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亚洲神学的核心范畴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学最原初的意义是关于神的科学。但对于亚洲人,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与“神”打交道,则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这与西方学者对神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亚洲神学重在关心生命而较少关心“神”,只有在人们关心生命时,“神”才会参与进来。为了生命,人们必须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生命;正是神、大地、人的和谐,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和谐状态下的和谐方式,才能赋予生命、维持(延长)生命、发展生命。所以,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可以用“和谐”来表述——“和谐”是生命的形式。在中国哲学中,“和谐”既是生命的手段也是生命的目的。作为手段,处于结合、融合、合成等形式中的“和谐”是最具普遍性和必要性的东西;而作为目的,”和谐,,就是幸福。由于和谐是生命的动力、条件和形式,它揭示了宇宙伦理(神学)与人的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谐”本身便可合理地作为规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把“和谐”看作是亚洲神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之原因。
其他文献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们通常以为,孟子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相信《诗经》、《尚书》等经典,并通过传播经典,弘扬儒家思想。然而,从文献和思想史的双重角度来看,与其说孟子“传经”,不如说孟子“疑经”。面对《诗经》,孟子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针对《尚书》,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待《礼》,他认为也不必恪守于字字句句。这反映了孟子对待经典的反思、质疑与怀疑的态度和意识。这种态度与意识是孟子哲学尤其是其语言哲学的必然结果。同时,《庄子》、荀子等对经典的批判也表明:此一时期的经学已经进
赵毅衡认为,正是符号使世界有了意义,人时时刻刻在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出意义,也就是把世界和经验符号化,而对于意识,我们也只能通过符号才能了解。唐小林认为,建立主体符号学是当务之急,它的建构有“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两个维度,分别考察人在符号袁意中的作用并运用符号学原理阐释作为符号动物的人,这是完成符号学奠基性事业的关键性环节。乔琦指出,晦涩问题纠缠于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从符号学角度考察,读者能力、社会语境元语言与文本自携元语言的冲突,形成了常见而较低层次的晦涩;同一层次元语言冲突形成的阐释漩涡带来的意
作为一门学科的符号学,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并在高度符号化的今天,成为显学。但在笔者看来,其表面的热闹下面,潜藏着深层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当务之急是寻找和建立自己的主体。换言之,为历史补上一课:建立主体符号学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关涉到这门学科的现在和未来。
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面貌。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所属时代的印记,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反思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中西古今思想的激烈碰撞,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在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哲学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又该有怎样的担当,并作出怎样的回应?这些都是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立的哲学系,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哲学学院今年都迎来了建系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意
本刊讯 一年一度的《信息检索报告》日前对外公布。该《报告》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发布。据《信息检索报告》(2011年度)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学术月刊》以被国内各主要媒体转载、摘要200篇(次)位居全国两千余种期刊之首。这是《学术月刊》继2006、2007、2008、2009、2010年度连续五年夺得全国“第一”之后,第六次位居第一;
一、现代化的“天命”与哲学的双重“祛魅”任务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主要历史使命就是实现现代化。围绕这一历史任务,中国哲学也基本上围绕着富国强兵的历史主题来展开自己的哲学讨论。开始是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接着呼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或日立宪制度,最后是要求改造国民性,一步一步地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游离于这一主题之外的其他思想流派,但就主要的哲学流派来说,都是围绕现代化的任务来展开的。今天中国社会的主要政治目标与社会目标仍然是如何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将中国变成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但是在
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无等级制向有等级制转变的演化历程,这一转变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国家发生学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讨论了社会等级制出现的一种可能途径:牧民部落攻占农民部落,转化为坐寇,向农民部落征收贡赋。按此逻辑,我们构建了一个正式模型,分别讨论了一个牧民部落抢劫一个农民部落,以及两个牧民部落抢劫一个农民部落的两种情形。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牧民部落抢劫一个农民部落时,部落间生产技术差异和冲突技术差异越大,越有利于等级制的出现。当两个牧民部落抢劫一个农民部落时,由抢劫技术占优的牧民部落建立等级制;农民部
“唐诗学书系”的出版,实现了我们编纂者的群体想望,也了却个人多年来的夙愿,因为它经历的时间确实比较久远。在我的记忆中,“唐诗学工程”的正式启动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之前还曾有过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过程,到1984年构想成熟,得到所在上海师院古籍所和中文系一部分同行的支持,便兴冲冲地上了马。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以为有了总体设计,加上一批“志愿军”,苦干个十年八年,即可拿下全部成果。没料到资料的搜采、整理难度甚大,市场经济大潮下又出现学术出版滑坡,一本本书稿要分别落实出版很是费力,忙到90年代前期,总算赶出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其背景是尉屠睢战败于南越,秦始皇担心会稽越人及东海外越响应南方战局。秦始皇用以控制东南越人的战略是:修通寿春到浙江的水陆交通,在会稽郡内以吴地控制越地;将会稽越人迁徙到余杭一线予以监督,隔断“大越”越人与东海外越的联系;改“大越”为“山阴”,抹灭越人意识。同时,秦始皇还借越人世代奉祀大禹的身份意识,通过祭祀大禹、会稽刻石,在越人的文化传统中阐述皇帝的神圣权威,以此展现其教化权。但是秦始皇的政策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皇帝威仪激发了会稽豪强的政治抱负,东巡会稽也被逆向解读为“东南有天子气
“软实力”概念与“软权力”概念有着同出一源或者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但它们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目标对象。目前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有较大提升,然而国际“软权力”并未同步增强。在总体上,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偏于“内省性”发展,缺乏勇于追求国际权力的“外向性”特征。“软权力”的目标指向是对国际权力的追求,关键是采取非强迫性的“吸引”或“说服”的方式。在国际社会现有逻辑和语境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法回避国际权力问题。中国的外交事务不应仅仅对西方立场作出被动回应,而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