来思考,也可以从教育史的角度去探寻。在教师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师范院校一般更强调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师职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重视自身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更新,而前后两个阶段都相对忽视了教育史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无论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教师们在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教育理论的同时,都应了解一点教育史的知识。
  教育的概念、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等,这些都是教育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构成了教育学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虽然教育史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但涉及的要素仍然还是这些,那么教育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有哪些不同和联系?教育史的学习对教师发展有哪些意义?
  一、从时间和空间理解人类教育
  教育学与教育哲学对教育的追问是思辨内求的,而教育史对教育的追问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当中去探寻问题。如果说教育学的思考是指向三维空间的,那么教育史的探索就是指向四维空间的,不但涉及已经过去的几千年中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还涉及不同地理空间的教育。在多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人类创造了层层积累的、纷繁多样的文明,这些文明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与发展,这些不同文明的教育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千差万别。这些不同之处,不但决定当下教育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未来文明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多时空的视角让我们对自己的教育世界与他者的教育世界做出历史性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作为“人类”一员的教育的本质以及我们教育的“命运”。这迫使我们不仅仅关注当下的教育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理念、有什么样复杂的实践,我们也要关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教育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理念、开展了怎样的实践。教育史的探寻,超越了当前教育的局势,将时间做了更久远的拉长,也将空间做了更宽广的扩展,对同一个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史提供了多重的时间与空间的视域,可以让人们对从古至今人类教育的活动与思考更为理解。
  二、追根溯源探寻教育问题
  今天的教育和历史上的教育从未真正脱离,而是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虽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日常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努力去思考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办法。如果多掌握一点教育史的知识,我们会认识到,原来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和讨论的很多问题,不但在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曾经出现过,而且是历史上众多教育家们曾经频繁提及和思考的问题,还是历史上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尝试了各种办法去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在现实当中遇到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追本溯源,看看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出现过没有,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哪些教育家阐述过这个问题,不同地域的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广大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都知道我们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是让学生们琴棋书画各种技能都学习就是全面发展?是不是送孩子去上数学、语文、外语等各种辅导班就是实现了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这个问题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的?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采取教育决策与教育行动。
  三、检验“新”教育观念是不是真的新
  今天,中小学教师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也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们虽然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但仍然需要不断在客观形势要求和主观需求下加强自身的学习。但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即便身为掌握了大量知识的教师群体,也会迷茫于日新月异的教育观念、潮流和趋势当中。新概念、新观点和新理论不断出现,每一种观點和理论都标榜自己是“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过去没有人提过的。教育改革被频频推出,新的教育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如何看待这些眼花缭乱的新方法、新观念、新理论,又如何对待我们坚持了多年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真的是全新的吗?它们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之间究竟有没有关联?从教育史的视角来看,今人提出的许多新思想,都能从过去东西方教育家的思想当中找到影子,新时代出现的许多新观念,都是从过去东西方教育家的某些观念中进一步阐发出来的。而历史上的教育家对这些观念的阐述和理解,甚至比今天的人更加系统和深入。学习一点教育史,教师在面对时代的知识狂热和教育焦虑时才会做出更加冷静的选择。
  四、提高教育眼界和文化修养
  中小学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具备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各自专业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固然重要,但宽广的教育眼界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底蕴同样重要。教育眼界和文化修养从何而来?
  教育史的学习既是教师们打开教育眼界的过程,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陶冶。我们既可以从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教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了解世界上不同文明的教育发展历史进程感受他国的教育特色和文化,进而具有世界的教育眼光。只有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去看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等人类生活领域变革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对于整个世界教育的理解才是不局限于表面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如果不但对前人所从事过的教育活动知之甚少,对前人提出过的教育观念一无所知,并且对不同于我们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毫无感受,对不同国家已经进行过的教育改革熟视无睹,就很难说会有足够的教育眼界,也会导致基本的文化修养缺乏,那必然无法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观念,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育人层次。教师只有教育眼界开阔、文化素养高,才能对学生的行为与品格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才能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好教师。   五、感受历史上伟大教育家的精神
  在教育史中,我们不但会了解到从古至今人类教育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我们还会认识很多著名的教育家。这些教育家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不仅是因为他们阐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还因为他们具有全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从事教育活动的感人事迹。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不仅写就了近代史上重要的教育著作,并且即使身处国破家亡的境地,仍然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复兴祖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实验对象”,记录其成长过程的每个变化,在自己家里开办幼儿园,开展儿童教育实验,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及儿童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结果和科学材料。
  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我们都怀揣着一个“教育家”的梦想。每一位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也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真正的教育家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史给我们呈现了更为鲜活的答案。教育事业是艰苦的事业,需要从业者具有坚定的信念、惊人的毅力与坚强的意志,教育史上诸多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教育家,给教师们树立了最崇高的目标和榜样。
  六、用历史理性解决当下问题
  教师所进行的日常教育活动是复杂的,教育问题并非只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有关,即使是最微小的教育问题也可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是问题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呈现,具有社会文化特征。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都是一部教育史。当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教育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去看待学生的个体发展,探寻问题发生的源头,分析问题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真正做到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今天,我们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每一项教育改革举措的背后都是对之前教育实践的反思,都是对之前教育观念的纠偏。只有首先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认识到教育改革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观念,搞清楚教育改革背后教育观念的变迁历程,我们才能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之中践行教育改革的举措。历史的思维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起教育观念的自我认同。
  现在的教育虽然进步显著,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越是在改革频繁、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越是需要清晰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今天我们讨论的很多教育问题是由前辈的思考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中国和外国数千年的教育发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许多具有共性的制度措施,特别是思想观念,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去汲取的。如果前人已有成败的先例,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在类似的事情上从头探索。学習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是一种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历史理性。用历史理性来探索“教育是什么?”“教育从哪里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与选择“我们的教育将去向哪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大凡艺术,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给解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亦如此。这种“空白”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有思
与古典诗词或者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您认为新诗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与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新诗当然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对年青一代的感召,是任何古典诗歌也不能取代的。古典诗词有着持久的魅力,但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就背诵了许多古诗,但直到上高中时偶然接触到冯至早期的抒情诗
冬天来了,去散步,一个人迎着风,凛冽之意在脸上丝丝划過,有点微微的痛。戴着手套,手指头依然敏感地觉察到冷。我将手揣进兜里,有了温暖之感。  我的前面有一对母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孩子。走一会儿,母亲就蹲下来,并紧双手来回搓,搓热之后,握住孩子的小手,轻轻地说:“不冷了吧?暖和了吧?”孩子使劲点头,奖给妈妈一个响亮的吻。  我走在他们身后,不舍得超过去。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让我的心头暖意融融。不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  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0世纪80、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更多可能是把手机看成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士才能用的物品。但是,现在手机平民化了,既然是平民化,就要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
【摘 要】中小学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仍停留于开展轰轰烈烈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尚未形成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层理解与持久推进的局面。基础教育国际化呼唤教学引领的价值取向,教学引领有利于教师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国际化交流的重点与推进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师生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国际化 教学引领 中英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国际化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在我当年与癌症抗争的时候是如何面对突如其来又排山倒海的困难的。我想,是家人给予我最强大的力量。我的妻子、我的两个女儿表现出了惊人的强大,平常柔弱的她们展现出无比坚强的韧劲,支撑我一步一步走过来。  当吴静邀请我为《所有开挂的姑娘,都曾努力到踉跄》写序时,说这是一本关于女性创业的书籍,我说:“当然可以,女性拥有这个世界无形却巨大的能量,虽然她们很多看上去娇小温柔,但是遇到事情时展现
大家关注  迈向改革开放新征程 顾明远/1月(5-6)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  提升自觉意识 回应根本问题 王方/1月(7-9)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思考  宁本涛/2月(5-8)  深化基础教育“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学校发展的生机活力  毛亚庆/3月(5-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  ——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教材实际,科学地确定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和表演中,体验人物角色,把握课文主题,培养语感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古今中外雁行文化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雁阵的头雁引领、人人卓越、团队合作、亲善和谐等,无不给人类、给教育带来深深的思考。参加广东省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以來,经导师点拨和指导,笔者在学校办学、教学科研、成全师生成长方面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就此形成自己的教育符号,锤炼成“雁行教育”思想。  一、概念界定  “雁行教育”界定为一种教育观、教育思想,特征是“头雁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