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设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突显出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在简要阐述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一方面深化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状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指导高校更好地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建议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形势。”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确定应用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由此为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大改革目标,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实操性、应用性特征,由此也普遍立足于以上两大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1.普遍增加实操类课程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增加实操类课程,激发学生实操意识,增强学生实操能力,从而在实习、就业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增加的实操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加入一些适应当前数字办公、信息环境的设计软件课程,诸如平面设计专业的Photoshop,llustrator,coreldraw,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Auto CAD,3D MAX,CoreIDRAW,Painter,llutrator,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Flash,AutoCAD,HTML。培养学生掌握更先进、更高效的设计手段,增强学生软件应用、设计操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一线工作条件。第二类是在常规课程中增加了实操训练的课时量,并新开设了一些专门性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之类的课程,诸如平面设计专业增加了商业艺术设计实训课、广告艺术设计实训课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加了3D MAX建筑效果表现实训课、建筑效果图综合设计实训课、室内效果图设计实训课等。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这些应用型、实操性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公司和企业一方面具有实际业务项目、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拥有大量一线工作的教学人才,其本身也具有人才招聘的需求。这由此在客观上决定了公司和企业拥有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能力和动机。因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中提出:“部分高校要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基本上所有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与对口公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一是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前往公司、企业从事相关的实习实训活动;二是要求公司、企业内优秀员工前往学校开展演讲、讲座、论坛活动,指导艺术设计类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甚至是直接承担相关的课程;三是在更高层面,与公司、企業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活动,培养适应公司、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这由此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此也充分实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基本目标。
   3.形成教学与竞赛互促机制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双重政策激励下,各类学科竞赛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同时也能够直观地展现高校的育人质量。因此,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也普遍在教学模式中加入了竞赛宣传、竞赛指导之类的教学内容,借此创新授课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平面设计专业参与的专业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白金创业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青年文创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金犊奖等,而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还有大量地方性、平台性的竞赛活动。由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操机会,也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另一重要推手。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存在问题
   改革教学模式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适应新的政策要求、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终极目标,则是其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问题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此类专业就可以弱化甚至是抛弃理论性课程和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是支撑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专业实操活动的前提,是拓展学生职业生涯的基础。当前,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存在明显的“一刀切”、急功近利的问题,为了增加实践类课程、实操性内容,而削减理论教学内容,甚至直接取消了部分理论课程,诸如部分高校平面设计专业不再开设中国美术史、平面设计基础理论、优秀视觉作品赏析之类的课程。这造成整个课程体系重实践、轻理论,学生看似掌握了丰富的实操技能,实则缺乏优秀专业素养与核心创新素质。
   2.校企合作的工作不扎实
   多数公司和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高等院校也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活动。然而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说,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活动存在明显的追求形式、装点门面的问题,仅仅追求校企合作的数量、合作企业的知名度,将此作为评估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实际上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或者是能否保住相关活动的质量,则值得怀疑。一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签订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协议,然而却束之高阁;一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安排学生进入公司、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活动,邀请公司人员进入学校进行演讲、教学,但却缺乏对活动质量的监督,造成相关活动流于形式,不仅失去其应有价值,甚至还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3.频繁竞赛与创业影响正常教学
   “参加竞赛”和“鼓励创业”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能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内容。当前,部分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了突显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方法和成果,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以参与学科竞赛为核心目标,甚至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时间,参与层出不穷的竞赛,通过“获奖”来证明应用型人才教学成果,导致学生看似成果丰硕,实则专业基础、理论差。另一方面,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过度倡导学生创新创业,甚至为学生提供了旷课、缺课的“借口”,造成部分学生无心上课,轻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而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一些所谓的创新创业活动,四年下来可以拿到一纸文凭,但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这是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所催生的又一乱象。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正确把握住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体方向,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活动,但同时也需要适时地剖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完善措施。据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1.提高理论教学精炼性与实效性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之所以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直接因素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根本原因则在于理论内容冗长、教学过程枯燥、学习效率低,导致部分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从而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背景下,被削减内容甚至是被取消课程。基于此,文章建议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的精炼性与实效性,即一方面要重点提炼理论课内容,安排与专业课、学生能力素质相关的最精炼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分析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和分析资料,将理论知识融入实操教学之中等,提高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展现理论知识指导专业实践的优势,从而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率。
   2.注重校企合作工作监督与评估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开展校企合作活动,但此项工作却很难扎实推进,很多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流于形式,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基于此,文章建议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应要求学院、教研室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工作监督与评估机制,首先根据合作协议,仔细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合作单位是否严格开展了合作教学、合作育人工作,避免将校企合作协议束之高阁的问题;其次是在学生外出实习实训、邀请专家进校演讲、聘请行业人员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加强监督和评估,了解学生实习实训方式与效果情况,提前分析专家演讲主题与内容的实效性,观察行业人员教学内容与效果等,从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处理。
   3.细化专业竞赛与创业训练方案
   “参加竞赛”和“鼓励创业”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项人才培养手段,但目前之所以存在频繁竞赛与创业影响正常教学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对专业竞赛、创业训练的详细规划和说明。这造成竞赛与创新活动良莠不齐,进而影响到正常教学。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高校艺术设計类专业要进一步细化专业竞赛与创业训练方案。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要选择含金量高、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竞赛活动,并详细规定教师可以利用实践类、实训类课程教学时间,指导学生竞赛,但不能影响正常教学活动,提倡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竞赛。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或者是直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不能旷课、逃课、请假参与这些活动,在校期间的主体任务还是要顺利完成学业。
   总体来说,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下,普遍设置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据此普遍增加实操类课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形成教学与竞赛互促机制,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提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提高理论教学精炼性与实效性,注重校企合作工作监督与评估,细化专业竞赛与创业训练方案,由此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其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扬:《浅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技资讯》2019年第5期,第128-130页。
   [2]潘涵:《艺术设计类“专业考察”课程教学的四个维度》,《美术大观》2019年第2期,第146-147页。
   [3]陈俊:《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13-15页。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地运用情境教学的手段,不断引导学生有效发展“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效果观察与研究,证明了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体育学习效果、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切实提升体育运动兴趣与自身身体素质。   [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今数字传媒时代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该学科凝聚了科学、艺术、人文等多学科精髓,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素养、艺术与技术实践能力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之下依据创作侧重点分为很多方向,其中虚拟三维数字艺术是该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征是借助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进行动态或静态虚拟三维数字艺术创作,并借助数字媒体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换句话说就是,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创作,并通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几年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经改变了人们现代生活的方式,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更将进一步地改变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个人价
[摘 要]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还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英语学习的“软实力”,相较于传统英语教学而言,其更偏向于实际应用。在当今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促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发展,准确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迅速提升英语运用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