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独特的个人味道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精油师,把同一产地的茉莉花精油滴在女生的手腕上,几分钟之后,我们闻到了不同的味道。虽然都是茉莉花,虽然都是女人,而每个人的气味却全然不同,这缘于每个人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体香。体香犹如一个神秘的密码,使你是你,我是我,她是她。
  由此我想到诗歌。如果你是真正的诗人,你的诗歌便有你独特的味道。那千人一面的诗歌文本的作者,我很武断地说,你还不是诗人,你從不知道什么是创造。
  很多人都在编诗,我称之为“鞭尸”。他们按照一种模式,编出一个个句子或堆砌成一个个词,按照某种臆想,表面上很像是诗,实际上是一个空壳。
  前段时间爆出一个抄袭事件。一位女诗人被部分人认为是好诗的那一部分,分别来自几位诗人的作品。她的诗里有独特的味道吗?有,一位诗写者在别人的作品里获取写作支撑,组装和编造的气息。
  一个很优秀的诗人告诉我,他很早就觉得她的诗有问题了:编的!一位热爱诗歌的中学老师告诉我,为了让学生写出很好的作文,他们会找大量的范本,告诉学生这些作文好在哪里,然后根据范本去组装作文。如果以学生完成作文的心态去写诗歌,这种套用只是一种机械的文本组装,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她们的写作基石从不来自于创造,也不来自于个自我的生活和生命,所以我们每天看到大量的千人一面的分行句子。
  这些人给自己的理由——我写的是人类共同的经验……你经历的,我也在经历。
  这是一个伪概念,我们每天都在吃饭,工作,睡觉……我们产生的经验是共同的吗?
  如果只是大而化之地、粗糙地和道理化地评判,它们的确有一个公共经验。但如果细心去感受,这些事件真的被我们个体这一精密的感受器过滤一遍,再由诗人的口吻,将情感情绪、个体经验和视觉等的不同一一呈现出来,也从所谓的共同经验里分离出来的就是好诗吗?我认为诗人,没有所谓的共同经验,刻意强调共同经验无疑在讨好,献媚;真正的诗人是在这世间活一回,而把诗歌独自地“活”留下来。诗人看似都是普通人,但诗人都是“活”标本。
  总是有不同的女诗人来问我:你真勇敢,你敢写那么直白的、暴露自己生命漏洞和情感以及家人现实的诗歌,你的父母怎么看你,你的孩子怎么看你,大众怎么看你?
  这些从来都不是我要担心和考虑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我活着就是给人看的吗?我作为个体生命在这世间活一世,我心灵的感悟感受,每一份孤独在怎样穿过我,在我内心泛起了怎样的波澜,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那一刻怎么感受到了它们,我就如实地写出来,带着我的体温和灵魂的冷或热度,生命的诚实和坦率。每个事件都是我的镜子,如果我还需要想有很多人要怎么看我,我的掩藏本身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冒犯。
  我不活在任何人的评价里,这本身就是脱俗,本身就给我的文本带来一种自我的气息。这不关勇敢和暴露,只与个体生命在世间的活着与如实呈现有关。
  就像每天屋子里都有几个熏香机,里面香薰着来自世界不同的精油。我用它们刷牙,做咖啡和佳肴,全身无死角涂抹和肚脐疗法一样,这些精油的味道成了我屋里的味道;同时这也成为我个人身体的味道,就像我的朋友们来找我,说是闻香就能找到我在哪个房间,这些与我最契合的精油唤醒我体内掌控体香的细胞,让它们最大化地工作,我的体香覆盖别的味道。
  香道如是,写作亦如是。个人诗歌气息亦如是。
其他文献
多少年来,晚霞美如红尘时  我拿着师父珍惜的小竹篮打水  浇给河边孤单的小苹果树  树是师父栽种的,竹篮是  一位女施主留下的  多少年来,平静的河水  看着我光滑的下巴长满了胡须  然后一阵涟漪,也有了苍老的面容  我遵循师父的教导用竹篮打水  每天体会一次什么是空  苹果树也从一粒种子长大  今年春天开了第一次花,可师父  已沧桑如泥。他最后的叮嘱是  用竹篮打点水来,他要洗洗身子  最后一次
期刊
直上青霄迓帝孙,谁驱流马过烟村?  奇谋未许功千载,霸业空余酒一樽。  鸟唱巴腔寻旧迹,风催细雨湿新痕。  雄关已架登天軌,又背诗囊叩剑门。
期刊
一  “命”对于女性来说,是传统所赋予的“小女人”标签也是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的角色分配。这种女性角色的桎梏在不同阶段制约着女性——出生、成长、婚姻与职业生涯。2020年的“拉姆案”“杭州杀妻案”来自于他人的施加;而一度广为传播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所谓女德班主讲者却有女性自身,这些观念何以在现代化社会沉渣泛起,可见价值观并没有与时俱进,停滞的观念亟需跨性别、具有社会性的
期刊
双剑天开势比肩,凌霄栈阁任盘旋。  危崖霧乱鸟难渡,大壑风嘶浪不前。  进退何须多纠结,沉浮枉自久勾连。  一声长啸我来也,直取高峰猛着鞭。
期刊
《蜀道难》和一面古老的镜子  蜀道之上的蓝天,是一面古老而巨大的  镜子,这是虚构,但或者这是真实的  吟诵着《蜀道难》的李白  是从镜子中走出来的。这时的镜子  来到了唐代。唐诗是虚无的  也许只有酒,才是真切的  倘若这蜀道可以换酒,也许诗仙就把蜀道  唤作“酒道”了。如此,抑扬顿挫的石头  也会开始晃动出醉酒的模样  无端地想到,旧年行走在蜀道的诗人  大多是佩著剑的,“剑”字的写法  与“
期刊
结识诗人向以鲜,纯属天缘巧合。向以鲜是大学教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我是军人,在塞外戍边驻防。因国学,因诗歌,因网络,我们就这么结识了。迄今为止仍未谋过面,心中早已确认是挚友。蒙向以鲜赠书,细致地读过其诗集《我的聂家岩》《唐诗弥撒曲》《我的孔子》等,也翻过其三大卷、二百余万字的专著《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一路读来,总体感觉:其人虽长期处于学院之中,却絕非刻板沉闷的学究式做派,始终有着“振衣千仞冈,濯
期刊
剑门关  从史书中最陡峭的一段,奔了上去  有些气虚,毫无策马扬鞭的英雄气概  在剑门关,日光当中,正是一天最好的时辰  我携带的雷霆、闪电、热血  史诗般的想象都用上了  最后连草木也用尽力气,还是没听到  一声至今还未落地的叹息  更多的赞美,在赶来的路上  像丰收的季节,万物沉甸难以平静  我想问从天而降的剑门,一只鹰的地址  我要请月光,把绝壁画得低一些  爬上去,会一会落到人间的星星  
期刊
声 音  再次——倾听那个声音——  就在我们的门  那边,夜间  落叶的微微颤动,  多么轻柔地飘落在  散乱的地面,你会以为  它们完全没意识到  这最后的决裂,这秋天的  黑暗中的离别。  今夜,这种从生到死的  愉快的转移  美好无比。蒙特利尔,教堂之钟  对着猛烈的  清澈的钟鸣  它们测量我们生命  被低语疏忽的滴答声你是一只鸟  你是一只鸟  在黄昏的枯树上歌唱,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期刊
我开始诗歌写作之时,不到十五岁,一个懵懂的、情窦初开的女孩子。诗歌唤起的是一种崇高、美好、缥缈弥漫又说不大清楚的情愫。我被语言的魔力征服,觉得自己拥有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年轻,对于性别的体认是模糊的。在我的青年时代,我甚至特别不喜歡“妇女”这个词,觉得这个词庸俗、平凡甚至让人厌倦,我怎么能是妇女呢!殊不知这已是在潜意识里,接受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世界对于女性轻慢的暗示。  随着阅历加深,尽管我拒绝成为“
期刊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论断:女性诗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更加柔美细腻,情感也更饱满浓郁。对,这只是针对“女性诗歌”的众多看法里的一条,它却令我不适,甚至可以说是厌烦且警惕。原因有三:其一,既有“女性诗歌”,那是否应该有相对应的概念,即“男性诗歌”?很抱歉,我们很少听到“男性诗歌”的说法。因为“男性诗歌”是“天经地义”的,不用刻意强调,而“女性诗歌”却是被关照的“弱势群体”,需要有“特殊政策”的照顾。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