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土地利用协调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30多年的快速发展通道,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土地资源稀缺与低效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挑战愈加严峻。作为区域发展的先行者,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人地问题更加突出,亟待解决空间发展失衡、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转型等4大人地矛盾。因此,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工作,以解决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区际分工模糊、耕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粗放等4方面的关键性土地利用难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中国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04-03
  1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
  1.1 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于社会经济转型内涵研究,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祖云认为:转型是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变过程[1]。周冰等则认为:转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变迁,特指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2]。从时间范围来看,转型则包括文明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文明转型可能持续时间长,需要逐渐的完成;社会转型是社会制度的变迁,时间上可能比文明要短,也可能在方式上一步跨越;经济体制转型则是更小的范围,灵活性相对更强[3]。针对中国社会转型,刘祖云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其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其三,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其四,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其五,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其六,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全面转化的转型[4]。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大致有2种界定涵义:其一是狭义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制度过渡的时期,其二是广义上的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划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王沪宁认为:中国社会是从20世纪开始进入转型期的[5]。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1840年至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中速发展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6]。
  1.2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最早是由英国利兹大学的Grainger在其研究以林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7-9],其提出一个假设:大多数国家都需要经历持续毁林——林业农业2部门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随后这一研究方向被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特点相关研究得以迅速开展,但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短、空间差异显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同一时段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土地利用转型,即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和土地利用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了土地利用转型。由此可知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那么,何为土地利用形态呢?土地利用形态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具有空间和非空间2种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指由耕地、草地、林地等各类用地组成的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地图;非空间形态指每一土地类型所占份额[10]。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也不断拓展。有研究[11]将土地利用形态分为显性和隐性2种,显性形态是指特定时期内主要土地类型的结构和格局,含数量和空间两种结构,数量结构指指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或是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高一级类型中所占的份额;空间结构则主要是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排列和组合。隐性形态则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的其他隐性属性(除土地类型之外),比如土地质量、产权、经营方式等,一般依附于显性形态。土地利用转型不是形成一个最终固定的土地利用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土地利用转型的表现之一是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转型,即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态、生活3大主导功能间转化,是土地资源在各主导功能之间进行空间和数量上再分配的动态过程。
  2 转型期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和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通道,目前正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挑战愈加严峻。总的来说,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人地矛盾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2.1 土地资源供少需多 随着中国各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建设需求都将继续增长,而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也会愈被重视。在保证1.2亿hm2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区域土地资源的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完成、基本进入发达阶段之前,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土地资源将呈现出供少需多的紧张形势。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愈加尖锐。
  2.2 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而应当是全面的、科学的发展,在土地资源自然供给刚性的条件下,生产用地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用地供给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对于各类建设用地的大量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的林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用地逐渐遭到蚕食。而建设用地内部的数量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的强调生产的发展方式,使得城市居住用地不足、住房紧张,交通等设施用地不足、基础设施服务跟不上人口的迅速聚集,这就导致了区域用地功能发展的不协调性,并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应为15%~30%,《标准与准则》(97版)对工业用地比例的规定是特区内控制在10%、特区外控制在20%~2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10%[13]。2011年中国全国城市工业用地规模高达8 721.2km2,占全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9%,而生态用地比重仅10.7%,居住用地比重只有31.5%。且中国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用地指标偏低,如香港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城市,但其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却达12.4%,东京更达到13.5%,巴黎和纽约则分别达到25%和35%,而中国具有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特点的海口市,这一比重还不到7%[13]。   2.3 用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决定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进而决定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更进一步地影响人类活动的空间绩效。现阶段,中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主要面临着区际分工模糊冲突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2个难题。据有关专家测算,苏南各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92以上[13],产业同构形势十分严峻。此外,自1984年以来,江苏省县级之间的区域发展差异急剧扩大,趋于发散[14]。这样看来,经济发达地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确实亟待优化。一方面,区际分工应建立在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以使各区域的发展更具效率,更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各区域在技术、区位、制度、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发展条件上的差距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距现状,如不加以密切关注而任其进一步扩大,势必会引发广泛的社会矛盾,进而危害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解决人地问题的优化途径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地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对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人地问题则更为复杂和突出,而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将在现在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重现。经济社会发展终归要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并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因此,有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地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人地矛盾主要在于区域发展失衡、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转型。其时代任务主要有3个,相应的亟待解决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
  3.1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关系社会稳定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粮食安全问题,难点在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首先,关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在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有研究表明[15],1978-2004年间中国农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年的46.9%,年均下降0.87个百分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2年间,这一就业比重则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年均下降更是达到1.4个百分点。在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模式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中西部大量存在老人村和空心村。与此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如郑海霞等[16]研究发现,1996-2004年短短9a间,浙江绍兴耕地资源总量净减14 404.73hm2,减少了6.81%,人均耕地面积由0.050hm2减少到0.045hm2,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警戒线还低15%左右。因此,在农业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投入都剧减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其次,在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约束下,人口的自然流动受到限制,区域发展差距及由此衍生的收入差距问题就有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粮食保障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两个问题,并将解决措施落实到空间上,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联系起来。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就必须确保区域耕地面积及其粮食产能,就必须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空间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今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以太湖里的鱼类为例,20世纪80年代太湖地区共有107种鱼类,2009年仅剩60余种,20a间少了30种[17]。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继续发展、稳定发展,还要更好的发展、更生态友好地发展。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空间的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脆弱区域的科学定位和合理开发,并且实施积极主动地环境政策。
  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延式发展 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的必要要求,也是以往的资源过度消耗型的增长方式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而不得不转型的形势所迫。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人地问题是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利用转变为精细化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
  4 结语
  从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内涵研究着手,分析了中国当前所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供少需多、各类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及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同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重点分析了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4大人地矛盾及相应的亟待解决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的3大时代任务。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区际分工模糊、耕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粗放等当前所面临的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2]周冰,靳涛.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J].南开学报,2005(3):88-96.
  [3]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8-9.
  [4]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
  [6]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
  [7]Grainger A.The future role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the world forest economy[D].Oxford: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University of Oxford,1986.
  [8]Grainger A.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J].Geography,1995,80(3):235-245.
  [9]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
  [10]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87-89.
  [11]朱凤凯.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2]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度江苏省土地利用计划安排[EB/OL].[2013/4/3].http://www.sqmlr.gov.cn/html/zwxx/zygh/12569.html.
  [13]谭淑豪,曲福田,谭仲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78-82.
  [14]Wei Y,Kim S.Widening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1950-95.
  [15]程名望,潘烜.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1):88-94.
  [16]郑海霞,童菊儿,郑朝洪,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435-439.
  [17]倪勇,朱成德.太湖鱼类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为了解名优祁红机械化加工现状,推进制茶工艺与机械设备融合技术发展,提高制茶工效和产品质量。对名优祁红核心产区5个乡镇的重点制茶企业及部分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
针对煤矿关键设备中常见多发机械故障,深入研究煤矿设备机械故障振动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智能诊断技术中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恻络拧制等的特点,通过理论与技术分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是与人民群众最紧密联系的团队,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法制中国,全面推进施行依法治国新征程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基层法律
期刊
期刊
期刊
IN1999,forthefirsttime,Chinesecompaniesbeganproducingtheirowncellularphones.Tohelpdevelopthenewindustry,theMinistryoftheInformationindustryhaspromulgatedaseries
期刊
期刊
针对网上教学视频信息传输的需求,对视频传输所涉及的流媒体编码、网络带宽自适应等一些关键技术做了研究。采用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流媒体的智能调节和控制,解决了In
该研究通过对福建省建瓯市2001年营造鹅掌楸纯林和混交林进行调查,对不同的造林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林分中林木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鹅掌楸与南酸枣混交生长表现最好,鹅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