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哲理意蕴隽永—《内经》的学术成就及现实意义评析

来源 :中医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c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经》成书出血几代医学之手,成书之后又不断补充方有今日之面目,指出,研读时要注意两点,其一,全书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二,每篇都与成书当时的思想体系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学术成就有三,即奠定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指出脏腑经络和病机学说的基本理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疾病及其预后,《内经》理论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血栓性静脉炎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肿胀"、"青蛇毒"相似,系由于瘀血停滞,阻塞脉络,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瘀阻是病理变化之根本,故通瘀
清法是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设立的具体治法,它主要适用于热病、瘟疫、痢疾、痈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  ……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为主体,其分布异常复杂,特点之一是"纵横交错",即经脉间相互交会.诸经间的衔接,诸经(甚至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共同循环至某一脏器、器官、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四逆"证.而形成本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见解不一,目前仍存较大争议.笔者认为,1995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以下
目的:观察中医方法治疗慢性限局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限局性湿疹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自拟滋肾益肝汤,并同时配合梅花针等中医外治手段,对照组采用肤疾宁
非酒精性脂肪肝多由过食肥甘厚味而滋生痰浊,或过度肥胖之人多痰多湿,或情志失调而肝气郁结等原因引起痰浊阻滞,气机郁滞、血脉瘀阻,致痰瘀滞互结,肝脏脉络闭阻而成.可分三型
《温病条辨》中的邪正合治观,贯穿于温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呈鞠通组方常邪正兼顾,扶正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邪正合治观,即治上然,祛邪为主,预护基虚;治中焦,扶正与祛邪并重;治下焦,以